“U-S”合作“双导师制”的实践探析

2019-06-08 02:26齐静怡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实践分析

齐静怡

【摘 要】 文章阐述了丽江师专小学教育专业采用“U-S”合作“双导师制”培养小学卓越教师的实践过程及其意义,分析了“U-S”合作“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加强沟通建“平台”,高校导师“下行业”,小学导师给“奖励”。

【关键词】 “U-S”合作的“双导师制”;小学卓越教师;实践分析

国家的兴衰靠教育,教育靠教师,基础教育教师则是根基。基础教育教师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底色,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则决定着国家基础教育的质量,甚至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步入社会的人才质量。近些年,许多现象表明: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滑坡,造成了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下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其中主要的一种是基础教育师资入口不严,致使一些非专业或者本身素质不高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再者就是高等教育本身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高,影响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要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就要保证优秀的教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因此,“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一、研究概念

1、“U-S”合作的“双导师制”

“U-S”合作是指大学(University)和小学(School)的合作。“双导师制”,在这里是指在卓越教师培养中试行高校的理论导师和小学的实践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做法。

2014年8月教育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现代学徒制,形成“双导师制”。同年同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新机制。两个“意见”的出台,为教师教育培养卓越教师指明了方向。“双导师制”成为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路径。

2、小学卓越教师

“卓越教师”一词,最初在2010 年教育部联合行业协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出现。2012 年部分高师院校开始申报“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方案”。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卓越教师”。于是,“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全面开启。

“卓越教师除了学科本体性知识不断成长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卓越教师总能使成长机会最大化,发挥出自己能力的极限;总能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发展、不断超越、提升能力、增强专业性,使他们的教学艺术精湛、教学风格独到、文化底蕴深厚,获得家长、同行以及领导赏识。”[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小学卓越教师这样表述:“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我们通常的理解“小学卓越教师”是指小学教师队伍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都非常优秀,得到同行、家长、学生一致认可的老师。

二、丽江师专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

1、“U-S”合作的“双导师制”实施背景

2016年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其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宽厚基础知识、一定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适应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品德高、学养厚、能力强的愿教、能教、会教、乐教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了寻找适合该目标的培养模式,解决毕业生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所学理论难以联系实际等现实问题。从2014年开始,课题组成员在指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省级教学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获得启发,2015年查閱资料设计了“U-S”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卓越小学教师方案,2016年开始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第一轮实施,到目前已经实施了三轮,进行了为期4年的探索。

研究采取“两位一体”协同创新教育管理机制的方式,由校内专业导师即理论导师和校外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选聘的校、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小学教师共同组成导师组,同时负责指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向卓越教师迈进。即一个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完基础理论之后的大三开始,为其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是校内理论导师,负责其专业知识及理论学习;另一位是一线实践导师,负责其专业实践,从大三开始为时一个学期,若集中实习则采取继续跟着实践导师原则,这样就可以跟实践导师学校一年的时间。

“U-S”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方案能够解决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在短期内适应基层工作环境,尽快体现自身的价值等这些问题。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是试图寻找一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在校师范生既具有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也具有融入基础教育实践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课题组认为,“U-S”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方案行之有效,它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和理想,还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该培养方案值得在教师教育专业中总结和推广。

2、“U-S”合作的“双导师制”方案实施

(1)导师和学生选拔。在大二年级(下学期)小学教育专业班级中通过面试筛选具有专业理想并且具有教师潜质的同学,遵循自愿原则进入“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室”,进行“U-S”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培养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处于这个学期的学生专业课学习基本上以各学科教学法为主,周课时减少,在本校没有课的时间就可以到小学跟随实践导师学习。校内理论导师由专业导师担任,其聘任由项目负责人选聘那些时间相对充裕,有极强的责任心的教师承担,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向进行双向选择,一名导师最多可指导5名学生,主要负责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上的高度,指导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发展。在指导过程中如果出现理论导师失职者,下一轮则不再启用,再重新聘用新导师。

校外导师在实践基地聘用,需经过一定的程序:首先和导师单位的领导协商,推荐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校级及以上优秀或者骨干教师名单,再和导师本人沟通,说明“U-S”合作的“双导师制”的意义和操作方式,征得导师本人的同意后,再由学校以聘请外聘教师的方式将其聘为我校外聘教师,从而进入“U-S”合作的“双导师制”实践导师团队,以稳定师资队伍,每位实践导师指导1到2名学生,由于双方并不熟悉,不实行双项选择制,由负责人依据实践导师和学生的专业方向、性格特点等进行分配,实践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创新能力。实践导师若遇生病、退休或其它原因不能继续指导的,则在外聘教师库中启用备选导师,每年根据情况补充新的实践导师进入外聘教师库,以保证师资的充裕和稳定。

(2)具体操作实施。分配好名单后,具体指导从大三上学期开学时即9月份开始,到12月底结束,历时近3个月。学生进行集中实习,依照跟随“双导师制”实践导师原则,可以继续跟随实践导师学习至实习结束。毕业后仍需要实践导师指导自己的实践,可以继续向其求教。在大三上学期期间,由理论导师带领学生拜见实践导师,并和实践导师共同指导这一名学生,三方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具体情况协商共同指导的时间。

先安排学生进入实践导师课堂,跟随学习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以及处理业务,熟悉实践导师及其工作环境和风格后,实践导师可以给出内容,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教学设计并试上课,两位导师共同听课、评课,给出指导意见,学生依据导师意见反思消化,找出不足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或实践知识的学习,之后实践导师再给出内容,学生再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并实施,两位导师共同听课后再指导,学生再反思再改进。这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在这一循环往复过程中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逐步改进,不断提高的,这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浸润式”显性和隐性课程来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教育反思能力,也不断向小学卓越教师迈进。

(3)方案实施要求。“双导师”指导时间段里,规定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指导每月至少1次,单独指导至少每两周1次,指导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导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过程中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及学生都要同时做好指导的文字和图片记录。一轮指导结束,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需提交指导记录给项目负责人,学生需提交导师指导记录、教学或者活动方案设计、反思、心得体会等材料。

三、“U-S”合作的“双导师制”在小学卓越教师培养中的实施意义

1、“U-S”合作的“双导师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

实行“U-S”合作的“双导师制”,有助于高校教师教育专业逐步走出“学科中心论”的历史局限,走出象牙塔,接地气地走进一线,打破人才培养一直由高校包揽的传统格局。“双导师制”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和提高,是医治“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封闭有余而开放不足”的传统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一剂良方。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推行“U-S”合作的“双导师制”的实践证明,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迅速提升,不但“能教”(能够顺利的实施完成教学设计),而且“会教”(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实施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管理有助于教学实施),甚至有些还“教得特别好”(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能恰当运用教育教学机智把控课堂,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效果好,目标达成度高)。这样的人才培养出来,“下去”之后,才能真正“用得上”。2016年参加第一轮“双导师制”的学生TN因表现优秀,被实践导师安排在本校顶岗代课,代理四年级(4)班的班主任工作和语文课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SSY同学则被派去另一所实践基地代理六年级的数学课。这都是典型的“用得上”的人才。

2、“U-S”合作的“双导师制”是师生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1)“U-S”合作的“双导师制”提升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U-S”合作的“双导师制”实施中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以小学为实践活动场所,沉浸于丰富的教育实践,与实践导师和小学生的长时间相处,促使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研究。在这种体验中领悟理论与实践的相通相融,增长了实践的知识和智慧,感受到哲学思辨的乐趣,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U-S”合作的“双导师制”所选聘理论导师或者是学科教学论老师,或者有过一线从教经历后通过个人努力成为高校教师,他们既具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因此指导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结合。而实践导师均为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或者优秀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自成风格,无论是驾驭课堂还是管理学生,都有“独门绝技”。学生跟随着实践导师,“浸染”在他(她)的课堂中:耳濡目染——登台演练——反思修正——再次演练,只需三个回合,再来看其教育教学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大跃进”。三四個月之后,听其最后上汇报课,跟第一次相比,许多同学可以用“判若两人”来形容。2016和2017参加“双导师制”的学生均被选拔参加校级的教学技能大赛和省级教学技能大赛,在校级赛中这两届均包揽了一、二、三等奖,省赛中2016届四名同学参赛获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但他们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学生参加的是和本科生PK的历史和地理学科的比赛),2017届三名同学参赛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好成绩。专业技能竞赛的成绩说明:参加了“U-S”合作的“双导师制”的同学的专业技能水平的巨大提升。

“U-S”合作的“双导师制”不仅提升在校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它还具有延伸性,已毕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学生,仍然会继续向曾经的实践导师讨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迅速成长。2014级的学生小Z,毕业后在岗位中担任班主任工作,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家长难缠,一定要求把他的孩子安排在他指定的位置。对于一位刚入职的新老师,小Z很头疼,跟家长沟通了很多次都无法解决,便向参加“双导师制”时的指导老师姚老师求助,姚老师指点迷津,巧施妙方,问题迎刃而解,即满足了家长的要求,又解决了座次安排问题。“双导师制”的这种延伸性,会帮助曾经的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成长为真正的“卓越”小学教师。

(2)“U-S”合作的“双导师制”巩固了师范生的专业理想。虽然“U-S”合作的“双导师制”更多的是对学生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指导,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接触不同的导师,导师特别是实践导师的人格魅力,为人处世的态度,对职业的忠诚,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小学生的严爱相加,这些都被跟随学习的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在这些“累并快乐着”的优秀实践导师身上看到了作为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价值,因此更加坚定了对小学教师职业的向往。再加上和小学生的朝夕相处,看到孩子们花朵般的笑脸,听到孩子们甜甜脆脆地叫着“老师”,感受着孩子们暖心的举动,内心涌起的是为人师者的幸福和喜悦,这些也更坚定了学生们从教的决心。学生RRZ在他的心得体会中写到:“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郭老师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从点滴做起,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的神圣。他的一言一行,教学方式,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打动着我。从一开始的不熟悉,到最后我们变成良师益友,他让我坚定我要我走上教师岗位而奋力拼搏,彻底改变了我对小学教师的认识。”这位同学是因为在见习期间认识了实践导师郭老师,受其影响,本来不想当老师的他却选择了参加“双导师制”,而且要求分到郭老师的门下,最后两人成了“忘年交”。这就是导师对学生的影响,靠的不是说教,而是人格魅力,把一个本不愿意从教的人,改变成一个专业理想坚定的“信教徒”。

(3)“U-S”合作的“双导师制”为教师教学与科研提供可能。导师是学生为人处世和学业上的导师,导师既要教授学生如何做人,又要教授学生如何做事,做到思想上引领、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关心、精神上引导。在双导师合作指导的过程中,小学教师进一步了解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现状,并就师范生的培养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大学教师得以近距离观察、思考、理解、研究教育实践,以实践的精神和思维方式反思教育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中小教师以新鲜的理论指导,并促进自身理论研究走向“田野”。校内外导师也经常会在一起磋商对策,探讨教育教学方法,共同研究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从而实现师生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这些就促使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与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当导师回到自己的教学中,将鲜活生动的案例移至课堂,既降低了理论的难度,也使课堂生动饱满。因此,“U-S”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小学卓越教师的研究,为高校和一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素材和可能。

3、“U-S”合作的“双导师制”是改变授课方式和内容的添加剂

传统的上课方式是以书本为主的理论内容的灌输式教学, 执教者也是没登过小学讲台的高校教师,讲课内容和方式都比较单一,缺乏生动鲜活地案例,学生上完课后仍然一片迷茫,不知如何操作。“U-S”合作的“双导师制”实施后,实务性很强的一些专业课程,比如:《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法》《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等,就主要聘请一线实践导师上课, 他们以自身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作为教学素材,生动鲜活,实践证明:原来课堂上难以理解的理论问题,在实践导师“现身说法”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了。因此,“双导师制”的实施, 使校外的师资有了保障,进了大学的课堂,增加了学生对实操课的感性认识。

4、“U-S”合作的“双导师制”是“校-校”专业合作的润滑剂

“双导师制”实施之前,高校和小学的关系比较疏离,高校固守学科专业,不接地气,小学则不希望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扰,也不希望高校师生进入小学。“双导师制”的实施破冰了双方的这层关系,在合作中高校教师经常接地气地到小学商讨指导事宜,进入课堂听课,与实践导师共同评课指导,熟悉之后,除指导学生外,还参与了小学教育教学的多方面的工作,比如指导并担任小学课堂教学竞赛评委,帮助开展课题研究,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高校教师在不断深入到小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收集大量一线真实可靠的资料,成为自己专业研究的新内容,双向获益。这种紧密关系的建立,使实践导师的单位成为高校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时就容易了很多。

四、“U-S”合作的“双导师制”在小学卓越教师培养中遇到的困难

1、协同育人缺“平台”

实施实践中培养人才,必须通过校-校共同搭建育人平台来实现。但由于高校教育长期处于学校本位意识,与中小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意识不强,校-校合而不作。再加上中小学以升学为重,追逐的是分数、升学率,担心这些受到影响,对参与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往往存在“短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协同育人平台的障碍。

2、高校导师缺“技能”

目前,高校的专业教师大多直接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从课堂到讲台,缺乏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与管理经验,其专业实践能力“先天不足”,再加上大部分下行业锻炼的教师也只是流于应付,未真正进入小学课堂、站上小学讲台、当当小学老师,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后天缺养”,“以身示范”的能力严重不足,因此无法满足实用型小学师资培养的根本需要。

3、小学导师缺“激励”

为配合“双导师制”,小学首先要提供较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参与教学,这些优秀教师可能在担任班主任和教学的同时,往往处于学校重要的工作岗位,几乎无暇无精力再承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的任务。而且,担任导师的相应报酬可能还会打折扣。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小学优秀教师不愿意担任导师。

五、 “U-S”合作的“双导师制”是在小学卓越教师培养中的对策

1、加强沟通建“平台”高校导师“下行业”小学导师给“奖励”

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单靠关在象牙塔里的学习和训练是“与世隔绝”的,不可能培养出卓越的教师来。只有接地气,把在高校中学习的理论到一线中实践,加上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可以缩短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成长的路程。这需要高校和小学长时间的合作,双方都要认识到“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高校要放低姿态,主动和小学沟通,双方领导搭台,教师们才好唱戏。我校即通过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和纳成我校非直属附属学校两种方式,搭建了“U-S”合作的“平台”,为开展“双导师制”提供了更多可能。

2、高校导师“下行业”

“双导师制”中的高校教师单靠纯理论也是难以开展工作的,高校教师也需要具备一些一线的经验,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近两年,我校通过高校教师“下行业锻炼”的方式,支持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可以跟班学习、带队实习、挂职锻炼或累积的形式,在一线学习、锻炼,这样提升了高校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也增长和积累了实践经验,再指导学生就有了针对性,效果就會明显提高。

3、小学导师给“奖励”

小学教师本来就很忙,很多都在超负荷运转,特别是优秀教师这个群体。我们的“双导师制”就在他们很忙的状态下再加一项任务,的确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也于心不忍。我们聘请的这个实践导师队伍却又是一个具有高度奉献精神的群体,在“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他们可以不计报酬,对所指导的学生倾力奉献,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所掌握的能力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所指导的学生,甚至还要自掏腰包请所指导学生吃饭,和学生谈天说地,貌似与指导无关,实则是在聊天中渗透着三观,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很多导师多次表示:即使不拿一分钱,指导这样的学生,也是应该的。但是为了保持实践导师队伍的积极性,我们依据学校相关管理办法,给予这些实践导师适当的劳动报酬,虽然是九牛之一毛,但也对导师们的辛勤付出表示了起码的尊重和价值体现。如果能将实践导师的指导业绩纳入年底考核或与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定挂钩,使得这件事既有“物质肯定”又有“精神鼓励”,工作推进会更加顺利,效果可能也会更加明显。

“U-S”合作的“双导师制”在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中的三轮实践证明: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要从校内模拟情境实践到校外的真实环境实践, 并且要有真正的行家里手来指导,才能迅速成长,“U-S”合作的“双导师制”就是培养小学卓越教师的一条有效路径。它通过高校教师理论指导和一线教师实践引领,二者合力,不仅共同助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还促进了高校教师和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研水平,是一举三得之事。

【参考文献】

[1] 杨晓,崔德坤“卓越教师”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6(3)9-10.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实践分析
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实践嬗变及模型建构
浅谈电话交换机维护技术及其运用实践分析
双钢琴演奏心理调控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探究小学生自主学习音乐能力的提高
对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的分析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