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德育问题研究

2019-06-07 14:59罗敏逸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课堂教学

罗敏逸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并未承担起学校德育工作引领者的角色,课堂教学总体德育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标准化考试的滥用与僵化是教学目标制订片面的始因,而班级授课制难以顾及德育对象的差异,传统教学观成为教师更新德育话语和方法的羁绊。在2017版新课标逐步落实之际,我们应探究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3B-0017-03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的一种,是高中学校德育的引领者,课堂又是课程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也应该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德育的主阵地。但高中思想政治课却成为一门不受重视的小学科,总体德育效果不佳。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德育问题

第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重知识教学,轻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对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存在模糊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视知识目标,忽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德育要培养学生知、情、意、信、行的统一,而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层面显然对达成德育的要求是不利的。2017版新课标凝练出学科核心素养便是要改变这一局面。每一个核心素养包含知、情、意、信、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利于提出恰当合理的德育目标。

第二,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缺乏分层教学,重德育共性要求,轻德育个性化要求。在统一的课堂教学下,教师进行的是统一的德育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既漠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又忽视了道德的层次性。道德的层次性一方面在于每一种道德都有从低到高的知、情、意、信、行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各种道德的培养与形成是有层次先后的。

第三,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话语、教学话语脱离生活,德育内容空洞教条。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并不重视教学话语的精心设计,往往直接采用凝练严谨、与生活话语相去甚远的教材话语,“把课堂教学变成了纯粹的文本理论和实际现象简单罗列的‘原理加实例模式,即用文本解释文本、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因此,对学生来说,德育依然是一种空洞的、虚无缥缈的“说教”。

第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氛围僵化,德育方法传统单一。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知识容量大,很多教师往往采用理论灌输法,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力服人”,通过单向大量灌输知识点和观点讲完授课内容,殊不知,学生对于这种大量灌输早已麻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存在的现象往往是教师讲得唾沫横飞,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学生看似掌握了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和观点,但其实仅仅是将之视为政治课堂教学、考试专用的标准答案。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德育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一,标准化考试的滥用与僵化,是教学目标制订中轻品德的始因。目前,以高考为代表的标准化考试普遍以知识考查为主,较难考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却在评价体系中独占鳌头,造成了评价和选拔机制的不科学、不全面。这种偏重知识目标的评价体系又催生教师对知识目标的重视。此外,标准化考试的试题结构、题型和内容等都有固定的模式和确定的标准。教师往往根据标准化考试涉及的重难点进行教学,重难点又常常侧重知识层面,加重了教师重知识的倾向。

第二,班级授课制存在固有弊端,忽视德育对象的道德认知水平的差异。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性决定了这种组织形式下的教育是一种共性教育,教师没办法顾及学生之间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情感意志发展水平、学习风格的不同。他们往往按照中等生水准授课,如此“折中”看似“两全其美”,实际上,这对学优生来说“吃不饱”,对后进生来说则“消化不良”,结果必然是“两全其不美”。

第三,教师受传统教学观的限制,缺乏更新德育话语和方法的意愿与能力。传统的教学观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并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若持有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就会侧重于传授知识,对于培养能力、熏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较为轻视。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权威的神圣化和学生的被动边缘化又会使得教师疏于设计教学话语和创新教学方法。

三、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德育教学的对策

(一)革新与优化目前的考试评价体系,减少标准化考试对德育目标的负面影响

1.增加有利于全面考查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标准化考试的局限性必然要求我们以其他类型的评价手段完善评价体系。比如,学校和教师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社会实践活动、品德评定的材料。通过使用档案袋评价,教师可以掌握学生成长的轨迹,感知学生思想的动态,了解学生行为的变化。

2.改革与创新标准化考试题目。

首先,试卷主、客观题的比例要进行调整。客观题答案是确定而唯一的,而主观题虽然也有标准答案,却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相比客观题来说,主观题更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要减少客观题的数量,增加主观题的比重。

其次,对于主、客观题的形式也应有所变革。在客观题中,可以考虑增加多项选择题,改变目前单项选择题带来的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减少学生猜题的机会。另外,客观题可以多设置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情境或者道德冲突情境来考查学生的道德修养。而主观题更是要注重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答题时能融入其中,启发学生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带有真情实感地答题,全面考查学生道德的知、情、意、信、行。

最后,在试题答案编制上,应采取“求同”取向与“求异”取向相结合的思路,用几条具有弹性的评价准则来代替,给评卷老师一定的评价空间,让试题答案多样开花,而不是只有僵硬单一的答案。

(二)利用小班化教学和走班制,突破班级授课制对个性化德育的限制

1.缩减班级规模,开展小班化德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