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连胜
在易筋经的青龙探爪势和卧虎扑食势、五禽戏的猿摘、八段锦的攒拳怒目增气力、大舞的震体势、十二段锦的冥心握固和鼓漱吞津中都用到了握固,为什么都用这一手型呢?
“握固”一词,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原文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好像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抓他。虽说筋骨很柔弱,但是小拳头却握得很紧很牢固,拽都拽不开(这种手型就叫握固)。小家伙还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鸡鸡”常常崛起来,这是精气充沛的表现。
握固是道家养生修炼常用的一种手型。晋朝的著名养生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倡导“握固守一”。隋朝太医令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上也有介绍。《养生方·导引法》云∶“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法。法屈大拇指,着小指内抱之,积习不止,眠时亦不复开,令人不魇魅”。“魇魅”是一种夜里睡觉时发生的病症,发作时,人会迷迷惚惚,似乎什么都知道,就是醒不过来,并产生恐惧、挣扎的感觉。古代中医用“握固”的导引法来预防“魇魅”症的发生,要求“积习不止”。即是说要养成握固的习惯,睡觉时也不松开,人就不会犯这种病。道书《云笈七签》上记载:“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与魂魄安户也,此固精明目,留年还魂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得入。”意思是說,握固之法,就好像关上房门一样,可以静心安魂;同时握固可以固护精气,明目延年;整天进行握固,还可以辟邪防毒。可见,握固对于“精气神”的固守具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握固的具体方法,许多养生功法书上都有记载。《道枢·众妙篇》说:“握固者何也?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总握其拇,用左右手以拄腰腹之间者也。”“握固”就是将左右手的大拇指掐在其它三个手指的掌指横纹上,或者是置于手心,用其余四个手指握牢,然后可以将左右手拄按在腰腹部或背部;《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记载:“两手当屈,两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为两手握固”;《诸病源侯论》说:“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苏沈良方》认为:“以拇指掐第二指手纹,或以四指都握拇指”;《道门通教必用集》则记载:“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这些说法大同小异,都是将大拇指握在四指当中,不同之处在于大拇指尖位于哪个手指根部,有的认为是食指,有的认为是中指,还有就是无名指和小指。而我们健身气功提倡的握固方法是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为什么是无名指根部呢?古人认为此处正是肝魂关窍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也提出“肝主握”。我们看新生的婴儿肝经气特别充足,小孩子出于自保,往往会本能地紧握拳头以“固魂”。当人的生命结束时候,就会“肝魂尽失,撒手而去”。
从上述的前人记载来看,握固有助于安神定魂,收摄精气。因此,可以认为握固所作用的人体系统应当是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中医学理论认为:“肝肾同源”,肝属性为木,主升发,能疏泄情志、调畅气血,其中肝经系统包括肝、胆、眼睛、筋、爪甲等组织器官。肝经系统的经脉运行在身体侧旁。肾属性为水,主封藏,是生长发育之本,肾经系统包括肾、膀胱、耳朵、骨、头发等组织器官。肾经系统的经脉运行在身体内侧。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平时互相协调配合,可以使人体精气收藏、气血布散。长期坚持握固,可以安定神魂、辟邪防疾。可见,养生的方法不在于多,而贵在坚持。
握固可以锁住肾精肾水,滋阴降火。对那些习惯性口腔溃疡、对慢性咽炎、鼻炎以及容易上火生气的人都有很大的帮助。中医学指出:“瘦人多虚火”。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且容易烦躁,长期坚持这个手势后,可使这些症状得到一定程序的调节。握固对改善“虚火”非常有好处。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握固能固精补肾,帮助你护发。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中,讲到《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时,提出应当“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
既然“握固”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就应该运用好这一法宝。除了在习练健身气功中按要求将这一手型做好、做到位外,还可在日常生活中“积习不止”,做到养生生活化,生活养生化。每天早上起床前的几分钟,平躺在床上,两腿伸直,两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双手做握固十余次,需注意的是,回握一定要用力。这是针对(上班族)早上时间比较紧张人群的做法。如果你早上的时间比较充足,可先穿好衣服,盘坐在床上(若床比较软,可选择较大点的椅子)。微闭双眼,自然呼吸,双手握固10-20分钟。
遇到天气突变及疾病流行或容易感染风寒季节时,大家可以按上面的方法握固静坐,能帮助你驱赶外邪,保存体内的正气。如果你需要在寒冷夜晚长时间行走,可双手放在衣兜中握固,防止外邪侵入体内,避免感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