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6-05 01:06季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黑龙江省职业教育

季平

摘 要:黑龙江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需要立足全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针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统筹管理不够、定位把握不准和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明晰职业教育扶贫定位,引领精准扶贫工作方向;优化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发挥精准扶贫工作合力;强化职业教育扶贫条件保障,提高精准扶贫工作贡献率。

关键词: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061-03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可见,以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为突破口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黑龙江省落实精准扶贫任务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消除贫困作为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促使贫困人口获得一技之长,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改变命运。为此,需要立足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剖析问题,为推动我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促进龙江经济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边疆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基于2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及1 778个贫困村和42.3万贫困户、211.6万贫困人口的现状,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在求精准上下功夫,在拔穷根上做文章,着力打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组合拳”。

一是完善财政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按照《黑龙江省十三五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落实职业教育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实施贫困学生学费全部免除措施,并通过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和生活补助等形式多渠道支持优秀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据统计,2007—2017年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发放国家助学金50.63万人次、11.09亿元,资助比例占在校生的26%;中职学校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总人数为79.02万人,资助金额近12.20亿元,资助比例占在校生的26%;享受国家免学费总人数为62.18万人,资助金额为13.8亿元,资助比例占在校生的90%,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可以享受免学费政策[1]。

二是优化职业教育扶贫资源。通过开展省部共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项目,将试验区试点县和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项目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相结合,提升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模式改革,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政策,为贫困学生提供教育机会,使贫困家庭靠技能脱贫,彻底拔除贫困代际传递的穷根。

三是整合多方力量打造脱贫攻坚生力军。积极构建高校对口志愿帮扶贫困县发展机制,发挥高校人才、科技、智力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引导高校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途径,深入贫困地区进行志愿帮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黑龙江省商务学校结合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优势,与龙广乡村台、龙广开心调频长期合作,为农民提供电子商务公益培训;与黑龙江省科教兴省促进会签订培训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在省内各市县农村开展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庄稼医生培训和产教融合助农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黑龙江省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拓宽了渠道和空间。

综上所述,虽然黑龙江省基于职业教育的“造血式”精准扶贫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貧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正视不足,修正问题,有的放矢地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统筹管理不够。这一问题导致职业教育扶贫体制机制不健全,保障条件不到位,扶贫工作实效性不高。如部分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扶贫资源分散;职业院校科技扶贫举措不适切、不深入;行业企业参与扶贫动力不足等[2]。

二是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定位把握不准。这一问题造成扶贫资源利用率低,服务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成效不大。主要表现为大多数职业院校仍囿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缺乏对区域内经济发展贫困根源、现状及出路的充分了解与把握,只能基于自身在师资、科研等方面的办学优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普、培训等工作,后续跟踪指导和产业扶持严重不足,“精准”理念和服务还不到位。

三是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经费投入不足。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缺乏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和经费支持的有效机制,导致职业教育院校发展及资源建设服务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不足,制约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实施与有效落实。

二、对策及建议

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作为以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已越来越成为贫困地区及人口的一种“有用的”“实惠的”选择,成为最直接、最有效、最精准的脱贫举措,是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惠及几代的民生工程。实现精准脱贫,需要进一步明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定位,优化教育模式,创新实施策略,切实推进精准扶贫战略“落地”。

1.明晰职业教育扶贫定位,引领精准扶贫工作方向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既要承担教育责任,又要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发挥扶贫功能,为此,需要进一步明晰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定位及方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一要明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定位。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要求,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贫困地区学生“通过学有所长和辛勤付出一定能够摆脱贫穷”的价值取向与意志品质,并带动家庭成员“有信心”脱贫致富,切实推动贫困地区的人口负担转化为“自食其力”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要基于贫困地区的地域特点、经济现状及发展传统,综合考虑贫困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的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优化和完善办学定位及专业设置,努力培养应用型、操作型人才,不断增强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优势。

二要明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群体定位,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即职业教育要优先帮助那些急需致富思路和致富能力的贫困人群。一方面,通过对当地贫困家庭子女在招生上的政策倾斜,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更多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以增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信心,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强化对当地农民群众的技能技术培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并推动家庭多产业向现代化、网络化的经营方向转型。

三要明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服务定位。以就业为导向,摸清短板,找准切入点,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与精准扶贫指向一致。为此,一方面要做到教育培养与技能培训并举,既满足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又能够通过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增强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将技术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和就业服务等从校园拓展到贫困地区的家家户户,并利用职业院校能够广泛联系人力资源市场、企事业单位的优势,为广大农户提供中介服务,做到产供销、农工贸相结合。

2.优化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发挥精准扶贫工作合力

一是创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规范“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要统筹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区域内职业院校为主体、地方企业广泛参与、贫困人口自主选择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及管理机构,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培养实用人才和实用技能方面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区域内行业企业在产业信息提供、产供销结合等优势,打造多层次、系统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平台,全方位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职业教育“奖、助、贷、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院校全部免除学费政策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鼓励贫困家庭学困生就读职业院校。要通过享受免学费和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等政策保障,支持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通过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三是优化职业院校基于精准扶贫需求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基地建设,探索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加快黑龙江省服务“两大平原”现代化发展的紧缺人才培养。一方面,各职业院校要立足区域内精准扶贫的发展需求,在完成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接区域精准扶贫的产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设置,既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又能够助推贫困人口早日脱贫。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尤其要加快促进职业院校专业与涉农产业对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深度融入现代化农业产业链,重点建设一批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涉农专业或专业点,打造多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3],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各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贫困地区产业脱贫需求,积极探索长短结合的各种实用技能培训机制及模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适切性和实效性。

四是构建与科技扶贫相结合的对口帮扶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科技扶贫优势。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通过职业院校科技专家、技术骨干人才的产业引领、项目带动和科技示范,实现科技扶贫。同时,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各项创新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将科技、信息、资本和管理等资源引向贫困地区,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3.强化职业教育扶贫条件保障,提高精准扶贫工作贡献率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国家重视,但社会认可度偏低的现实,要积极创造条件,提升职业教育扶贫富民功能。

一要强化办学规模保障。通过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攻坚计划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保障黑龙江省每县(市、区)至少有一所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并能够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开设系列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涉农特色优势专业,切实满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需要。同时,基于各职业院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引领优质示范性中高职院校对口帮扶贫困县中职学校,通过联合招生、教学交流和协同推荐就业等举措,带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二要强化经费投入保障。各级地方政府要优先保障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规划与制度落实,做到确保普通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落实到位;确保新增财政教育投入主要用于职业教育;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均不低于30%[4],并通过设立职业教育扶贫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同时,要不断创新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职业教育扶贫融资机制及办法,吸纳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实现互利共赢。

三要强化师资队伍保障。通过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为贫困地区职业院校补充更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同时,要逐步完善灵活多样的兼职教师聘用机制,吸纳更多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满足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不足的现实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四要强化舆论宣传保障。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办学优势的认可度。通过讲好教育脱贫故事,宣传“技能改变命运”“技能提升品质”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从思想上切断贫困人口的贫困代际传递通道,引导更多贫困家庭子女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参考文献:[1]创新创业不忘初心,精准扶贫服务民生[N/OL].黑龙江日报,2017-05-08.

[2]曾小兰,朱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定位、模式及推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

[3]张立明.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任务及路径[J].教育探索,2017(4).

[4]朱爱国,李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2016(1).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黑龙江省职业教育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