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晶
摘 要:基于协同教学,通过对思政教育载体内涵的阐释,论述创新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意义,并深入分析协同教学下思政教育载体应具备的主要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树立协同教育思想、构建协同教学队伍、制定协同教学制度、建设协同教学平台四方面,提出思想政治载体创新的有效策略,旨在能够确保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协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040-03
引言
思政教育载体主要是承载和传输思政教育相关信息的重要桥梁,是衔接思政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利用相应的载体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如果缺少有效载体,信息便无法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得到良好的传输和及时反馈。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思政教育不仅需要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创新,同时还要积极创新其载体。在继续使用过去载体的基础上要努力创新、积极探索,使其更具现代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载体实际上属于一个技术性的专业术语,最早出现并应用在化学领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广泛运用到科学技术的不同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载体”这一理念进入到了思政教育范畴中。高校思政教育载体主要指的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承载并传递其思政教学内容以及有关信息,可以为高校思政教师所操作,并与高校大学生有着紧密关系的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以及活动方式[1]。思政教育载体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要的构成要素,是某些思想理念和教学目标的物质化以及现实化,是教师与学生的媒介,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与教学路径和形式紧密相关,在思政教育当中具有传递、增效、交流和审核的积极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意义
1.思政教育载体创新是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当代信息传递速度的不断加快,过去的思政教育载体方式显得过于落后,效率较低并且无法顺应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当前高校大学生日常使用最为频繁的工具便是网络,而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对于网络的应用相对来说较少,大部分还依旧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这一载体上,这明显会限制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教育主体应用高校思政教育载体的素养较低。信息渠道多样化、覆盖范围广,让课堂教学当中的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处在相同的信息平台中,进而弱化了教育主体自身的权威性以及影响力。并且,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应届毕业生群体当中直接挑选的,这些教师许多都缺少实践经验,他们在选择思政教育载体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还有少数不法分子会运用高科技思政教育载体向当代大学生传输许多不良信息。虽然网络为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可由于网络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多样性文化思想充斥在网络世界中,其交互性以及隐匿性等特征,也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而传播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信息,这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腐蚀性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思政教育载体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必然形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发生了巨大转变,经济稳定而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获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特色化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全新的发展。按照生产力制约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会带来充足而良好的物质条件,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素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思政教育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思政教育载体只有在过去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但载体的有效创新又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关系,必须要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广大教师主动创造活动载体,让教育客体能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直接经验,以此来更好地推动教育主体和客体间的双向互动[2]。尤其是可以充分调动教育客体的自我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教育客体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理性看待自我、客观评价自我,自觉依据社会要求的观念与道德行为规范来对自身实施调节和把控,进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3.思政教育载体创新是其教育革新的基本要求
当代高等教育改革为各大院校思政教育载体的革新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均进行了以内部管理制度和革新教育为核心的相关变革与深入探索。改革过程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过去的思政教育,特别是日常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性。落实学分制变革,以往的班级管理形式被彻底打破,导致思政教育作用逐渐被弱化,并且在教学时间以及地点方面都无法真正做到完全同步。上述种种现象的出现,从客观层面上来说都要求高校对以往有效的教育载体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优化,并积极进行探索和挖掘。思政教育是20世纪80年新出现的学科,思政教育学科的发展进程既需要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同时更需要努力创新思政教育载体。以往的思政教育载体因为受到特殊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无法满足思政教育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此,就需要思政教師努力探索崭新的载体。思政教育载体之创新能够提高其教学工作的实效性,虽然思政教育随处可见,但并不是全部的思政教育都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想要真正发挥其教育的积极作用,就要求载体的创新与其教学创新同步。缺少教育载体,思政教育主体以及客体便无法彼此产生作用。而思政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无法在主体与客体间有效传递,思政教育过程就无法成为实际的运动过程。
三、基于协同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要特征
在我国各大高校思政教育日常实践过程中,思政教师灵活应用并积极创新了众多有效的思政教育载体。合理利用创新的高校思政教育载体是思政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其中既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当代先进技术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构建当代大学生喜欢的交际平台。此外,还要依托多元化的工作载体,打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从根本上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及针对性。
1.重视实效,突出人本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落实过程中,其能够充分展现出思政教育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并贯穿在相关事务工作以及突发的重要事件中。当代大学生思维跳跃,对新鲜事物有着较高的兴趣,在當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协同教学来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载体关键在于内容和科技的创新,通过大学生喜欢且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更能展现以人为本的当代教育观念。顺应新时期下教师与学生身份角色的转变,充分尊重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观念改革,积极弘扬创新精神。
2.强调个性,明确思政定位
在转型过程中,各种文化派别的彼此影响、相互竞争,对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尚未完全构建成型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同的思想浪潮均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3]。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将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赋予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对此,转型时期创新性地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落实现代特色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革新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载体的主要阵地便是思政理论课程,全部课程的开展都应将其作为中心,充分体现出思政教育课程的关键作用。各大高校应积极构建由校内党委共同领导的工作团队,各个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主动配合领导各项工作,利用专职教师和相关兼职思政教育指导员,来切实增强思政教学团队的综合素养,有效整合多方资源。
3.支持创新,体现校园文化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努力地探索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并不断创新其载体模式,充分展现了各自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让育人思想更加明确,高校文化展现出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致。以极具创新性的思政教育载体为主要平台,高度重视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组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探究协同教学下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有效路径。社会各个方面不断努力,培养全方位发展,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较强的新时代接班人。利用个性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家、教授以及著名企业家的专题讲座,拓展眼界、增强综合素养。利用素质拓展练习、心理健康教育、住宿文化构建以及感受式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成绩,真正体现了高校文化的作用。
四、基于协同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创新策略
在全新社会形势下,培养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必须要全面整合各方面有效资源。针对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创新来说,依赖创新思想、队伍、制度以及相关平台,强化有关高校思政教学部门、思政教育工作人员以及当代大学生三方面参加主体的深度协作,构建协同教学队伍,制定协同教学制度、建设协同教学平台,以此来实现当代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思政教育根本目标。
1.树立协同教育思想是创新思政教育载体的必然选择
思想创新是革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载体的必然选择。过去单调传统的思政教育载体形式早已无法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思政教育各方主体之间的模块划分、目标零散、权利分割、缺少交流,致使他们之间并未形成合力,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对此,整个社会应全面强化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的协同意识,在目标上达成共识,构成目标一致、开放合作、革新发展的思想,即树立协同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切实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4]。
2.构建协同教学队伍是创新思政教育载体的前提条件
队伍构建是实现协同教学、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载体的前提条件。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载体既要包含理念层面上的创新,同时还需要各方参与主体展示自身的优势、影响力、行动力以及科研能力等相关重要的合作创新能力。这些都为构建协同教学队伍,完善各方参与主体结构,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载体打下了坚实基础。构建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协同教学队伍的关键在于要通过优化队伍,提高各方主体的合作创新能力,重视合作创新精英力量的培养,充分发挥辐射能效,促使并推动协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来提高思政教育载体的有效性。
3.制定协同教学制度是创新思政教育载体的根本保障
制定协同教学创新制度,实际上属于一种完善资源配置的过程,同时也是各方主体协作共赢的过程。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核心的思想,结合所有能够融合的有效资源,真正实现多方合作主体共赢。革新高校思政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加强理论育人以及实践育人,提高思想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利用组织多元化的活动来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充分体现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作用。此外,还要重视并加强教育资源共享,注重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与各级分校之间、各个学科专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共同享受教育资源,以此来推动良性竞争,构建互利互惠体制,促使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此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主体在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当中的化零为整的重要作用,相互探讨、彼此询问、相互鼓励与支持,既要有着明确的分工,同时还要高效合作,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4.建设协同教学平台是创新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基点
协同教学涉及的大部分都是直接关系到国民生计的重要大型科学研究项目,为了能够真正实现协同教学的基本目标,需要构建高级科技创新平台,与各方共同建立紧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高水准的科技研究创新平台,彼此开放以及共享有效资源,积极抢占推动协同教学的重要基点。建设协同教学平台,创新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应运用基础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方式,高度重视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比如,运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革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以此来进一步突出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根据革新社会实践形式和方法,探索切实满足当代大学生现实需求的有效路径,这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利用社会实践,可以培养高校大学生认知社会、顺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帮助他们强化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结束语
基于协同教学的思政教育载体创新作为一种全新思政教育理念,在现代思政教育探究中早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思政教育探究的全新方向,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努力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有利于思政教师进一步认清专业、学科以及日常管理合作下自身在思政教育中能够使用的有效载体资源,能够知晓怎样有效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真正通过有效路径来不断促使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朱景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91—96.
[2]张园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运用的困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8—11.
[3]周艳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构建与内容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6):55—56+69.
[4]刘海波,陈国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2):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