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学校 朱淑媛
对《什么是周长》这一课的教学,在经过前两次的磨课之后(具体内容详见《小学时代》2019 年1 月上旬所发表的《抓住本质 理解概念》一文),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的思考。
1.导入的方式是否恰当
在第二次上课伊始,教师直接问学生:“你听说过周长吗?”当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达时,教师来了一句“不知道没有关系,咱们学了这节课就知道什么是周长了”,接着就让学生指一指树叶的一周。貌似在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却流于形式,这个导入是无效的。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建立、巩固和深化阶段,一个全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是否还是利用教材中的蚂蚁爬树叶引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效呢?
2.长度的理解是否充分
在第二次试教中,教师通过比较树叶一周的边线和图形一周边线的长短,让学生感知长度。似乎学生已经理解了长度,可再深入思考:这样的活动设计充分吗?周长其实就是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除了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长度外,我们是否可以用数字直观地让学生感知长度?如把正方形的边线拉成一条线后,告诉学生正方形的边长是2 厘米,这条线段(一周的边线)就是8 厘米,再让学生在尺子上用手比划出8 厘米,告诉学生这个8 厘米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3.是否可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数学大厦”的构建,核心问题都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在第二次上课中,教师只是渗透了用尺子量可以准确知道图形的周长,但要是遇到无法用尺子测量的图形呢?比如树叶,这时,是否可以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带着这些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些调整,下面是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课件呈现:三只蚂蚁爬树叶,一只沿着边线爬完树叶的一周,两只蚂蚁在树叶中间爬)
师:今天有三只小蚂蚁来到了我们教室,看,它们在干什么?(爬树叶)你认为哪只蚂蚁最特别?(沿着边线爬完一周的蚂蚁)
1.你怎么知道是一周呢?(从起点回到起点)它是沿着树叶的什么爬了一周?(动画再次演示,边线)(板书:从起点回到起点 边线)
另外两只蚂蚁也想沿着树叶的边线爬,(动画演示:一只蚂蚁爬了一半,一只蚂蚁爬到树叶的外面)它们爬完一周了吗?为什么?
2. 找一找生活中物体某个面的一周。
你能找到书本封面的一周吗?课桌面的一周?
一生上台指后,请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同学们都能指出这些图形的一周,现在请你看看下面的图形,你能沿着它的边线表示出它的一周吗?
3.描出图形的边线。
请生描出图形的边线,说一说第一个图形还有从不同起点出发表示出一周的吗?
重点分析汽车这个图形,比较正确和错误的画法,加深对“一周”的理解。
1.比一比,感知长度
两只蚂蚁跑这两张树叶的一周,谁先跑到终点?为什么?
我把这张树叶一周的边线展开(教师用毛线绕树叶一周,再拉直,成一条线段),用尺子量出线段的长度,15 厘米。(教师把另一张树叶也展开,成一条线段)量出长度是12 厘米。
这是一个正方形,你能量出正方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吗?(得出每条边长4 厘米,一周边线的长度是16 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比划出16厘米吗?
2.引出周长的概念
像这些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15 厘米,12 厘米,16 厘米就是图形的周长。(板书概念)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周长。(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周长)
比如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你还能说说什么是桌面的周长吗?正方形的周长呢?长方形的周长呢?
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有周长。
如果想知道圆的周长,有什么好办法?(用线绕圆的一周,再用尺子量)
如果想知道三角形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建议?(用尺子量出三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相加)
2.量一量,算一算图形的周长。
说一说方法后,重点讲解长方形,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只需要量两次。
3.下面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反馈后追问: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看来判断图形的周长不能被它的形状迷惑,有时图形不一样,可是它们的周长却一样。
出示: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把第二个图形凸的部分往下翻变成凹的,与方法一类同。
追问:通过这道题,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