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琳 杨馥铭 刘雁泽 徐枝芳 郭 义 王朝辉 王洪峰△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疼痛是一个巨大的全球性问题,据估计,全球有 20%的成年人患有疼痛,每年有10%的人被诊断为慢性疼痛[1]。疼痛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痛苦和困扰,严重影响功能生活质量。临床中大部分脊柱、关节和软组织疼痛均属于炎性痛。国际疼痛研究会提出“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其中炎性痛患者人数最多。临床中大部分脊柱、关节和软组织疼痛均属于炎性病——它是指由创伤、感染等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2]。有人认为临床中绝大部分头颈肩腰腿关节疼痛、肌筋膜痛以及外科手术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均属于炎性痛范畴[3-4]。炎性痛治疗是世界医学难题之一,现有临床各类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价格昂贵、副作用大、有依赖性等问题,而针刺治疗因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等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因此,笔者对近五年国内针刺治疗炎性痛的临床文献进行研究,归纳总结针刺治疗炎性痛的常用腧穴及经络,以便为临床合理配穴提供参考。
1.1 文献选择 纳入标准:针刺治疗炎性痛的临床研究;治疗方法以手针、电针为主要治疗手段;取穴限定于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以炎性痛缓解程度作为唯一或主要观察指标。排除标准:会议和毕业论文等非期刊类文献;综述、动物实验、个人经验总结等非临床研究文献;重复发表或研究数据雷同的论文,仅收录其中最新发表的1篇文献;病例数少于30例的临床文献。
1.2 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数据库(VIP),检索词为“针刺”“炎性痛”和“针刺”“疼痛”进行组合检索。检索方法为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 2013年至2017年10月。
1.3 穴名规范 穴位名称信息参照国家标准(2006年版)《腧穴名称与定位》[5]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化处理。文献中出现的以压痛或疼痛局部为选穴点的,统一记为“阿是穴”。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 2016建立针刺治疗炎性痛的处方数据库,将纳入文献的针灸处方录入数据库,并将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导入、缺失值处理、数据规范化处理、异常数据处理,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中“数据分析-医案分析”功能,进行选穴规律分析。提出数据源:提取出治疗炎性痛的全部针灸处方。穴位使用的“频次统计”:将所有处方中每个穴位的出现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将“频次统计”结果以Excel文件形式导出。“组方规律”分析:“支持度个数”(表示在所有处方中同时出现的次数)设为12,“置信度”设为0.9,按照穴位组合出现的频次,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通过“规则分析”以分析所得组合的规则,并实现网络可视化展示。
2.1 文献检索结果 按照上述检索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纳入110篇文献,涉及119个穴位,总应用频次576次。
2.2 针刺治疗炎性痛的疗效 依据纳入的文献来看,针刺能够有效治疗炎性痛,起到缓解疼痛、消除肿胀、改善功能活动的作用,且操作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
2.3 应用频次分析 1)腧穴频次分析:见表1。经统计,针刺治疗炎性痛的总体穴位应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阳陵泉、委中等。2)经脉频次分析:见表2。经统计,针刺治疗炎性痛的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用穴总频次和穴位总数在所有经脉中最多。3)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见表3。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2(表示在所有针灸处方中至少12次同时出现),置信度为0.9,得到常用穴位组合模式9个(见表3)。包含9个穴位,即足三里、三阴交、内膝眼、犊鼻、阳陵泉、合谷、内关、肾俞、委中。其中2个穴位的核心组合模式8条,3个穴位的核心组合1条。
表1 总穴位应用频次表(频次≥10次)
2.4 引起炎性痛的常见原因 排名前3的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手术损伤。1)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炎性痛应用穴位出现频次:见表4。由高到低依次为委中、环跳、夹脊穴、大肠俞、阿是穴、肾俞、秩边等。2)膝骨性关节炎引起炎性痛应用穴位出现频次:见表5。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犊鼻、内膝眼、血海、阳陵泉等。3)手术损伤引起炎性痛应用穴位出现频次:见表6。由高到低依次为合谷、三阴交、足三里、内关、阳陵泉等。不同手术部位选穴具有远近配伍特点,见表7。
中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其最早见于《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可以看出,中医认为痛是因气血运行不畅,脉络不通而致。现代医学认为炎性痛是机械、热、化学转导调控下的复杂机制,通过受体、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或调节蛋白实现[4]。炎性痛发生、发展的过程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失调密切相关[6]。P物质在疼痛信号的传输中起着关键作用[7]。针刺之效可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说明针刺具有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符合痛证的治则。现代研究发现,针刺能使穴位局部释放出与抗炎相关的组织胺、5-羟色胺等物质从而实现镇痛的作用,说明针刺镇痛起效与局部神经炎性介质相关[8-11]。但目前的实验研究尚局限于穴位局部,缺少对神经机制的探究。有大量文献证实,针刺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来发挥抗炎作用[12-15],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胆碱能抗炎通路和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参与了针刺的抗炎作用。
表2 经络应用频次表
表3 针刺治疗炎性痛常用穴位组合模式
表4 腰椎间盘突出症用穴频次表(频次≥6次)
表5 膝骨性关节炎用穴频次表(频次≥3次)
表6 手术损伤用穴频次表(频次≥3次)
表7 不同手术部位用穴情况表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治疗炎性痛的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膀胱经从头走足,运行于背部脊柱两旁,贯穿全身,上连风府与督脉相连,下络腰肾而属膀胱。针刺膀胱经可起到激发人体阳气、疏通经络的作用。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炎性痛,足三里、三阴交在治疗炎性痛中处于核心地位。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取之可化生气血、调节气机[16]。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穴,直补肝、脾、肾之阴,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取穴常选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合谷,镇静止痛,通经活经,其为止痛要穴。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为筋气聚会之处,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疏肝郁、强腰膝,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有疏调经气,达到通则不痛、强腰健膝的作用。取以上穴位能激发一身阳气,疏通经络气血,去除痛症。
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多选取疼痛局部的穴位即近部取穴,正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如颈部多选天柱,肩部多选肩髎,腰部多选大肠俞,膝部多选内膝眼等。近部取穴针刺可激发局部痹阻的气血运行,通经活络。以经络论治为指导,远端多配四总穴、八脉交会穴等共同治疗,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多配委中穴,手术损伤多配内关。同时根据不同疾病辨证施治,如肾虚髓亏型膝骨性关节炎加肾俞、三阴交、委中以调补肾气、滋阴培元;甲状腺手术取经验要穴之扶突以清咽消肿,理气降逆,缓解疼痛[17]。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炎性痛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并有明显疗效,选穴多取阳经穴位,以经络论治、辨证施治为指导,根据不同疾病及原因选穴,注重远近配穴及特定穴的使用。但临床中能够导致炎性痛的疾病或原因很多,目前尚无具有总结性、指导性的针刺处方。笔者认为应总结出具有纲领性的选穴规律,临床中根据具体病症具体分析,辨证选穴,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