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针灸治疗泄泻用穴规律研究*

2019-06-05 02:34高瑞骏杨圣洁孙英霞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5期
关键词:选穴天枢膀胱经

高瑞骏 卢 岩 杨圣洁 孙英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腹 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水样便为主要表现,是针灸疗法的优势病种[1-3]。中医对泄泻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有诸如“濡泄”“洞泄”“注泄”“飨泄”等记载[4]。 历代医家所著医学典籍中蕴含大量针灸治疗泄泻的宝贵信息,但文献信息量大,较为繁杂。本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古籍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历代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用穴规律,以期为泄泻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本研究采集的文献资料为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针灸推拿分部》[5]收录的先秦(公元前221年)至清末(1911年)中国医家所著的针灸专著、综合性医籍、方书、医经和临床各科文献。

1.2 确立检索词 根据 《中医大辞典》[6]《中医内科学》[7]《中医病证名大辞典》[8]整理泄泻的病名、别名、描述等信息,建立“泄泻古代针灸文献数据采集方法”,确立泄泻古代针灸文献检索词条。泄泻古代针灸文献检索词条包括:泄泻、久泄、五更泄、五泄、水泄、后泄、肝泄、肠泄、冷泄、直肠泄、肾泄、泄满、胃泄、食积泄、洞肠泄、洞泄、积瘀泄、酒湿泄、酒积泄、窍泄、虚泄、暴泄、脾泄、飨泄、滑泻、痰泄、溏泄、鹜泄、暴泄、暴注、濡泄、瀼泄、风泻、水泻、五更泻、久泻、中暑泻、中热泻、直肠泻、伤食泻、暴泻、虚泻、冷泻、洞泻、飨泻、濡泻、暴泻、痰泻、寒泻、热泻、顿泻、积泻、食积泻、酒积泻、脾泻、胃泻、肾泻、瀼泻。

1.3 筛选条文 在《中华医典·针灸推拿分部》[5]中检索记录的病名,并分析所得条文。如参考上下文可知条文中的检索词并非泄泻病症范围,则将其剔除;对于同一古籍中的重复性条文,仅收录一次;有些古籍中治疗泄泻的处方虽沿袭前人经验,但加入了著者自身体会,并非完全重复,则予以保留。经筛选,共484条“泄泻”古代针灸处方被纳入数据库。

1.4 构建数据库 利用Excel 2010建立“泄泻历代针灸临床文献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将符合录入标准的针灸处方逐条录入。录入内容包括出处、成书年代、原始病名、针灸取穴(腧穴名称、穴位归经、特定穴属性)、针灸治法。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统计主要采用频数统计法和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及Clementine12.0数据挖掘软件来实现。频数统计法旨在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主要体现经脉、腧穴和特定穴的使用频次。关联规则旨在揭示数据间的关联性,主要体现腧穴的配伍组合。关联规则从支持度和置信度两个维度衡量规则效用性,对于某条关联规则A→B,支持度可反映项集A和项集B在集合中同时出现的概率,用于衡量该关联规则在整个数据集中的统计重要性;置信度是指集合中出现项集A时,项集B出现的概率,用于衡量该关联规则的可信程度[9-11]。

2 结 果

因唐代及以前的处方数只有10条,数量较少,故统计学分析从宋代开始。

2.1 腧穴运用规律分析 见表1。旨在提炼历代医家针灸治疗泄泻常选用的腧穴。结果示,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数及涉及的穴位数大幅增多,以明代最为高峰。宋代多选取大肠俞、三焦俞及神阙穴治疗泄泻,元代至清代均重用天枢、神阙穴,其中天枢为元代至清代医家治疗泄泻的首选腧穴。

表1 历代针灸治疗泄泻腧穴运用频次分析结果

2.2 腧穴配伍关联分析 见表2。旨在提炼历代医家针灸治疗泄泻常用的腧穴配伍组合[12]。因元代36条针灸处方均为单穴,故关联规则按宋代、明代、清代进行归类。结果示,宋代小肠俞分别与章门、下髎、意舍、三焦俞组成常用腧穴配伍项集,意舍、下髎亦为常用腧穴配伍组合;明代中脘、天枢配伍最为频繁,其次为神阙分别与关元、三阴交配伍;清代气海、天枢配伍最为频繁,其次为大都与阴陵泉的配伍项集。

2.3 经脉运用规律分析 见表3。旨在提炼历代医家针灸治疗泄泻常取的经脉。结果示,宋代、清代均以足太阳膀胱经为首选经脉;元代选用经脉频次以足阳明胃经为首,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明代选用经脉频次以足太阴脾经为首,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次之。综合历代经脉选用的统计结果,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任脉是各朝代针灸治疗泄泻的常选经脉。

2.4 特定穴运用规律分析 见表4、表5。旨在提炼历代医家针灸治疗泄泻常取的特定穴。由表4可知,历代针灸治泄泻特定穴运用频率均远高于非特定穴,其中明代特定穴使用率达100%,可见古代各时期均重视特定穴对泄泻的治疗作用,尤以明代为甚。就各类特定穴使用情况而言,宋代背俞穴的使用频次最高,交会穴、募穴、输穴次之;元代合穴使用最为频繁,其次依次为募穴、八脉交会穴、络穴;明、清代均以募穴、交会穴、背俞穴、合穴位列前4位。

表3 历代针灸治疗泄泻经脉运用频次分析结果

表2 历代针灸治疗泄泻腧穴配伍关联分析结果

3 讨 论

表4 历代针灸治疗泄泻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统计

3.1 古代针灸治疗泄泻的整体用穴特点 1)重视局部选穴,配合远端选穴:由腧穴运用频次分析结果可知,历代医家均重视局部穴位对泄泻的治疗意义,天枢、神阙、中脘、关元、大肠俞、脾俞等均为使用频次极高的局部腧穴,从经络理论分析,病变局部取穴可疏调胃肠气机,健运中州,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13]。历代医家亦常配合选取远端穴位治疗泄泻,如大都、隐白、三阴交、曲泉等均为使用频次较高的远部腧穴,循经远部取穴可通调经气,助胃肠运化传导,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2)重视辨病选穴,配合辨证选穴:由经脉运用频次分析结果可知,历代医家均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任脉作为针灸治疗泄泻的常用经脉。泄泻属脏腑病,脏腑病多取俞募穴,本病相关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大都集中在膀胱经和任脉,故历代医家在归经选穴方面以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体现了“辨病选穴”的选穴原则。泄泻虽病位在肠,但其本在脾胃,脾胃受损、湿困脾土为病机关键,同时又与肝、肾密切相关[14]。故历代医家大多选取脾经、胃经、肝经之腧穴,体现了 “辨证选穴”的选穴原则。3)重视特定穴:历代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中,特定穴使用频次均远高于非特定穴,提示历代医家重视特定穴对泄泻的治疗作用。在特定穴中,背俞穴、募穴、交会穴为常用穴。《难经本义》曰“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标幽赋》云“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表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脏腑病变多取背俞穴、募穴。交会穴乃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通过的腧穴,能同时治疗相交经脉的病证,符合古人精炼选穴的思想[15]。4)重视本经配穴:由腧穴配伍关联分析结果可知,历代医家均善用同一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治疗泄泻。宋代小肠俞→下髎、小肠俞→意舍、小肠俞→三焦俞、意舍→下髎均是膀胱经的腧穴相配;明代关元→神阙为任脉腧穴相配,下廉→上廉为大肠经腧穴相配,内庭→足三里为胃经腧穴相配;清代大都→阴陵泉为脾经腧穴相配,中极→中脘为任脉腧穴相配。本经腧穴可治疗本经所过之处及所属脏腑之病,主治功能相近,配合应用可发挥腧穴间的协同作用而提高疗效。

表5 历代针灸治疗泄泻特定穴运用频次分析结果

3.2 不同时期针灸治疗泄泻用穴特点比较 从不同时期来看,宋代医家重视背俞穴,穴位归经以背俞穴聚集的膀胱经为主;重点关注肠腑在泄泻中的作用,配穴上尤重于小肠俞与其他腧穴的配伍;重视局部取穴,神阙、大肠俞、三焦俞、脾俞都是使用频次较高的局部穴位。元代针灸治疗泄泻以单穴为主,重视天枢对泄泻的治疗作用,天枢成为首选腧穴;辨病、辨证选穴并重,膀胱经与脾经、胃经、肝经使用频率大致相同。明清时期,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成熟,选穴思路拓宽,穴位选择多样,但取穴均以局部天枢、神阙穴为主,此外,本时期较重视远近配穴,如三阴交配神阙、中脘配大都。

3.3 古代针灸治疗泄泻用穴趋势与演变 纵观历代针灸治疗泄泻的用穴特点,经历了从背俞穴居主体地位到局部天枢、神阙为主、兼以远部选穴为辅;从辨病选穴为主、辨证选穴为辅到辨病、辨证选穴并重的演变过程,说明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针灸临床用穴思路也在不断丰富和成熟。同时,泄泻古代用穴特点也可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泄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选穴天枢膀胱经
整体观念在推拿治疗近视中的运用探析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选穴规律
刺络放血单独应用及联合膀胱经埋线法在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背部刮痧治疗皮肤瘙痒验案一则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的选穴研究
尊敬
针治奇疾奇验医案
尊 敬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长寿名穴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