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网络语言暴力中的角色扮演及其原因分析
——以广州市大学生为例

2019-06-05 09:08
中国市场 2019年14期
关键词:施暴施暴者角色扮演

(广州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182)

1 引 言

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中用语言对他人进行辱骂和攻击从而对他人造成精神伤害或身体伤害。[1-2]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孟子为反对墨子和杨朱的思想,曾在《辟杨墨》中对两人进行言语攻击,不过当时的信息传播效果没有现代那么明显,[3]而如今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使人们更容易获得海量信息,也便于人们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网络发表各种言论,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也变得层出不穷,如“袁姗姗滚出娱乐圈”“吴京被逼捐”和“江歌刘鑫案”等。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已经成为使用互联网的主群体之一,他们被卷入网络语言暴力的事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4]如2017年9月,公然在网上发表辱警言论的大学生景某被湖北省黄石警方抓获并依法行政拘留;2015年11月,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以“说脏话”为由陆续在微博上挂出数十幅大学生网友的微博主页截图,并声称这些被挂出截图的网友为“垃圾”。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肩负重大的使命和责任,陷入网络语言暴力的漩涡不仅会严重影响和妨碍着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性格的养成,更侵蚀社会和谐。[5-6]因此,大学生在网络语言暴力中的各种表现和反映出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7-10]

本文通过调查作为网络参与者的一大主体(大学生)在网络语言暴力中的角色扮演来分析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形成的具体原因,并通过数据分析的结果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具可行性和普遍性的参考建议,才更有利于肃清网络歪风,使大学生在良好地网络氛围中成为一个真正“有想法”的接班人。

2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把研究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电子问卷为主,纸质问卷为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群体网络语言暴力的接触情况、了解网络语言暴力的途径、受访者扮演的角色类型以及受访者角色扮演的原因。

本次调查的抽样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使用“问卷星”在社交平台上按照随意性原则进行问卷的发放;另一方面用纸质问卷做调查,在广州大学城范围内抽取了250名体艺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纸质问卷的发放。实发问卷643份,回收有效问卷为613份,问卷有效率为95.33%。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分布情况

在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性有184人,占比30.02%,女性有429人,占比69.98%,和广州市大学生的男女比例比较相近。具体的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3.2 了解或接触网络语言暴力的情况

通过调查可知,填写问卷之前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网络语言暴力的有442人,占总体比例的72.1%,在填写问卷之前没有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网络语言暴力的有171人,占比27.9%。

大学生在网络语言暴力中的角色扮演及其原因,是基于在填写问卷之前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过网络语言暴力的群体而研究分析的。超七成的大学生直接或间接了解或接触过网络语言暴力说明了调查样本充足,并论证了研究的必要性。

3.3 了解或接触网络语言暴力的途径

采用多重响应频率分析可知,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新闻客户端或新闻网站和网络游戏直接或间接地了解或接触网络语言暴力,其中网络社交平台的占比最高,高达九成。详见表2。

3.4 角色扮演类型

本次调查,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得出大学生在网络语言暴力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旁观者、施暴者、受害者、施暴受害双重属性者。其中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他们是旁观者的比例为58.6%,但是也同时表明参与网络语言暴力的人占41.4%,接近半数,其中施暴者占17.6%,受害者占38.7%,占比接近四成,说明在大学生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网络语言暴力的伤害,而施暴受害双重属性者占比14.93%,则说明受害者也可能同时是施暴者。

表1 调查样本分布

表2 接触网络语言暴力的途径分布

表3 “遭受过网络语言暴力”与“向他人使用过网络语言暴力 ”交叉数据

3.5 角色形成的因素分析

通过运用交叉分析及对应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施暴者”在拥有以下特征的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高:男性、网龄为10年以上、生源地为城镇、独生子女、体艺类专业。对原因进行分析,可能有以下三点:一部分18~24岁阶段的男性会更容易冲动和愿意表达自己的不满,进而伤害到别人;一部分生源地在城镇的大学生,会比一部分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更早接触网络,因而网龄更长,更早更容易接触到网络上的不良风气;一部分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使得大学生更倾向凸显自我,有时会出现缺乏同理心的现象;一部分体艺类专业的大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安排和相关教育偏少。更倾向于成为“施暴者”的用户画像见图1。

图1 更倾向于成为“施暴者”的用户画像

此外,在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中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和外部环境因素会影响他们角色的形成,其中外部环境因素对角色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暴者”角色,具体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 大学生在网络语言暴力中扮演角色类型的个人特征

表5 大学生在网络语言暴力中扮演“施暴者”的外部环境因素

4 结论和建议

第一,在对大学生接触网络语言暴力的途径调查中,网络社交平台的占比高达94.6%,可见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间接或直接接触网络语言暴力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重点加强网络社交平台的监督力度,完善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环境。而网络媒体更应坚守职业操守,不受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如实报道社会事件,及时披露事实真相,避免哗众取宠。

第二,大学生中网络语言暴力的施暴者占17.6%,受害者占38.7%,可见网络语言暴力已经对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施暴受害双重属性者占比14.93%,即大学生在网络中被他人“施暴”,有可能会反过来向别人施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不仅不利于当事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更有碍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这种现象需顷刻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因此,为了避免大学生成为“施暴者”,家长和校方要做好教育工作,其中家长要重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在教育孩子中避免使用暴力言行。校方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进行共情训练,增强学生同理心,更可通过讲座和相关课程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而大学生自身则要增强是非辨别和独立理性思考能力,对于网络事件要理性判断,切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遇事要宽容和冷静,学会自我排解和合理宣泄负面情绪,避免在网络上进行不当的发泄。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讨论时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当被他人用言语攻击时,要用合理的途径进行维权,切忌“以暴易暴”;文明上网,传播正能量。

猜你喜欢
施暴施暴者角色扮演
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许鞍华的三次“施暴”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