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明,钟颖芙
(湛江市吴川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 湛江 524500)
子宫肌瘤是临床妇科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也称之为子宫纤维瘤,由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多发生于30(50岁,其发生率高达55.67 %,在临床中表现为子宫出血、腹部包块及压迫症状、白带增多、疼痛等,可引起感染、出血、压迫症及其继发不孕等,对女性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到正常肌层的细胞突变、性激素及局部生长因子的相互作用。有学者认为生长激素与肌瘤生长相关,可促进有丝分裂,进而促进肿瘤生长。临床最新研究表明:ER、PR、IGF-Ⅰ、IGF-ⅠR在子宫肌瘤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为了分析IGF-Ⅰ、IGF -ⅠR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与ER、PR的关系,特选取我院收治的147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1对象 选取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147例子宫肌瘤患者做为此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理解并签署该研究制定的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获得医学伦理会同意。排除标准:未服用激素类药物、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卵巢肿瘤等并发症、血液疾病及精神病者。年龄30~59岁,平均年龄41.6岁;增生期87例,分泌期60例。
1.2方法 免疫组化染色,常规石蜡制片,其厚度为5 (m,切片水化后行热处理暴露抗原,并染色、显色,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R、PR、IGF-Ⅰ、IGF-ⅠR表达。显微镜下子宫肌细胞及肌瘤细胞胞膜中有棕黄色及褐色颗粒为IGF-Ⅰ、IGF-ⅠR阳性染色,细胞核黄染为ER、PR阳性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参照Formwitz评分方法,根据阳性细胞百分率及染色深浅分级(二者的乘积)将染色强度分为:阴性(-)0~1分,弱阳性(+)2分,阳性(++)3~4分,强阳性(+++)5~6分,每张切片取连续10个高倍视野观察评分后取值。
表1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析(%)
2.2子宫肌瘤患者ER、PR、IGF-Ⅰ、IGF-ⅠR表达水平 子宫肌瘤患者IGF-Ⅰ、IGF-ⅠR、ER、PR表达水平均高于子宫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子宫肌瘤分泌期IGF-Ⅰ、IGF-ⅠR水平高于增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GF-Ⅰ=3.289,PIGF-Ⅰ=0.019;tIGF-ⅠR=2.816,PIGF-ⅠR=0.041)。IGF-Ⅰ与ER、PR呈现正相关(rER=0.633,PER=0.015;rPR=0.584,PPR=0.021),详见下表2所示。
表2 子宫肌瘤患者ER、PR、IGF-Ⅰ、IGF-ⅠR表达水平
近年来,临床、组织学及生化学均认为子宫肌瘤生长中孕激素(ER)与雌激素(PR)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1]。雌孕激素是子宫肌瘤的启动因子,可激活局部调节因子,从而改变细胞激素受体的水平,影响子宫平滑肌细胞的有丝分裂。平滑肌细胞内,肌瘤原始细胞内E2DH(雌二醇-17b-羟基脱氢酶)的降低,影响了雌二醇向雌酮的转化,使得体内雌激素受体及其雌二醇水平均升高,促进局部平滑肌及纤维细胞的增值与分化,最终发生肌瘤。在本次研究中,子宫肌瘤中ER、PR的阳性率均高于子宫肌组织,由此表明:子宫肌瘤的发生是由肌瘤局部内分泌环境所导致,并不是全身高雌激素水平所导致的。
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IGF,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是一种单一多肽,由70个氨基酸组成,在肝内合成,有三个分子内双硫键。IGF-Ⅰ属于属于肽类生长因子中生长介素超家族,可调节细胞生长[2],抑制细胞分裂,在组织局部产生及分泌,刺激特异类型的细胞生长,诱导细胞进入S期必需的活性物质[3-4]。在本次研究中,子宫肌瘤患者IGF-Ⅰ、IGF-ⅠR表达水平均高于子宫肌组织。
综上所述,IGF-Ⅰ受体含量与雌激素、孕激素含量均呈正相关,说明IGF系统与卵巢甾体激素可能相互促进、相互协同,共同促进子宫肌瘤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