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军,翟慧华,钱 江
(乌鲁木齐市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硬膜外麻醉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是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即将局麻药物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暂时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麻醉期间常有并发症发生。若麻醉平面过高则对循环、呼吸系统造成影响,甚至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等,而麻醉平面过低又无法达到手术要求[1]。因此,如何有效判断硬膜外麻醉痛觉平面变化是临床研究重点。红外热成像是由于黑体辐射的存在,任何物体都依据温度的不同对外进行电磁波辐射,波长为2.0~1 000 min的部分称为热红外线,热红外成像通过对热红外敏感的物体进行成像,能反映出物体表面的温度场,热红外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
1.1对象 选取我院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80例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其中男性104例,女性76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55.6岁。纳入标准:ASAⅠ~Ⅱ级;理解并签署该研究制定的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者;精神病者;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严重心脏疾病患者。
1.2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测量血压、血氧饱和度、静脉输液,于手术台上离患者头部约15 cm处监测室内温度及湿度,每5 min记录1次。对麻醉平面进行测试,常规硬膜外穿刺及置管,留置导管3~5 cm,采用胶布妥善固定,注入试验剂量3 mL 2 %利多卡因,并观察5 min腰硬联合麻醉征象后注入10 mL 0.82 %盐酸罗哌卡因(耐乐品)。麻醉成功后,帮助患者静卧手术台15 min,分别于麻醉药物注入5 min、10 min、15 min、25 min、45 min、60 min时,采用针刺法测定痛觉阻滞平面。手术床侧位距热成像仪摄像头3 cm,储存麻醉阻滞前胸、盆、足侧等各个部位图像。每一位患者分别提取8~10幅局部红外热成像图,根据《人体解剖学图解词典》中的人体部位,采集的热图统一编号,储存备用。选取胸腹部、腹股沟、股胫部及足区的所在神经节段,分析其温度变化规律及特征。在阻滞后5 min、10 min、15 min、25 min、45 min、60 min后采集红外热像图。
1.3观察指标 针刺法测定痛觉阻滞平面,红外线热像图测定温度,观察及比较麻醉前、麻醉后5 min、10 min、15 min、25 min、45 min、60 min胸腹部、腹股沟区、股胫部及足区的神经阶段红外色码温度平均值。
2.1针刺法测定阻滞后痛觉阻滞平面 麻醉后10 min、15 min、25 min、45 min、60 min阻滞平面均高于麻醉后5min(t10min=15.521,t15min=26.870,t25min=44.954,t45min=17.700,t60min=25.055,均为P=0.000),麻醉25min时针刺阻滞平面最高,与麻醉后5 min、10 min、15 min、45 min、60 min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5min=44.954,t10min=27.079,t15min=6.704,t45min=17.013,t60min=39.863,均为P=0.000)。见表1。
表1 针刺法测定阻滞后痛觉阻滞平面
2.2红外线热成像图分析 麻醉阻滞后5 min,神经平面温度色码发生变化,如下图1(a)所示。阻滞后10~25 min,各个神经平面的温度色码上移,如下图1(b)。
图1 麻醉阻滞后神经平面温度色码变化
2.3红外线热成像麻醉前后各时点的平均温度 麻醉后各个时点的平均温度均高于麻醉前(t5min=13.014,t10min=14.838,t15min=21.943,t25min=19.436,t45min=26.075,t60min=40.899,均为P=0.000)。麻醉后5 min、10 min、15 min的平均温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97,P=2.182)。麻醉后25 min、45 min、60 min的平均温度均高于麻醉后5min,(t25min=9.580,t45min=17.601,t60min=31.043,均为P=0.000)。见表2。
表2 麻醉前后各时点的平均温度℃)
硬膜外阻滞是通过阻滞脊神经而达到感觉、阻滞交感的运动神经纤维,影响全身系统。临床中对于硬膜外阻滞平面的测定包括触觉(棉扦)、冷觉(酒精棉球)及其针刺法,由于触觉(棉扦)、冷觉(酒精棉球)在感觉平面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并不能仅仅以感觉平面对痛觉阻滞平面加以判断。尽管针刺法可有效判断阻滞的范围及效果,但所用的针头可能刺破患者皮肤,进而给患者带来感染及创伤,甚至一针多用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尤其对于聋哑患者无法达到监测效果。
红外线热成像技术集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红外摄像技术、医学技术多种技术,是一种记录人体热场的影像装置[2],可精准的测定患者体表温度,并通过热像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该技术有着较高的图像空间分辨率,而温度分辨率可精确到0.05 ℃,较敏感的反应人体体表温度的改变及其分布,实现全程监控。将红外线热成像技术用于硬膜外阻滞平面中,使得以往抽象的数字通过图像的形式传达给临床医师,极易判读,同时热像图更为直观及客观,消除患者心理主观影响,提高结果准确性[3]。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麻醉后5 min神经平面出现红外热图色码的变化,尤其足部的色码变化更为限制,且在麻醉10 min至25 min后,红外热图的色码上升,其图像更为直观,有利于麻醉平面的判断。
综上所述,红外线热成像用于判断硬膜外麻醉痛觉平面变化具有无创、无痛、安全、直观及快速的优点,可为临床麻醉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