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00085)
趣味一词,在艺术上有着宽泛的所指,姜澄清在《中国绘画精神体系》中讲到“趣味主义”,有这样一段评述:艺术便是造就趣味主义者的,趣味主义者又将生活、人生艺术化。这种人,干什么事,都是乐陶陶的,他将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襟怀、乐天的精神融为一体,“化合”出优雅而潇洒的“趣味主义者”的品格。艺术作品中的趣味固然有着与之相似的文本特征,但又不仅仅如此,本文所讨论的趣味核心,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有趣的形象。二、创新的艺术形式。三、诙谐的思想内容。其范围主要集中在中西方绘画和现当代艺术领域。
一生凄苦的朱耷,可说是十足的趣味之人。“哭之”、“笑之”的签押,一向白眼的画中形象,稀疏的笔墨,使得他的画面极富趣味,常常让观者慨叹之余露出苦涩一笑,这些独特的画面语言和情趣,一方面是朱耷内心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也是他艺术表达的利器。对于乱世的遭遇,他是忧愤的,然而关照内心时,他是洒脱的,富有情感和深思的。我们定不能说朱耷的风格就是“白眼”,后来之人再做“白眼”者,也定无趣味可言。这种独创的、鲜明的,同时也是契合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我们可以说是富有趣味的。
假设去掉朱耷画中的白眼与签押,我们所感知的画面,画意的趣味与思想必定损失大半,可以说,正是这些趣味的图像特征,赋予了他画面情感的穿透力,强化了他的艺术面貌和思想深度。
图1 《孤禽图册页》 朱耷
纵观中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尤其是现代艺术以来,艺术作品的形式变得顶顶重要,所有打算从事这项事业的艺术家,无一例外的要面对这个难题,这问题过于迫切,并越来越紧要。这意味着即便是孪生兄弟,师徒父子,都不能再画一样的“画”了,这会被认为毫无意义。仔细想来,这似乎又是一个伪命题,即便是被认为笔墨程式化严重的中国传统绘画,一代代辈出的大师,也并非面貌等同,正如苏轼评价吴道子的画时曾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可见中国传统绘画对于“新意”也是有诉求的,因此创新的艺术形式被视为成为了评论、鉴别、区分艺术家的重要手段。
社会结构变化、艺术从业人数的增加、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得艺术的形式逐渐大过内容,“风格”奠定了艺术家的位置。客观的说,这是美术史应有的发展,对“个性”的重视暗示着人本主义的胜利,再后来博伊斯大喊“人人都是艺术家”,乃至今日网络时代的“网红”效应,我们越来越发现艺术范畴扩大的同时,创新的艺术形式也在扩大,时代虽然不同,但艺术的内核却是相似的,人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图像经验,因而那些创新的图像与形式便脱颖而出,而等到图像疲乏之后,接踵而来的现成品艺术或一个行为又风靡一时。艺术的形式总是在不断创新,满足人们的“观看”。正是这些创新的艺术形式,维持着艺术的趣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眼球。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艺术的趣味包含着创新的艺术形式,倘若艺术的标准与形式一成不变,亘古如此,那么艺术可能就真的消亡了。
味同嚼蜡的思想,想必不会感人,庸俗浅薄的趣味,想必也不会收拢人心。艺术作品中诙谐的思想看起来漫不经心,实则有深入的考量,这即是艺术作品的思想趣味。
达达团伙杰出代表之一的马塞尔·杜尚,1917年送往“独立艺术展”的《泉》,粗野大胆(匿了名的大胆),不失巧妙。1919年发表《L.H.O.O.Q》——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不管批评家们从哪一点如何评说其价值,我要为他再次鼓掌——这两笔给的妙极了,痛打传统美学的霸权。他将天趣溶于思想,给艺术了一件新衣裳。在与达达们鬼混的时段里,杜尚的诙谐是显而易见的,达达们在巴黎要办展,几次催请杜尚交作品,杜尚则发去一份电报:给你个球!结果组织方把这份电报打印出来做成了杜尚的参展作品。
图2 《L.H.O.O.Q》 马塞尔·杜尚
王瑞芸女士是研究杜尚的专家,曾在《杜尚传》的序中说:整个一部西方艺术史,给予我的是知识,而杜尚这个人,给予我的是智慧。甚至拿杜尚的思想与中国的禅宗思想做比较,认为杜尚是非常智性的、超脱的。在《杜尚访谈录》中谈及艺术,杜尚曾说:艺术没有生物的来源,它只是一种趣味。
艺术家的思想与性格之间的必然关系,已被历来的评论家无数次提及、论证,甚至有人言称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美术史建功卓著的人大都不是老实的主儿,相反循规蹈矩之人,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个性的强悍,使得艺术家更易抓取自己的兴趣,一路径自走下去,成全自己。应当说,艺术作品中的思想与其自身的个性密切相关。
影响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无非是这三个方面的配合:经验、环境和思维。。经验提供一个感知、认知的基础材料,因此有多有少;思维起到关键的加工作用,是转化环境与经验的唯一通道,或强或弱;环境则是地理和人文的条件,有顺有逆。
似乎一提到“思想”这个词,我们总会联想到“深刻”“真理”“伟大”等等。我看也不全然,思想固然有正襟危坐的模样,可绷着脸的思想,我们总难于贴近,思想自然轻松的一面,在我看来,反而是它最宝贵的一面。环顾当下这个时代,那些企图通过概念的图像来教育大众,亦或可以制造艺术艰涩的屏障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迂腐的。假如艺术真有最终的目的,那只能是打动心灵。而艺术最有效的一种功能,便是让思想变得贴近人心。
何为趣味的思想?老子言:不笑不足以为道。这种笑着的“道”,即是我认为的趣味表达。这并不是说艺术作品中的立意或呈现都应是令人发笑的,而是说艺术创作者应是富含感情的思想者,他并不是要严肃的教育你或宣教,而是充满机智的、艺术化的转化一种思考,或是诙谐,或是讽刺或是引起你的思辨。
图3 《猫和老鼠》 黄永玉
东村艺术家集体创作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刘野的绘画,都内含着思想与趣味的花或果。我们能从无数示例中寻出艺术家将思想与趣味结合的证明。
本文所讨论的艺术作品中的趣味,涉及艺术史中图像、风格与观念三个维度,从这三个方面探讨了艺术作品中趣味的重要性。而艺术作品中的思想,一方面来自艺术家思维的能量,另一方面则是性格使然,文章着重探讨思想的趣味表达。
从二者趣味与思想的关系上看,倘若趣味单枪匹马,必会势单力薄,徒有表面的有趣外衣,而搭上思想的快车,它才能横扫千军;倘若思想艰深晦涩,势必阻碍表达,借助艺术趣味的糅合,它才能直达心灵。因此,艺术作品中的趣味与思想可以使作品具有春风化雨的力量,增加作品的穿透性和可读性。这不仅是个人志趣的选择,更是艺术该有的属性。艺术作品不应该是拳拳打在观众不敏感的肉上,而只需利用趣味与思想,轻轻触碰心灵。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普及,以及艺术形式的扩大,艺术作品中的趣味与思想将会成为一种更显性的创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