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语文课更有意思

2019-06-04 01:20林梅华
文理导航 2019年16期
关键词:师生对话共鸣对话

林梅华

【摘 要】学生喜欢的课才是有效的课堂。怎样让语文课更有意思?信手拈来,存乎一心的课堂对话,接地气、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对话会使语文课堂更有意思。

【关键词】师生对话;存乎一心;共鸣

常听学生这样感慨“这课真没意思”或者“今天这课真有意思”。课有趣与否固然与文本有关,但与上课教师本身的关系更大。我认为,语文课的有意思首先在于师生的对话要有意思。师生对话要有意思就要老师有意思、老师的语言有意思,老师要同学生融成一片,心要和学生贴近,最好能贴近生活教语文;老师的语言要有意思、接地气,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少些高大上的专业术语。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话”如何使语文课更有意思。

一、信手拈来,存乎一心的课堂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纵观各种课型的语文课,我们往往会发现课堂上“对话”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

我认为,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不能过于机械,什么话都是课前预设好的,那样的课堂毫无生气,但也不能过于随便,天马行空。日前,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整理了以下几个片段的“课堂师生对话”:

师:文中“苟富贵,无相忘”是什么意思?

生1:如果有朝一日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

师:谁富贵了?

生2:受雇佣耕田中的任何一个人。

师: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无人说话)

师:看来大家是都赞同“如果被雇佣耕田中的任何一个人富贵了,都不要忘记其他人”这一说法了。好吧,那么大家看看下面这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如何理解?

生3: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师:老师还是不大明白,为什么要说到燕雀和鸿鹄呢?

生4:这是比喻,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师:我总算明白了一些,可是谁是燕雀,谁是天鹅呢?

生4:陈涉是天鹅,其他被雇佣者或者说讥笑他的人是燕雀。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陈涉。

师:可见在陈涉的心目中,其他被雇佣者根本就没什么志向。既然这样,我们再回到先前讨论的那句话“苟富贵,无相忘”,是否就是“如果我们大家有人富贵了,就不要忘记其他人”呢?

生5:哦,我明白了,在陈涉眼中,其他“佣耕者”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不可能富贵的,那么,它的意思应该是“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真棒,一点即透。老师告诉你们“苟富贵,无相忘”这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用法——宾语前置。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本来顺序应该是“苟富贵,无忘相”。这里的“相”是代词,“你们”的意思。

生:老师真坏,早不说嘛!

师(笑):如果老师早说了,你们不就没办法争论了吗,无法更深刻地理解陈涉是怎样的人了。

這样一个普通的“课堂师生对话”,可以说是存乎一心,这个“心”就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陈涉是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读出来的,不是教师给学生或者贴标签来的。

再看看下面这个片段:

生:老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中的“谪”是什么意思?

师:大家一起来想想,咱们学过这个字吗?

生6:学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真厉害,这么快就想到了,那么大家说说“谪”是什么意思?

生(异口同声):降职,贬官。

师:老师不明白了,若说滕子京是一个官员,他被贬官或降职说得过去,但陈涉这些人,本来就是平民百姓,何来降职贬官之说呢?

生7:应该是强迫的意思。

生8:译成“发配”更好点。

师:太厉害了!不管是强迫还是发配,这些人愿不愿意?陈涉愿意吗?

生9:不愿意。陈涉更不甘愿了,因为他胸怀大志。

生10:对啊,“谪”也写出了陈涉的不甘受辱,不满现实。从他佣耕时“怅恨久之”也可以看出,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为下文他领导起义埋下了伏笔。

师:说的真好,司马迁真不愧被鲁迅称颂,可谓是字字珠玑。

这个师生对话片段不是预设的,可谓信手拈来,却仍然存乎一心。对话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才会有效,甚至可以说高效。

二、接地气,能产生共鸣的对话

前段时间公开课学习《词五首》时,我设置了一个主问题——《望江南》与《武陵春》中的女子谁更愁点?课后有位老师提出了疑问:这两首词中的女子的愁能相比吗?我也知道这种比较是没有结果的。其实,我的目的不在于要学生比出两位女子的胜负,而是借助这个话题,带学生自然地进入文本,通过咬文嚼字,体会词人写愁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抓住“肠断”与“载不动许多愁”、“独倚”与“倦梳头”、“皆不是”与“事事休”体会词人通过直抒胸臆、化无形为有形,并通过女主人公的行动、心理的细腻描绘写愁的表现形式。也有老师主张这样问:作者用什么表现形式来写女子的愁,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探究。我不敢苟同,虽然这样的提问语言显得高大上,可是这样的对话,不,应该算不上对话吧,只是高高在上地提问,有意思吗?“谁更愁点”这才称得上是对话,因为它是平等的,不是考量。这节课上有意思的语言,还有这些:说“日晚”是“太阳老高老高了”;说“梳洗”是“为悦己者容”;说“事事休”是“什么都没劲,什么事都不爱干,心死了”,“哀莫大于心死”……而且这些话大部分都是教师说一半,学生就能接出来,这不就是共鸣吗?这样不是更有意思吗?

只有构建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或许有时候,我们课堂中的对话不会像设想的那么好,那么成功。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想说“我想上有意思的课”!有意思,学生喜欢,自然有效;没意思,学生讨厌,自然无效,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让这种对话长居课堂呢?

猜你喜欢
师生对话共鸣对话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探究
小学数学高效对话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大学师生交往的伦理旨趣与对话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