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路波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经历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蕴含着深厚的理论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增加了崭新内容,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三是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与新发展,四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价值;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4-0001-03
doi:10.3969/.issn.1671-5918.2019.04.00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扬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它超越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也突破了西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其自身内在地蕴含着深厚的理论价值,由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鲜明的诠释。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增加了崭新内容
20世纪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变的开始。在世界历史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实践者共同面临着一个课题是,如何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条件,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促进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尺度相统一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在邓小平看来,以往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主要体现在,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形态的蓝本,不加分析地直接运用于像中国这样的东方落后国家,往往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又公又纯”的生产关系,即使生产力的发展因生产关系的脱节而受到阻碍,也使社会主义制度变成教条而在实践中出现纰漏,从而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理论上出现偏差、在实践中遭遇挫折。我国市场经济的提出,实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融合“联姻”,在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破除了苏联模式的框架束缚,夯实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筑牢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开启了“中国道路”在21世纪发展的新篇章。
更进一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提出,以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为皈依,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确定我国所面临的现实任务,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理论原理,改造传统社会主义在忽视生产力的情况下片面拔高生产关系,从而克服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容和中国特色;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通过对共同富裕的强调,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与尊重,限制资本的扩张性,改造自由竞争的古典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向着社会主义的目标要求稳步迈进。通过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双向改造,发挥好计划和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将校正我们的改革目标,使我们既能稳妥前进,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同时又符合时代潮流,走上世界各国经济成功发展的共同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理论破除了传统思维束缚,不再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结论;从实践上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固有弊病,强调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来透彻认知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而充分展现其优越性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的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更加深化了人们对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把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也逐步提高了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主义在进入新世纪后继续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同时,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也是对资本主义的利用和超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鼓励发展私营经济、适当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这些为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打开市场,但我国利用资本主义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的前提下进行的,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上的第三次飞跃。
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马克思基于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趋势的认识,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导致的是生产无政府状态对社会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因而他设想,“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会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会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这一设想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实践者们所必定遵循的原则。
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反差的是,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是一批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率先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者,在总结苏维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缔商品货币关系的经验教训之后,通过“新经济政策”第一次探索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尽管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并提出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必然性,但斯大林同时坚持认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只能保留有限的商品货币关系,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是必须限制的异己力量,生产和分配由国家统一规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正是斯大林这一思想的充分反映,这种认识也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的实践。
针对现实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提出的时代性课题,中国共产党“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即从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出发,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事实为依据,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要与一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的创新性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此,十四大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结合”的关键就在于把公有制和市場经济结合起来,二者结合的理论意蕴就在于市场经济是富于活力和效率的经济体制,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但其自身又存在盲目性、自发性、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问题,因此需要发挥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保持经济运行的宏观稳定。从现实实践来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离不开商品经济、货币市场、股份资本、金融资本等这样一些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中且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成果”,对于这些成果的运用问题,正是马克思关于“通过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构想在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中的生动运用,由此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