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演变机制的时空综合思维培养

2019-06-04 07:16瞿春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降雪水汽热量

瞿春光

(古田县第一中学,福建宁德 352200)

地理知识主要有两大类,即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其中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属于感性知识;地理概念、地理原因、地理原理属于理性知识。[1]地理演变虽然只是感性知识,但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能把地理演变过程描述完整的学生,往往地理概念清晰、条理清楚,语言具有逻辑性。因为地理演变过程必然涉及到地理概念的理解,涉及到影响因素的变化,涉及到地理原理的应用等。在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加强地理演变的剖析,不仅有利于其他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别是综合思维的素养。

一、在对地理演变过程剖析中认识到时空综合思维的重要性

高考特别强调地理学科素养,旨在让学生能够深度理解地理知识,因此对地理演变过程的剖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土地盐碱化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条件:气候干旱,蒸发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比较高;人类不合理的灌溉。教学时如果不对盐碱化的过程进行剖析,而是单纯地灌输以上的条件,这种教学是机械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浅层的学习,是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盐碱化的过程是地下水通过土壤的毛管作用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地表,长期积累就形成了盐碱化现象。形成此现象需要的条件有:气候干旱,有利于盐分累积;蒸发强,有利于水分蒸发盐分留下;地下水位要高,有利于上升到地表;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方,人类大水漫灌使得下渗水量增加,地下水进一步抬高,更有利于地下水上升到地表。在此过程中适当讲解毛管作用,可加深学生对现象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才是深度教学。

二、在揭示地理演变机制的内在过程中形成时空综合思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任何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必然涉及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转换,这是地理演变的内在本质过程,也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起点和重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寻找这些过程。

有些地理演变的机制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大部分文科学生也是容易理解的。例如,洪涝的发生,其本质是水运动的过程,来的水多,而排水少。污染的发生,就是污染物来和去的问题,取决于污染物的量,以及环境对该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气温高的原因是热量获得的较多,而流失的较少。

有些过程对于理科知识较弱的文科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提炼与总结。例如,降水的过程,其实质是水汽在空中与凝结核凝结形成小水滴,并降落到地面的过程。水汽为何会凝结?水汽在空气饱和度。什么情况下容易饱和?水汽增多或降温会达到饱和,但降温最容易达到饱和。什么情况下会降温?空气上升,或遇到冷空气、冷地面、冷水面。水汽上升在高空凝结形成雨雪雹等,在地面遇冷形成雾等。

工业的区位,学生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但是检验结果却很不理想,地理八股现象频频出现。究其原因,学生没有思考该工业企业的形成过程。企业家选择在一个地方建设工厂,需要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思考问题,企业家主要的目的是经济效益,因此他考虑的是花最小的成本,赚最多的钱。这与该工厂的生产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不同的工厂其投入与产出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对其经济效益影响大的就是主导因素。

例:2018年全国1卷选择题1-3题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1~3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① 保持恒温环境 ② 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 降低生产成本 ④ 减小地面振动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A.防渗水B.防噪声

C.防坍塌D.防地震

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A.增强保密程度 B.保证产品品质

C.满足战备需要 D.集约利用土地

精密仪器加工厂的选址,需充分考虑精密仪器加工厂的生产特点。精密仪器需要特别注重精确度,因此在地下有利于保持恒温,环境减少热胀冷缩引起的误差,此外还能减少地面振动导致的误差。在地下深处生产,成本虽然增加,但是产品质量提高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工业现象过程的剖析,该题就迎刃而解。

三、在地理演变过程的时序思路中培养时空综合思维

地理演变过程具有时间先后顺序,地理演变必然伴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分析地理问题时应该牢牢抓住地理演变的节点,比较地理演变现象的前后影响因素的变化并突出主导因素。思考地理问题需遵循地理演变的时间先后顺序,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加有序,这样更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例如,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因素。以上因素教师们是老生常谈,学生也能滚瓜烂熟。但在教学时如果依然停留在以上层面,不注重热量传递的过程,教学效果必然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气温问题的分析我们需从热量传递的先后顺序来分析。

气温高,对应的演变机制是得到热量多,失去热量少。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气温低,反之。哪些方面能提供热量?太阳辐射,暖空气,暖流,地热,人类活动,空气下沉内能增加,空气中水凝结、结冰、凝华放热等。哪些方面影响热量散失?大气保温作用,冷空气,寒流,上升内能减少,空气中水蒸发、融化、升华吸热等方面因素。地形不会产生热量或吸收热量,它是影响热量传递过程。教学时还应再逐一分析每个因素影响的过程。例如,保温作用,又与大气的厚度、云量、温室气体、水汽含量等有关。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明白易懂。

图1

四、在地理演变过程的时空视角分析中养成时空综合思维

地理问题的分析离不开站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分析问题。[3]这也是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重要体现。相同的演变机制,在不同的时空,其形成的地理现象往往不同。

例如,同样的是人口增加这一演变过程,在同一地点不同的时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却不相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早期,人口较少,劳动力不足,农业发展慢。北方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粮仓、棉仓的地位十分重要。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多,人均耕地减少,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发展,粮食、棉花等生产已经逐渐落后北方地区。教学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分析影响因素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影响的程度的变化。

再如,我国北方冬季的降雪,其形成原因是北部来的冷空气与当地的暖空气相遇形成降雪,属于冷锋降雪。而日本西北部地区冬季的降雪,虽然是相同的现象,但是其形成过程却大不相同。其形成原因是:西北季风吹过较为温暖日本海时,增温增湿,登陆后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形成降雪,属于地形抬升降雪。在美国五大湖东南部,冬季同样有降雪出现,其形成原因又不同:来自西北方的冷空气经过温暖的湖面增温增湿,到了湖泊对面,与当地的冷空气相遇,爬升至冷空气的上方,形成降雪,属于暖锋降雪。教学时如何应对?先要把握共同的本质过程——降雪形成过程。降雪是在温度较低时,水汽被抬升,凝结,再结冰,最后降落到地面的过程。教学时如果停留在该层面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揭开每个条件的演变过程。水汽从哪里来,本地,还是外地?如果来自外地,是什么风输送来的,风强不强,输送过程有没遇到地形影响?水汽如何抬升,地形,锋面,还是对流?有了以上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便能更好地结合当地的情况分析问题。

猜你喜欢
降雪水汽热量
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水汽的时空演变特征
对比学习温度、内能和热量
用皮肤热量发电
剧烈运动的热量
区域MODIS水汽季节修正模型
热量计算知多少
川西高原东部两次连续强降雪过程对比分析
1979~2011年间平流层温度及平流层水汽的演变趋势
2016年1月19~21日山南地区南部一次降雪过程分析
深圳“5·11”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