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珊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长沙410008)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引发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的情况,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则可威胁其生命安全,尤其是老年患者。预见性护理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为其实施预见性的护理干预,从而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控制[1]。为探究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其经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本研究以2015年1月-2018年1月100例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其实施一般护理干预以及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其护理干预的结果分析,总结预见性护理的应用价值,如下:
将100例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1月-2018年1月,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5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61岁-88岁,年龄均值为(75.11±6.25)岁,其病程范围为1年-14年,病程均值为(6.63±3.20)年,其中男性患者 25 例,女性患者 25例。对照组中,5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60岁-85岁,年龄均值为(74.52±7.10)岁,其病程范围为 1年-13 年,病程均值为(6.70±3.15)年,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
入组标准:(1)家属或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2)年龄 60 岁以上者;(3)心功能等级为Ⅰ-Ⅳ级者;(4)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语言意识障碍者;(2)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3)体质过敏者;(4)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两组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可比性较好(P>0.05)。
对照组接受一般护理,即为患者实施常规健康知识宣教、饮食干预、病情监测等。实验组则接受预见性护理,具体为:
1.2.1 预见性心理护理 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其疾病进展较快,其死亡率较高,尤其是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较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因此,应加强其心理护理干预,评估其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缓解其不良心理,增加其护理的配合程度[2]。护理人员可通过与其进行感兴趣话题的交流来使其将心扉敞开,使其主动与护理人员交流,将其护理配合依从性提高。在为患者实施心理的同时,为其讲解疾病出现的机制,并告知为具体治疗方案、治疗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得患者更好了解自身疾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使其自信心增强,保持积极的状态面对疾病。
1.2.2 预见性并发症护理 患者疾病治疗中,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较易并发心律失常的情况,且存在一定几率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3],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将其疾病死亡率降低。护理人员积极对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的特点进行掌握,针对性关注其临床指标,及时对异常发现,并实施有效的处理。
1.2.3 预见性饮食护理 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其需要长时间进行卧床休息,其活动量较少,且患者需要接受大量药物治疗,因此,其出现便秘的几率较高[4]。若老年患者长时间便秘,则同时可出现腹胀等症状。老年患者排便的过程中,若其用力过度,则极易引发心律失常,增加其出现脑血管的几率,严重者,可发生心脏破裂[5],因此,给予患者预见性饮食护理,意义重大。加强老年患者排便习惯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患者的腹部,定时实施按摩处理,促进其排便,以此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合理指导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适当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量,保持少食多餐的原则,不可暴饮暴食。
1.2.4 预见性活动护理 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长时间处于卧床的状态,会增加其出现静脉血栓、便秘等症状的几率,在患者的疾病稳定后,则可指导其进行下床缓慢行走、轻微上下肢运动、深呼吸,保持适度的运动,以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将活动量增大,以此对其肢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提高其机体抵抗力,对其疾病康复奠定基础[6]。
对2组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情况作观察分析。护理效果:显效:干预后心功能改善明显,疾病体征、症状恢复正常;有效;心功能有所改善,疾病体征、症状好转;无效:心功能、疾病体征、症状均未改善;护理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护理有效率。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尿路感染、口腔感染、便秘、压疮等。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价,主要包括生理职能、心理职能、情感职能以及总体健康,每项分数均为0分-100分,分数越高,即代表其生活质量越好。
SPSS21.0软件作数据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94.00%)较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76.00%)高,P<0.05。如表 1:
表1 护理效果[n(%)]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00%)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8.00%)低,P<0.05。如表 2:
表2 并发症[n(%)]
实验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优(P<0.05)。如表 3:
冠心病在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随着冠心病患者,其疾病的进展,患者可同时出现心肌梗死等的情况[7],主要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有关,同时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之间,关系密切,使得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阻塞,之后出现动脉血栓,患者心肌缺血,甚至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同时冠状动脉痉挛、心肌耗氧量增加也可导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8],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表3 生活质量(±s)
表3 生活质量(±s)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5 0 5 0生理职能(分)8 4.1 7±2.8 5 6 0.1 7±2.6 3 4 3.7 6 0 4 0.0 0 0 1心理职能(分)7 2.1 4±2.7 5 5 2.1 7±2.6 4 3 7.0 4 2 4 0.0 0 0 1情感职能(分)8 2.1 7±2.7 5 5 8.8 2±2.8 0 4 2.0 8 0 4 0.0 0 0 1总体健康(分)8 0.6 3±4.5 1 6 0.5 0±1.7 7 2 9.3 7 9 5 0.0 0 0 1
本研究显示,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实验组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其护理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的76%;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明显低于对照组28%;实验组患者的生理职能评分(84.17±2.85)分、心理职能评分(72.14±2.75)分、情感职能评分(82.17±2.75)分、总体健康评分(80.63±4.51)分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生理职能评分(60.17±2.63)分、心理职能评分(52.17±2.64)分、情感职能评分(58.82±2.80)分、总体健康评分(60.50±1.77)分等生活质量评分。表明预见性护理,其能够改善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其治疗效果提高,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寒冷刺激、便秘、暴饮暴食可诱发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同时情绪激动、吸烟酗酒以及过度劳累等,也可诱发冠心病心肌梗死。预见性护理是根据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实施活动、并发症、饮食、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其中心理护理的实施,可增加老年患者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知识的了解程度,促进其焦虑、紧张等心理的缓解,其是保持积极状态面对疾病治疗[11];并发症护理则可加强患者相关并发症指标的关注,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异常情况来对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控制;饮食护理不仅可对老年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保证,且可防止其出现便秘以及暴饮暴食的情况;活动护理能够对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减少其出现压疮的几率,使其疾病更好的康复。高松柏在《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中表明,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其并发症几率(8.89%)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几率(28.89%),且实验组对护理的总满意(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满意率(80.00%)。本研究结果与高松柏在《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中的研究结果相比,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虽然本研究未进行护理满意度的研究,但是本文加入了护理效果、生活质量的研究,表明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中,有着较高的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疾病症状,减少其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几率,促进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提高老年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