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四力”增强务实宣传能力

2019-06-04 07:11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1期
关键词:脚力思考问题脑力

新闻报道贵在实,也难在实。在宣传报道中,应提倡求真务实,坚持实事求是;在采编过程中,应力求文风朴实,实话实说。如何坚持务实宣传?笔者认为,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提升“四力”上下功夫;提升脚力,深入基层一线,摸清实情,了解真相;提升眼力,明辨是非,练就辨别是非真伪的“火眼金睛”;提升脑力,善于思考,学会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分析、研究、阐释、解读时代命题;提升笔力,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勤学苦练,用如椽大笔书写新时代的鸿篇巨制,忠实记录历史发展的宏伟变化。

一、提升脚力,摸清实情,了解真相,掌握第一手资料

提升脚力,要走得远。新闻不是坐在车上、飞机上编出来的,新闻也不是宅在家里、守在办公室想出来的。要采写鲜活的新闻,发掘一般人不易发现的新闻,就要敢于走出去,深入边远地区,深入百姓之中,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到别人不敢去的地方。清华大学研究生魏华伟大学毕业后,主动请缨到当时的艾滋病重灾区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任大学生村官,后任文楼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文楼村通过发展蔬菜种植、养殖业、小微企业等多种方式脱贫致富,摆脱了受艾滋病影响多年的阴影。魏华伟的感人事迹被记者发现后,各媒体不远千里,纷纷到文楼村采访他的先进事迹,通过深入采访,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推出了一位血肉丰满、可亲可敬可信的当代青年典范。魏华伟后来走上了县处级主要领导岗位。这个典型人物之所以成功,一方面魏华伟的精神和事迹值得弘扬、宣传,另一方面离不开记者扎实、深入的采访,为了推介典型,记者多次深入文楼村,为摸清实情,不惜磨穿鞋底。

提升脚力,要走得近。如果说走得远是距离上的远,走得近则是与采访对象的近。与百姓走得近,才能没有距离感,百姓才会与记者说实话,说掏心窝话。记者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记者也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记者更不能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记者要敢于为百姓鼓与呼,记者的称号要求记者做时代忠实的记录者。走得近,才能了解百姓疾苦,倾听到群众呼声。驻马店日报社退休副处级干部、原天中晚报记者魏克平,在任记者期间,经常自己骑着摩托车往返上百里深入山区采访,有时甚至为了一个深度报道,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同事们称他为“拼命三郎”,群众称他为“百姓的贴心人”。

走得近,不仅要与百姓走得近,在采访领导时,也要与领导走得近;在采访典型人物时,还要与典型人物走得近;在突发事件现场采访时,则要离现场尽可能地近。

提升脚力,要走得勤。对于很多事情的了解,不是去一次两次就能弄清楚的;对于人物的把握,不是见一面两面就能掌握的。对于要探究的事物,要了解的采访对象,要不厌其烦,勤走动。驻马店日报时政记者刘华山、弓华静由于长期跟随领导采访,与领导结下了较深的友谊。天中晚报记者郭建光,为了写好全国道德模范张全收,用了半年时间深入采访对象的工作地、居住地、籍贯地等,近距离接触、多方位了解典型人物的方方面面,写出了优秀的长篇报告文学,后经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

走得远、走得近、走得勤,都是为了摸清实情,了解真相。只有走得远,才能挖掘到别人不易发现的新闻;只有走得近,才有人愿意与你说真话,诉实情;只有走得勤,才能不被表象迷惑,全方位、多角度、深入了解。走得远、走得近、走得勤,都是务实宣传的需要。

二、提升眼力,要看得清、看得准、看得透,能够掌握基本事实无偏差

看得清,才能记录得清。新闻采访不能模模糊糊、马马虎虎,不能似是而非,新闻中不能过多地使用模糊语言,给人语焉不详的感觉。清,是清楚,是清晰,是清醒。如描述一个人物,不能张冠李戴,李代桃僵;描述场景,不能不分季节,弄错时间,混淆事实;描述事件,不能添油加醋,无中生有。著名记者、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赵德润在其选入大学新闻教材的名作《总书记晤见小和尚》中,对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与小和尚的对话场景、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描述惟妙惟肖,文字清新简洁,文章刊发后轰动一时。

看得准,才能避免失实。看得准,要做到基本事实准确,基本数字精准。具体到新闻本身,人物、时间、事件过程以及相关数字、人名、地名等都要看准,翔实记录。新闻采访要做到有的放矢,聚焦对标,不能“散光”、走偏。境外有些媒体对于国内一些问题的炒作,要么片面,要么极端,要么局部准确却整体失实,这些都背离了“准”的要求。

看得透,才能把握本质。世事万千,纷繁变化,记者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世界局势如叙利亚问题,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侵蚀,房价问题,如此等等,记者要既能深入调查采访,又要能跳出圈外去观察,看透表象,把握本质,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价值。

看得清、看得准、看得透,都是围绕一个“实”字做文章。看得清才能看得准,看得准才能看得透,这是层层递进的一个整体。

三、提升脑力,善于思考,实事求是,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新闻

提升脑力,最重要的是提升思考问题的深度。思想深度,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著作之所以为人称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很深的思想底蕴,通篇闪耀着思想光芒。要求思想有深度并不是排斥浅白,有些浅显易懂的文章如淙淙细流,也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思考问题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思考。

提升脑力,最主要的是提升思考问题的广度。记者、编辑不仅要成为新闻业务方面的专家,也要成为知识面广泛的“杂家”。在具备思维专注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多向思维、逆向思维能力,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草草下定论、出结果。有些盲目推出的正面典型后来成为反面教材,除却政治原因之外,与最初采访时看得不清、不准、不透,思考不深、不全面有关。

提升脑力,最关键的是提升思考问题的高度。思想有高度,虽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但也惟其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整体布局,长远计议。新闻工作者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站位,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境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要求其有更高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政治站位。狗苟蝇营、钻营投机的新闻从业人员写不出伟大的、震撼人心的、反映时代变革的新闻作品。2019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华盛顿邮报》摄影师Lorenzo Tugnoli拍摄的也门战事中的大饥荒,从人性的高度以平民视角呈现了“也门大饥荒中的温情、平静与破坏之间的相互交织”。

四、提升笔力,见微知著,求真务实,以心御笔,谱写时代华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提升笔力,需要博览群书,博观而约取;需要开阔视野,行万里路;需要经常练笔,做到熟能生巧;需要勤于思考,做到思想博大精深。

作为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的提升,最终都将通过笔力呈现出来,以一篇篇具有说服力的文章、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一个个真实的镜头传递给读者、观众。写好文章,既要能够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举轻若重,也要能够提纲挈领、居高临下、举重若轻。毛泽东亲笔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和邓小平提出的“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虽一个气势宏伟,一个从小处着眼,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普通的记者、编辑,要做到求真务实,善于见微知著,从滴水中看到太阳的光芒,以真情讴歌,以心御笔,谱写时代进步的新篇章。

提升“四力”,讴歌时代,离不开务实宣传;务实宣传,需要提升“四力”。新闻工作者只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服务,写出更多无愧时代的精品佳作。

猜你喜欢
脚力思考问题脑力
根据已知条件思考问题
利用问题间的关联性思考问题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脑力百分百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按图索骥
把“根”留住
脑力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