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燕 陈 鹏 胡佛生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广东广州 510970
肌痉挛为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但并不是所有的肌痉挛都有害且需要特别治疗,适度的肌痉挛可有效维持机体肌肉容积及骨骼矿化,增加髋及躯干的稳定性,对于患者的安全移动有利,同时还可减少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但若肌痉挛无法维持在一个有益的水平,将造成患者出现疼痛,不利于肢体的随意运动,可导致关节挛缩,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1-2]。本院将水疗联合巴氯芬应用于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在改善其肌痉挛方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20 例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体格检查确认患者瘫痪侧上、下肢均存在中到重度肌张力增高,对日常活动及睡眠均造成影响,经头颅CT 或MRI 证实及电生理学检查确诊。其中男16 例,女4 例;年龄19~52 岁,平均(34.4±2.2)岁;受伤时间1~6 个月,平均(3.64±1.14)个月;按照修订Ashworth 评分标准,患者上肢肌张力等级为Ⅰ+级3 例,Ⅱ级12 例,Ⅲ级5 例;下肢肌张力等级为Ⅱ级13 例,Ⅲ级7 例。所有患者经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未见肝或肾功能损害,将合并传染病、心肺疾病及包括压疮、甲沟炎、泌尿系统疾病等在内的并发症,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癫痫病史及精神病史者排除。
表1 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
所有患者口服巴氯芬片(卫达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C20140013):饭后服用,初始剂量为5mg/次,3 次/d,每3 天增加5mg,直至最理想效果出现,最高使用剂量不得超过80mg,当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服用最大剂量1 个月后仍无效,则应停药,需要停用时应逐渐减少剂量以免出现副作用。同时给予水疗:令患者泡浴在水中运动治疗,水温34℃~37℃,在水中进行肌肉牵伸、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平衡及步行训练等,每天1次,每次20~30min,20~25 次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治疗前及治疗中每1.5 个月对患者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进行1 次检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其中肌张力根据修订Ashworth 评分相关标准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定,评定标准为:若患者无肌张力增加,则为0 级;若患者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及在关节活动之末时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呈现最小的阻力或释放,则为Ⅰ级;若患者肌张力轻度增加,表现为被动屈伸时,在ROM 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均呈现最小的阻力,则为Ⅰ+级;若患者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阻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被移动,则为Ⅱ级;若患者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则为Ⅲ级;若患者强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出现强直状态而不能动,则为Ⅳ级[3-4]。日常生活能力以改良的巴氏指数(MBI)[5-6]对进行评估,见表1。根据患者肌张力改善情况进行疗效的判定,判定标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肌张力相对于治疗前减低2 级;有效:治疗后患者肌张力相对于治疗前减低1 级;好转:治疗后患者肌张力减低半级,即肌张力从Ⅱ级降为Ⅰ+级或从Ⅰ+级降为Ⅰ级;无效:治疗前后肌张力无下降甚至上升。以显效率、有效率与好转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表2 治疗前后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变化情况比较[n(%)]
本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其中显效13 例(65.00%),有效4 例(20.00%),好转2 例(10.00%),无效1 例(5.00%)。
治疗3 个月后,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治疗前患者MBI 平均为(29.87±7.58),治疗后为(58.24±8.43),治疗前后患者MBI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17,P=0.001)。
本组20 例患者中共1 例用药后出现轻微胃肠反应,在用药1~2 周后症状均逐渐消失,无肝、肾功能、血象改变及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脑损伤是由暴力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一种严重创伤,死亡率在4%~7%之间,重度脑损伤的死亡率更高达50%~60%,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两大类,前者指脑组织与外界不相交通的损伤,通常属于闭合性脑损伤;后者指脑组织与外界相交通的损伤,有头皮颅骨开裂,并有脑脊液和(或)脑组织外溢时,属于开放性脑损伤,现阶段临床中针对脑损伤的治疗主要有降颅内压、营养神经、亚低温及手术治疗,均可起到良好治疗效果[7-8]。但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肌张力增高,增高肌张力有利于患者的站立与行走,但肌张力过度增高将可造成肌肉痉挛,从而导致肢体活动困难,甚至关节僵硬[9],而脑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运动将导致大量体力消耗,因而极易产生疲劳,病情严重者即使受到的刺激极轻微即可发生肌肉痉挛,若过度增高的肌痉挛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将对分离运动的出现及向正常运动模式的转换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10-11]。
巴氯芬中文别名巴氯酚、贝康芬、贝可芬、和路行、利路行、氯苯氨丁酸、氯苯氨酪酸、巴克诺芬(γ-氨基丁酸类似物),为骨骼肌松弛药,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干扰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抑制脊髓突触间的传导;通过激活GABAβ 受体,降低脊髓单突触或多突触的反射电位及脊髓后根与后根间的反射电位,产生骨骼肌松弛作用,自70年代以来,国外一直广泛使用于脊髓损伤性痉挛患者,可用于改善锥体束损害造成的肌张力增高的痉挛症状、不同原因造成的痉挛性偏瘫和截瘫,如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病、脊髓损伤和脊髓炎后遗症、儿童脑性瘫痪、破伤风、难治性呃逆;改善Duchenne 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中十二指肠梗阻出现的反复呕吐;缓解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改善锥体外系损害后造成的肌强直如帕金森病、迟发性运动障碍以及Huntington 舞蹈病的轻度改善[12-13]。
水疗是利用不同温度、压力与溶质含量的水,以温度刺激、机械刺激及化学刺激等不同方式作用于人体以达到防病、治病效果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各种水疗设备的交替使用,水中的富氧被吸收,以及水疗对穴位的按摩达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起到恒温冷却、肌肉放松、脑细胞再生复活、血液氧气的增加、促进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皮肤漂白、毛孔清洁、清除体臭、去除皮肤老化角质层等功效。本次研究给予患者水疗法利用水疗的水温、浮力、旋涡引力及水泡的机械刺激患者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环,促使其皮肤弹力纤维、立毛肌及动脉血管壁的不随意肌松弛,从而对其全身痉挛状态及异常的肌张力起到显著的缓解效果,降低机体的敏感状态;同时,水疗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具有调节作用,可有效增加其关节活动度,促进肌力的增加,提高平衡能力[14-15]。在本次研究中,脑损伤患者经水疗联合巴氯芬治疗后,其肌张力得到显著缓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表明联合水疗与巴氯芬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将水疗与巴氯芬联合应用于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肌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