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霞 郭晓倩 李 艳
冠心病(CHD)和糖尿病(DM)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二者均有高的血小板反应活性以及血栓形成的风险[1]。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酶和纤溶酶在机体凝血和纤溶动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2]。本文检测分析了CHD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PAI-C)水平,评估CHD和T2DM患者出凝血状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018-01—2018-12本院收治的166例CHD患者,男89例,女77例,年龄47-73岁,平均62.05±9.57岁,所有患者均经冠脉造影首次确诊[3](其中稳定型心绞痛6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6例,急性心肌梗死53例)。 按照是否合并T2DM将其分为CHD组(n=101)和CHD+T2DM组(n=65)。T2DM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T2DM诊断和分型标准。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82),男45例,女37例,年龄42-77岁,平均58.29±7.36岁。排除:(1)活动性感染性疾病患者;(2)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3)血液系统疾病患者;(4)近期使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者;(5)肝肾功能不全者;(6)严重创伤者;(7)肿瘤患者。以上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布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所有受检者均采集肘静脉血2. 7ml于含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中,颠倒数次混匀,于室温、3 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分离血浆,2h内完成检测。
应用HISCL-5000型高敏化学发光仪(Sysmex公司,日本),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两步法检测血浆TM、TAT、PIC和tPAI-C水平,试剂均为Sysmex公司配套产品,批号分别为PG0401、PF0451、QA0431、PG0341。所有操作均严格按仪器和试剂说明书执行。
各组TM、TAT、PIC和tPAI-C水平见表2,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CHD组和CHD+T2DM组TM、TAT和tPAI-C水平均升高,且CHD+T2DM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均>2.29,P<0.05,P<0.01)。CHD组PIC水平高于对照组和CHD+T2DM组(t均>2.01,P<0.05或P<0.01),对照组与CHD组+T2DM组PI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2)P<0.01;与CHD组比较,3)P<0.05
CHD和DM是世界上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4]。CHD和DM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血栓风险增加。有研究显示,T2DM患者罹患CHD的风险较非DM者增加2-4倍[5,6],CHD和T2DM患者的血小板在激动剂刺激下聚集的趋势更高,与健康个体相比,在病理过程中更易形成血栓[6]。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指南推荐对CHD患者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但仍有部分患者即便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反应活性,仍可能发生血栓形成,也有些患者表现为出血。
人体内出凝血系统庞大且繁杂,机体通过凝血、纤溶、血小板、内皮四个系统的参与时刻维持着动态平衡。促凝与抗凝活性的失衡将直接导致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的发生。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M、tPAI-C)可在早期敏感可靠地反馈血栓的发生与形成,监控血管内皮系统损伤等情况。
TM是1981年首次由Esmon等确认并提出的一种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跨膜糖蛋白,TM大多存在于血管(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可以辅助凝血酶激活蛋白C系统产生抗凝效果。正常状态下,血浆中TM水平极低,当内皮细胞受损或发生病变时可引起TM分泌异常并释放入血,使血浆中TM水平发生变化,因此TM可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本文结果显示CHD组和CHD+T2DM组TM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且CHD+T2DM组升高更明显,提示CHD和T2DM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T2DM患者通常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在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肥胖、脂质代谢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导致功能障碍,长期高血糖环境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不容忽视。
凝血酶生成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TAT可作为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直接证实凝血系统的活化。已有临床研究将TAT用于血栓性疾病的监测,如脑血栓、CHD、深静脉血栓等[7]。本文结果显示CHD组和CHD+T2DM组TAT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提示CHD和T2DM患者均存在血小板活化和血液高凝状态,与简维雄等[8]观察结果一致。
纤溶酶是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化的纤溶酶半衰期极短,仅仅几秒钟,体内不易测定,而PIC与以往只能检测到体内残存的纤溶酶活性相关指标不同,其水平可直接反映纤溶酶的生成,可用于纤溶类疾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本文结果显示,CHD组患者PI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提示CHD患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而CHD+T2DM组患者PIC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其原因可能与T2DM患者纤溶活性减弱有关。
纤维蛋白形成及凝血活化后可以激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化的t-PA进一步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后者降解纤维蛋白形成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是t-PA的生理性抑制剂,二者1∶1形成复合物即tPAI-C后,t-PA激活纤溶酶原的活性被抑制,进而抑制纤维蛋白降解。CHD组和CHD+T2DM组tPAI-C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提示CHD和T2DM患者凝血系统均被激活,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其内皮细胞受损导致。
综上所述,CHD和T2DM患者均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监测TAT、PIC、TM、tPAI-C对评估患者出凝血状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本文并未对不同血糖异常水平、不同病程的T2DM患者以及不同病变程度的CHD患者分组观察,有待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