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瑞典著名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曾明确指出情感是音乐的本质,要求音乐教师要通过独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组织音乐教学活动,通过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推出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这就是最有名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体态律动教学法强调教学实践中,学生将听到的声音以“体态”、“律动”的方式进行表现,跟随音乐节奏、音乐速度、音乐力度和时值变化等,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而愉快的律动体验,进而实现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对此,在体育院校音乐教学中,根据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引入体态律动教学法,加强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让学生在律动和感受中,形成音乐感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中,探究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态律动是一种基于音乐伴奏形成身体运动的教学方式,这种身体运动是由音乐启发形成的,将音乐与运动联系一起,音乐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展现,而身体动作随着音乐进行开展,二者相互协调和补充。体态律动教学法融合了聆听、感悟和创造,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实现身心合一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实际应用中,体态律动教学体系涉及到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表现等三个分支,这构成了学生音乐能力的整体框架。
体动性是体态律动教学法的显著特征,以音乐节奏元素为基础,通过音乐、语言、表演以及舞蹈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和理解音乐与表演之间的即兴性,形成自身的创造性元素。事实上,音乐主要是借助人感官与神经的生理反应来实现心理作用,这就是说,音乐感受会表现在人的身心两方面,随着音乐进行手舞足蹈,是生理与心理的融通形成的外在反应。在体育院校音乐教学中,通过体态律动教学方式,从学生身心两方面感受音乐,带动身体、呼吸以及情绪上的起伏和律动,感受音乐的神态,使得学生身体动作反映出生命律动的体态。
身体律动和舞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舞蹈主要是利用把音乐以视觉方式进行呈现,以此表达美感,其目的在于舞蹈作品的呈现,而不是表达音乐。而身体律动中的音乐为即时性,处于时刻变化状态,体态律动会跟着音乐推进而进行动作姿态的变换,其目的在于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在实际教学中,体态律动要把肢体语言回传给自己,身体为原本乐器,通过身体进行音乐的领悟和创造,而身体成为一种音乐表达的可塑性媒介,身体律动中的动作不在于传递视觉画面,而是通过动作把音乐信息回传给自己,这就是体态律动教学的信息回传性。
在体育院校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表达等内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冲,始于体态律动,通过视唱练耳过渡,最终达到即兴表达,这三分分支相互补充,形成学生全面音乐素养培养机制。
体态律动是体态律动教学的基础板块,教学目标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具体为以下几点:第一,发展学生的身体节奏感。节奏感代表着人感受事物运动的感知能力,也是对动作时间、动作空间以及动作能量的综合控制能力,而音乐和身体之间联系的构建,要以身体为基础。第二,听觉专注力。听觉专注力是培养音乐能力的基础,通过体态律动方式,学生在听觉上感受,并以身体动作进行表达,这是对音乐做出反应而逐渐培养个性化音乐能力,将感官、意识与情感进行融合。第三,体态律动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的情感表达与他人进行分享,以此提高学生个性化表达能力,这是音乐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聆听和律动的连接核心。
在教学内容上,以节奏培养为基础,将音乐元素和学生的身体动作进行融合,如表1所示,为体态律动的教学内容框架。
表1 体态律动的教学内容框架
由此可以看出,体态律动以节奏为核心内容,以节奏为骨架,形成基于音高、旋律、和声、曲式和调式等音乐要素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的特征,身体律动语汇由简单到复杂进行组织,包括拍手、走、跑、摇摆、跳跃、队列行进等,各个音乐形式会对应着相应的身体语言,包括非移动性动作和移动性动作,也可以适当将各类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多样化身体律动,表达单声部音乐的同时,根据不同部位动作的组合,多人协作,形成多声部音乐。
在《小节形式》主题教学中,选择伯恩斯坦《There is a garden》曲目,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以下四个教学活动:
第一,中断的卡农。教师用钢琴弹奏4个等值乐音,让学生做出4个律动姿势,在音乐演奏中,不断更改音乐的速度和力度,暗示3拍弱起拍和1拍正拍,通过钢琴示范,引导师生讨论,写下这一小节的谱例。
第二,判断正拍。教师用钢琴以小节的形式演奏四种拍子,引导学生通过走路的方式进行表现节拍,遇到正拍和临近同学击掌,通过钢琴示范,引导师生讨论,写下这一小节的谱例。
第三,小节接龙。让学生围成一个圈,每个学生根据第一个活动中的小节形式打拍一次,而第二名学生在下一小节点中进入,下一小节的学生要做速度、发音和力度上的变化,以同一种小节形式为准。在第一个变奏上,稳定节拍的学生以唱歌替代打拍子,保证乐句、旋律的逻辑性;在第二个变奏上,学生自主选择小节唱弱起拍与正拍的音,围绕这四个小节进行训练。
第四,固定节奏型。通过本节课的曲目进行钢琴即兴表演,学生踏出节奏,正拍加手臂动作,最后写出音乐节奏模式。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后,标出乐曲中的弱拍、正拍、持续拍,并重复歌唱。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围绕小节设计四个教学活动,由节拍至正拍,由小节至固定音型,循序渐进进行训练和学习,保证音乐教学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身体律动中感受音乐,形成音乐认知。
视唱练耳教学是体态律动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发挥出感官和身体、语言和歌唱等学习工具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视唱练耳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和读谱能力,除此之外,达尔克罗兹强调视唱练耳中重视学生听觉的准确性和内容听觉,通过准确的听觉转化成富有情感的音乐感知,而内心听觉则是刺激学生对音乐的想象,从而形成即兴表演。视唱练耳是通过好的听觉转化为学生听觉素养,实现对声音色彩、力度、情感的表达。在实际教学中,视唱练耳教学以节奏感与节拍、音高与音程、和声、曲式、音乐表情为主要内容。例如,在“小节训练”中,选择《66首二声部练习曲》,教师运用5种方法进行Do至Do音节的表现,先弹奏属七和弦,再弹奏Do音,让学生唱出该音节;教师弹奏属七和弦,让学生进行辨认,并找出Do音,唱出指示音阶;教师弹奏Do音,明确音阶唱名,让学生唱出音阶;教师刮奏Do至Do的音阶,之后弹奏该音阶的八个音,让学生唱出音节;教师弹奏Do音,之后弹奏大调音阶之外的三个音,使其形成三全音,让学生进行判断,唱出完整音阶,并引导学生在属七和弦的小节上进行即兴独唱。通过本节课的学生,让学生熟练音程、调式、和弦及和弦连接,通过和声来感知调式主音,进而提高学生的调性感。
在体育院校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教学法的作用机理分为音响刺激阶段、初步反应阶段、改进反应阶段以及综合反应阶段,教师要了解和掌握体态律动教学法的作用机理,以便于在教学中控制教学节奏,优化教学环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一,在音响刺激阶段中,教师要以音乐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聆听音乐,激发学生的音乐本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高低音、速度快慢、力度强弱等音乐元素;
第二,在初步反应阶段中,学生受到音响的刺激,形成基本音乐反应,教师则要引导学生以自身感觉、情绪或是思考出发,迅速做出身体动作来表现这些音乐要素。教师加大对学生的观察力度,形成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对该阶段教学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教学进度,而学生可以借助学生间相互观察的方式进行动作调节;
第三,在改进反应阶段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间的观察,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身体动作进行音乐与音乐要素的表达,而教师要适当鼓励学生,引导学生重新思考第一阶段课题,对身体反应和体态动作进行更新,积累用以表达音乐要素的各个类型动作语汇;
第四,在综合反应阶段中,融入耳、眼、身、脑等感官的参与,深化音乐理解和认知,并在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的联合作用下,完成复杂身体运动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体态律动教学的理念和作用机理,并贯彻到各个音乐教学环节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防止机械式的模仿降低教学效果。
在体育院校音乐长时间的教学中,多采用被动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机械的开展各项音乐训练,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对此,在体育院校音乐教学中,为了发挥出体态律动教学的作用,要尊重和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加入游戏活动和音乐练习,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院校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进而实现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与体态表现力的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除了要加强音乐聆听,还要穿插自身内心感受,通过肢体动作将这种音乐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借助体态律动的方式逆向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在体态律动过程中,尽量避免学生刻意对某些动作的模仿,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感知的方式进行全身放松,在音乐及音乐要素的引领下进行身体运动,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内心情感,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助于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即兴表演,进而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养,实现体育院校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本文通过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体态律动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将听到的声音以“体态”、“律动”的方式进行表现,根据音乐节奏、音乐速度、音乐力度和时值变化等形成针对性肢体动作,加强音乐感知能力,并具备体动性和信息回传性特征,教学优势明显。
2、在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针对性教学活动,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构建完整的体态律动教学体系,提高体育院校音乐教学水平。
3、在体育院校音乐教学中,为了发挥出体态律动教学法的作用,要加强视唱练耳,培养学生的听觉专注力,明确体态律动教学的作用机理,并贯彻到各个音乐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尊重学生个体和个性特征,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进而实现体育院校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