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林
摘 要:作為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教小学生写作文呢?首先要了解小学生习作的策略;其次,要懂得如何为小学生写作搭桥引路;再次,怎样使小学生喜欢写作;最后,在写作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为作文教学剥开了云翳,指点迷津:强调了作文的人文性、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是天生形成的,不需要任何人的指导。相反,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越感到迫切地需要教师(以下均包括家长)引导,那么,我们教师如何为小学生搭桥引路?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案例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写作培养写作能力的开端,在这一阶段若能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熟练的写出优美的文段无疑是赢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写作教学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作用。
就目前的大多数孩子而言,作文仿佛覆上了坚硬的外壳。变成一个又大又难啃的难题。每当拿到作文纸的时候,孩子们往往手足无措,不知从何而写。最终为了分数不得不绞尽脑汁地瞎编乱造。这样的作文不但毫无章法反而从内至外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造成这一现象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其根本原因便在于平时缺乏写作兴趣;不会主动写、自觉积累,所以写作时不知从何而写,没有内容可写。其次便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网络盛行,许多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转移到了游戏与电视剧当中,不喜欢劳心费力的去阅读书籍和课外读物。没有新词汇的产生和旧词汇的积累,所以写作时用词贫乏、词不达意便是常有的事了。最后便是教师教学当中的死记硬背从而导致学生的生搬硬套。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课后练习题中出现了“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等类似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摘抄材料的过程中进行积累,而后转化为自己的素材。如人教版《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其课后练习便要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或《少年闰土》中第一自然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通过品析这一文段,学生们能够看到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给大家展现的少年闰土当时的生活,以及为接下来闰土和作者讲述生活趣事从而成为其少年时期难以忘怀的朋友所埋下的伏笔……除了课本外,阅读课外读物也是积累好词好句短语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其次,创作来源于生活,一些好的文章也能够折射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写作背景。所以除了多阅读外,我们也要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发现新鲜事物,产生新的感触。例如第一次走夜路时忐忑的心情、大自然给我们呈现的美景、父母照顾我们长大的辛苦与不易。只有亲身经历了、亲自感受了这些,所见所闻所感才会跃然于纸上,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学生才能乐于表达生活。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师便要要求学生开始每日一记,不是要学生每天写出经典名句或长篇大作。而是将每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悲伤的、难过的、喜悦的或者后悔的,事无大小但要求真实,写真事吐真情,写出最初的感受,表达内心最真切的呼唤;所以写作练习的时间和场所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某事某刻,发生了某件令你难忘的小事,你便可以拿出纸笔,快速的用文字记录下来,于是,今天的日记便产生了。而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也并不是只能一成不变的在教室里进行教学。譬如“春天”这一文题,若想要写出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大可让学生直接去到户外,自由的在田野间嬉戏、在花丛中流连、在地域宽广处放放风筝。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感受来的更快速、更真切了。
最后,教师批改小学生作文时,要多进行鼓励式评价。毕竟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有限,他们的表达方式还不够完美,如果要求太过严格,容易打击小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适当的鼓励可以让小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让自己真情流露,消除小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逐渐的培养写作兴趣。而到了高年级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之间词汇积累的能力水平渐渐产生了差距。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应该制定不同的批改要求。有的同学要求结构严谨,有的同学要求语句通顺而有的同学则只要事件表达真实,便可达到合格。另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大量修改删减不如教会学生自己修改的方法,通过多样的批改方式,以便学生及时的从习作中汲取经验教训。
归根究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得依靠学生自己,教师也只是起着指导教育作用。“多看、多记、多写!”坚持下去,养成一个让自己受益终身的习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头脑中就能形成许多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总之,怎样教小学生写作文,不仅要懂得学生作文的策略,还要为学生作文搭桥引路,让他们喜欢上作文,而且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真正能写好作文。我从习作教学中体会到:只要学生敢写了,平时又喜欢写,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