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功能及其运用

2019-06-03 02:53汪泽洪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法功能

汪泽洪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问题教学法具有认知驱动、情感激发、意志坚定、行为转化等功能。为了更好地把问题教学法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学生理论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采用“因疑生问”“因需提问”“明知故问”“因情而问”“触景生问”等教学法,促进问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10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4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在中国,人的品德历来受到重视。司马光说:“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对高校而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无论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怎样的要求,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是高校永恒不变的话题。

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我国高校思政课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拉网式大调研,200多位思政课专家到2500多所高校,随机听了3000多堂课。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清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还在不断的改革。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问题教学法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要的方法,因为问题教学法有驱动学生认知,激发学生情感,强化学生意志,转化学生行为等方面的功能。问题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系统地和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孟子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他还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认为凡事要动脑筋思考,反对死守僵化的教条。而问题是引起人们思考及对真理追求的源动力,问题对人们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起到导向与调控的作用。因此,问题也是高校学生思想内化、情绪转变的本质力量,直接影响思想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内化,是最终把问题转化成行为的动力。

(一)认知驱动功能。思想道德的认知水平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人的行为受认知的支配,只有认知深刻,情感体验才会丰富,才能知道为何行动、怎样行动。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人对感觉信号是否接收,接收多少还取决于信号的刺激程度及个体对信号的感兴趣程度。而问题可以刺激个体,吸引个体的注意力,对个体的认知活动起到的刺激与驱动作用。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主要是由智力因素构成的,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就是智力因素起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人对信息进行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引发以上智力因素活动的内驱力,学生想不想学,或学到什么程度,往往会受到所接收的信息是否有用,感不感兴趣等因素的影响,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的可能性,并推动着学生认知活动的发展。

(二)情感激发功能。虽说人的认知系统主要是由智力因素构成的,可是积极情绪情感对认知活动起重要的激发作用。情感可以使大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把知识变为思想道德信念,从而引发和支持思想道德行为。情感的这种引导与深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程中,一方面要丰富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另一方面要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情景还是教育气氛,都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心理效应。而提问可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首先提问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还会引起学生的移情,提问会引起学生回忆起曾经的某一个场景,或者是未来的憧憬。其次,问题可以产生一种安静的或热烈的教育情景和教育氣氛,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或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意志强化功能。意志是意识向实践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观念付诸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个人的意志可以排除或抑制不道德的欲求,调节或控制消极的情绪,最终达到克服行为中的困难。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内部的和外部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各种干扰和困难,而意志能使学生抵制各种诱惑,始终坚持与自己的目的相符的行为,制止与目的相悖的行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学生可能不太感兴趣,一方面课程内容抽象空洞,对学生吸引力不大;另一方面学生对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与意义有疑问,加上对一些社会现象又无法理解,上课就会带有消极抵触的情绪。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内心及时发现问题,适时提出问题,并解决学生疑问,就能克服消极情绪,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并推动着学生产生认同,鼓足勇气,坚定信心。这是思想道德认知向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转化的关键要素。

(四)行为转化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是通过行为及其效果表现出来的,只有学生产生了思想道德行为,思想道德教育才具有社会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教育对象实现对于教育信息的内化,更在于使教育对象形成稳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外化为思想道德行为。但是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如孟子就十分重视道德动机在道德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孟子·离娄下》说:“始条理者,智之事也。”其认为凡事要动脑筋思考,做了仁义之事要明白为什么,不能习以为常却不问所以然。如果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变化,就一定要知道是有原因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认知困惑或思想困惑得到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解决学生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疑惑,从而改变学生的思想,达到最终改变其行为的目的。如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抹掉了直接的说教痕迹,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思考,就有利于我们把道理剖析得更清晰,问题辨析得更透彻,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认同感,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推动学生行为的转化。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因疑生问。人在很多方面不及动物,如人的眼睛不及鹰眼犀利,耳朵不及狗耳敏锐,但人却因有思维扩展了自己的能力,成为地球上一切生物的主宰。恩格斯把思维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思维又是从疑问开始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发现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提问的需要与动机。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与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老师面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总会产生疑问,老师的疑问也可能恰恰是学生的困惑,如果老师抛开单向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因疑生问,就会产生因问而辨,因辨有思,因思而进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预定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问题答案的提供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疑问的提出者,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向导。在教学中老师把问题传递给学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摆脱了老师掌控话语权的说教和照本宣科的枯燥。

(二)明知故问。明知故问就是明明知道答案,还是要问,不是所有的明知故问都是多此一举的,有时的明知故问可以达到下定决心,坚定信心,竖立恒心的目的。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数院校可能面临这样一种处境,学院领导不太重视,学生不太喜欢,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老师们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并不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没什么用”的思想还存在学生言行举止中,为了解答疑惑,思想政治课老师必须要明知故问,明知“无用论”的答案会呈现在课堂上,而且会有被看笑话的风险,还是要在课堂上提问:“你们怎么评价这门课?”“这课到底有没有用?”老师们清楚,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直面问题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直面问题一方面显示老师的真诚,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同学之间的辩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强,但并不是以势压人,而应该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坦诚相待。如果学生看到老师的真诚,才能更好地接纳老师的观点,抒发自己的见解,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

(三)因需提问。“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可见,问题的提出体现发问者的意图或者说目的,这也是“在问题之所问中还有问之何所问”。问题是一种寻求,一种探索,是认识产生、发展的逻辑起点。因此,能引发人们思考的,往往是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因需提问”教学法就是从学生的需要作为理论教学的切入点,及时捕捉学生发展中有用的信息,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法。如有些大学生言谈举止中透露要追求自由,讨厌各种规章与制度。首先老师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与动机,然后准备提出问题。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不是抽象的信条,更不是虚无缥缈的理念,而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践行。仁义礼智非“远人之道”,行仁义礼智也非苛求于人。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也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要解决社会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弄清问题关键,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合理的提问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当然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可用假设法,反问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如关于自由,可以这样提问:“你觉得什么是自由?”,“世上有绝对的自由吗?”等,通过假设与反问等方法,学生了解到自由不是绝对的,有效满足了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思想诉求。

(四)因情而问。有研究表明,情緒能促进与阻碍问题的解决,不同的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是有影响的,在愉快的状态下比在痛苦状态下操作效果更好。因此,师生双方在愉快的状态下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接纳,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能以情生问,在积极的情绪情感下提问,既摆脱了说教的嫌疑,又丰富了教学形式。当然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内容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奉之情,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体验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形成自觉的深刻的道德感。如在讲到人生观与价值观时,可以联系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生平,当学生对伟大人物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而动容时及时提问,“你如何看待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这时学生正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他们急于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困惑,推动着课堂向思考、讨论、辩论的方面发展。

(五)触景生问。提问又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问不是随心所欲,或有所求,或有所疑。思想政治老师经常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现象,创设生动、形象和载有积极情绪情感的教学情景,再加上适时的提问。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通过播放中国政府组织撤离叙利亚,利比亚华人的视频,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当中,及时提问:“我们为什么要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触景生情,发表感慨。曾经我们的家园一样处处生灵涂炭,人们过着逃荒般的难民生活。可是今天不一样了,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找到答案,因为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强大的国家。通过创设情景,触景生问,从而进一步激发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情感。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法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