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双翼的眼睛阿尔贝蒂认知模式下的视觉艺术之观

2019-06-02 09:21:06
新美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双翼神圣人文主义

刘 艳

1436年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在其著作《论绘画》的手稿上画了一副自画像,画中用“有双翼的眼睛”作为其个人的标志。同一时期,在他的《席间谈话》[Intercoenales]中,他又将这一符号授予了被认为成功的另一位人文主义者菲洛皮尼乌斯[Philoponius]。后人用“有双翼的眼睛”作为纪念阿尔贝蒂的标志性符号1阿尔贝蒂的肖像徽章(图1)和纪念牌上铸有他设计的标志——“有双翼的眼睛”:一只带翅膀的眼睛,两端电光四射。下方箴言“Quid tum”意为“下一步是什么”。,这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人文主义者的标志不仅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是在今天人们心中所具有的价值。在他眼中,“眼睛比任何东西都有力量,比任何事物都迅速、比任何事物都有价值”。

关于这个符号,阿尔贝蒂在书中写道,作为“快乐和荣誉的象征”,眼睛最有力、最迅速并且最有价值,它“是第一位首要的王,如同人的身体之神,不然为什么古人认为上帝是类似于眼睛的存在,能够看见一切,并对每个独立事物进行区分”,这提醒我们“必须赞美所有事物”。由于“知晓上帝看见我们全部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我们应该“充满喜乐,实现具有男子气概的卓越理想”,此外,还要“保持完全清醒,为了发现所有能带来杰出荣耀的事物,尽我们的智慧所能,并乐于付出努力,并坚持不懈的追求美好和神圣的事物。”

从阿尔贝蒂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有双翼的眼睛”代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人文主义理想,不同的是他强调了视觉作为首要感官的重要性,人可以通过视觉识别事物,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即分析、综合与判断,并且人们需要赞美所有事物,即形成正面的观看与认知,从而遵循追求美好的目标,产生好的行为,实现卓越的人文主义理想。结合图像来看,“眼睛”是通过感官形成的世俗智慧,“翅膀”是天赐的力量,灵魂的馈赠与神圣的智慧,人们通过“眼睛”和“翅膀”,超越箴言“Quid Tum”代表的命运世俗,通晓万事万物从而实现理想。

图1 Matteo de’ Pasti,Medal of Leon Battista Alberti

阿尔贝蒂还发现“眼睛”的力量如此强大,它的诱惑性足以颠倒众生,必须插上“翅膀”才能让它统领身体,统帅灵魂。视觉给人类带来的强大力量是中性的,缺少道德标准,听任它就会形成任意模仿导致的道德沦丧。引导视觉的这股力量,解决它的巨大迷惑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还得回到视觉本身,充分挖掘它的积极力量,让它以同样巨大的影响力为人们解惑,并启迪心灵。阿尔贝蒂用他“有双翼的眼睛”将深入观察的生活经验与古人的理论联系起来,经过深思熟虑与精心设计,形成了自己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智慧。他看到了视觉的力量,同时看见了它的危害,为了形成正面力量抵消会带来任意模仿与道德缺失的负面力量,他阐明了一系列有关艺术的自然法则和美的原则,使艺术家通过习得上述理性原理,形成新的观看与表达方式,创造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和价值观的作品;从而使观看者通过观看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的优秀作品,被其中的艺术感染力所感召,追求画中所表现的高尚情操。

阿尔贝蒂的视觉艺术思想和理论成果体现在他的《论绘画》中。为了深入理解书中的观念,我们不妨从他对人类的模仿本性分析入手。在《论绘画》中,阿尔贝蒂用那喀索斯[Narcissus]的寓言描述了绘画起源,并声称那喀索斯是第一位画家,“根据诗作,那喀索斯是绘画的发明者……绘画只不过是用艺术的形式拥抱水面倒影的行为”。2Grayson Cecil,Leon Battista Alberti : On Painting and On Sculpture,The Latin Text of “De Pictura” and “De Statua”,Phaidon,1972,p.62.从中可以看出,那喀索斯因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产生了想象,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并迷恋自己虚幻的形象,为了这种极致追求,他不惜跳入水中拥抱倒影,表现出一种最原初的审美冲动。在阿尔贝蒂看来,他不仅是第一位画家,还是第一个发现实物与图像区别的人,他的落水相当于亚当在伊甸园中堕落,从此人类对模仿的迷恋占据了他的灵魂,他可以自由掌控图像直至“通过模仿,我们变成我们想要呈现的样子”。人类审美和模仿活动的内容无所不包,属于一种主观意识的客观化,因而使得所有人成为“艺术家”,那喀索斯的审美瞬间不仅仅是美的问题,还是人类存在的出发点。阿尔贝蒂在其它文学作品中用寓言的形式对这一人性本质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他认为人是思考者、表演者和具有内在编码的戴面具的人。然而审美本身并无道德标准,人类在本性上模仿坏的容易,听从好的指示难,在形形色色的面具之下,人类迷失了真实的自我,误入歧途,社会退化堕落,城市喧闹不堪,人类不是精神超越的潜在候选者,而是被所有其它生物鄙视的对象。

阿尔贝蒂通过回归古典艺术中对自然的崇尚,结合美的感召力,提供依照自然法则建立的理性原则(例如透视法)。艺术家善意的模仿可以不露痕迹的实现神圣作家的理想,从而引领人们找回社会良知,建立美德。他作品中神圣文人受惠于自然的启示进行理论探讨,包括自然的纯粹性与多样性,艺术理论是对自然的精神性模仿,例如透视法,他认为现实条件下人们已无法像古人那样纯粹的模仿自然,因而倡导追求美。

阿尔贝蒂的个人标志闪耀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光芒,通过眼睛的力量,为自己最崇高的文学桂冠镶嵌上他所钟爱的视觉艺术宝石。考虑到文字与含义的区别与局限性(他甚至认为人们会沉没在文字构造的虚伪国度),以及图像与实在的差异和潜在创造力,他选择用文字进行探索与记录,用视觉艺术进行规范与引导。相比艺术家,阿尔贝蒂更认同自己的理想人文主义者——神圣作家身份。艺术家是人文主义理想的执行者,即他的指导对象。阿尔贝蒂用文学作品,探索了超越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方案,避免因人工造作而产生堕落,为人类寻求纯粹、简单和自然高尚的生活。他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互相关联,包括对话录、梦境、诗歌、信札、描述文、赞美诗、寓言等,并按照上述核心体系共同组成了一幅复杂而精深的文字图景。3Mark Jarzombek,On Leon Baptista Alberti: His Literary and Aesthetic Theories,MIT,1989,p.xiii.《论绘画》属于这一宏大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深入理解,需要结合其它文学作品进行读解。

在《论绘画》中他无限诚恳且充满热忱的规劝和引导人文主义者和绘画爱好者从事艺术活动,并指出绘画将给卓越艺术家带来大众的赞许与真正的荣耀。这种反差与他对作家和艺术家的定位和分工有关。相同的是价值导向,例如强调绘画作用,推崇历史画和对艺术家在人格上的教诲。阿尔贝蒂的理念也与人们归结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主要成就的观念不同。针对当时包括教廷在内整个社会的堕落,阿尔贝蒂提出了他的人文主义解决方案,事实上与正统基督教思想有所偏离,让神圣人文主义者取代教堂和教职人员成为引领人们走向神圣的中坚力量。他认为人类心中存有的良知,是自然的神圣的律法,就指导人类行为而言,召唤良知优于人类制定的法律,因为仅凭这种良知就能使我们更接近上帝。此外,他认为重新发现古代艺术可以激发社会内部热情,而重新发现古典文献却与重整社会并无多大关联,将世界变得更好的不是学者,而是这种受启发的作家,因为他们结合了具有社会意识的诸多卓越品质和精神力量美德,包括理智和勇敢。4Ibid.,pp.26-27.

猜你喜欢
双翼神圣人文主义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旅游学刊(2023年3期)2023-06-13 20:34:33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24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戏曲研究(2020年2期)2020-11-16 01:21:06
神圣大陆(下)
FOR YOU, O DEMOCRACY
神圣的使命 光荣的担当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20
遥寄
神圣的简约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2:00:02
双翼共振的运营商大数据
如何重构人文主义
出版广角(2015年6期)2015-05-30 23: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