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实践中的传承与困境

2019-06-01 07:35詹涵涵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族教育困境实践

詹涵涵

【摘 要】田野调查方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论,是民族学/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教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又有别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有其特殊性。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目地是了解调查地的民族教育实践,了解其教育历史;认知教育现状;发展教育未来,通过对田野点的概括类比其他相似地区民族教育情况。

【关键词】民族教育;实践;困境

田野调查,又称“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指研究者把自己融入所研究的民族生活,为了解人们的行为亲自深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住居体验等方式,与被研究者长时间相处,并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虽然文献法也是民族学的资料来源来之一,但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往往更贴近于实际,便于调查者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自功能学派马林·洛夫斯基《西太平洋的杭海者》问世后,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又以往书斋式研究转向田野调查研究,田野调查方法逐渐奠定学科地位,至于今,已经是民族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田野调查中,作为术语的“田野”原本是生物学家对于野外科学考察作业的表述,后由人类学家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它的核心涵义是强调研究者进入研究对象所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中,观察其原生状态,从而达到对研究对象的较深层理解。教育人类学中所说的“田野”是一个学术概念,泛指进行教育调查的现场,不一定是在田间地头,而是取决于所要研究的教育事象,即某种教育在哪里,哪里就是展开调查的“田野”。那么田野调查的对象就是教育所涉及到的人及其所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即田野“点”不应只针对于要调查的某项事物,还包括它的自然生存和社会语境等。文章选取的调查对象是民族教育的实践,比如,将田野“点”定于苗、彝、汉、穿青、白等民族和群体杂居的村域,且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大部分。其小学学学生的民族成分多样,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具有其他类似民族村寨和民族学校的普遍特征,符合“微型社会研究”的范式选择。可以通过对这种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小学田野经验类比其他类似村社学校,得出较普遍性的民族教育发展特征。

民族教育实践中的“人”主要包括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学生家长群体和其他相关联群体。对教师群体而言,存在的问题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不匹配,正式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专业知识匮乏。民间艺人担任老师则存在专业知识具备但是教学经验不足,无法更好的把握课堂学习,传输技艺。要给人一勺,自己得有一桶。当好民族艺术特长班的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对民间艺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都必须全面具体地熟悉掌握,教学中的一招一式都要显示出自己扎实的功底和智慧。當前教师素质与蜡染教学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加大培养和训练,要采取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并重的方法,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对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和学生家长群体也存在困境,一些学生不理解民族艺术特长班的教学意义,对民族艺术特长班的学习不积极。至于有些家长,更是认为升学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对民族艺术特长班的开设持不理解或抵制态度。

利奇(leach)认为人类学者最重要的见识总是根植于对自我的反省,布迪厄也强调对田野的反思。田野调查中首先先设定主题,确定主题是否科学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调查的质量和价值,同时选择好调查对象,不能盲目的选择调查对象,出现一种“随机问卷”的情况,再次要拟定好调查提纲,包括调查目的,初步调查的内容,步骤和实施措施等内容,尽量做到全面细致,具有可操性。在田野调查中应该更好的了解文献资料,尽可能的把田野点背景了解清楚再去调查。再次,最为一民民族学学生,通过民族教育的调研真正的了解到了下田野的重要性,田野资料时书本不可超越的,具有实践性与真实性,并且下田野后才能真正的了解当前的情况,这就是文章书写的第一手资料,奠定了文章完成的质量与前沿性。最后,我认为田野调查并不是局限的,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件事情,其实在某一方面来说都是田野调查,自己亲眼所见,亲自去经历,再结合自己的思考,这样随时都可以做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田野调查资料。

教育承载着民族复兴、国家腾飞的希望,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关乎于每个民众与家庭,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民族地区谋求发展,首要之举是发展教育,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科学知识,强化他们的综合素质。当前的贵州省很多地区已经开始开展民族教育,采用了不同的模式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这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在发展民族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政府地区在经济上的支持,同时要引进人才,在以民族文化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素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最后,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还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毛艳.田野调查法在民族社区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6).

[2]文国珍.浅谈贵州蜡染与教学问题[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8).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困境实践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