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庭,走进社会

2019-06-01 07:35顾婷婷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现实主义德国

顾婷婷

【摘 要】19世纪德国涌现出了一批才华卓越的现实主义女性作家。本文结合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其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归纳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女性作家的共同特征,探究当时德国写作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品行气质和文学创造力。

【关键词】家庭;社会;德国;现实主义;女性作家

一、社会历史背景

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关系密切。十九世纪初,拿破仑独裁专政及其失败后的封建复辟,促使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德国盛行。文学创作者脱离斗争、回避现实。这种现象直到德国1848年革命才有所转变。此次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加之法国大革命播种下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助推人权运动的发展,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渐渐形成。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风俗人情;生动揭示社会矛盾,强烈批判社会黑暗;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特别注重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主张人道主义,赞成改良资本主义。在艺术上既有写实性,又有创造性,文学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德国女性作家以女性特有的洞察力和审美意识来关注社会现实、批判社会问题,女性作家一方面以敏锐的视野关注社会、揭示黑暗,另一方面怀揣人道主义情怀,呼喊人性向善。

三、19世纪德国现实主義女性作家展现的特征

19世纪,社会的变迁和女权运动的兴起,大大改变了妇女生活,也促使了女性写作的重大发展。走出家庭,走进社会,曾被岁月埋没的光芒得到绽放。一批才华卓越的女性作家出现在这一时期。纵观她们的成长轨迹和文学作品,大相径庭,却也殊途同归,展现出了诸多共同的特征。

(一)胜似亲人的写作女友圈

结交志同道合的写作朋友,组成胜似亲人的写作女友圈便是其中之一。

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曾献诗给她最好的、最爱的作家朋友埃莉丝·鲁迪格尔,她写道“太老了,不能做双胞胎姐妹,我想称你为我的女儿,我的后代,好似我流逝的生命涌入了你的胸膛”。德罗斯特寄情于诗,将两人间的关系视为精神上的亲属关系,向给予过巨大支持和无私帮助的埃莉丝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德罗斯特的文学创作与她的贵族女性身份不相容。因此,当德罗斯特陷入家族的日益孤立以及每况愈下的病痛折磨中时,埃莉丝的陪伴、帮助显得尤其重要和珍贵。

19世纪德国女性作家间互帮互助,在文学之路上的相互陪伴,在出版、宣传事务上的相互照应,增进了写作好友间的情谊,也推动了女性写作的发展。她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对于女性作家来说,写作好友圈是强烈反对自己文学抱负的现实家庭的替代品。在妇女的地位、级别和职业还不能由自己决定仍然由家族决定的时代,文学领域内的相互支持是一种社会支持,文学领域内的同事是社会环境中自我理解的典范。

(二)天性与天赋的矛盾

女性的自然天性和写作天赋如何共存,这是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女性作家面临的重大难题。随着卢梭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问世,十八世纪的哲学、教育学辩论已经明确阐述了“女性美德”这个概念的社会意义——女性肩负着家庭主妇、配偶和母亲的三重命运。在男权制的社会中,女性的美德在于顺从男性、固守家庭、生儿育女。女性的写作天赋与女性的三重自然天性不相容。写作女性该如何在矛盾中找到平衡?

天性与天赋间的矛盾,家庭和社会中的困境,极大地阻碍了女性的文学事业。为了获得写作许可,为了争取作品发表,女性作家不得不开发伪装、谦虚、自我贬值等迂回策略。女性作家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枷锁中,不忘初心,谦谦前行,在混沌纷扰中竭力寻求天性和天赋的平衡。正是这种艰辛挣扎,清楚表明了在哪种情况下女性才具有写作许可。写作女性扮演着放纵的社会边缘角色,以甜美的谦虚而闻名,是从事艺术创作的自我克制,是天性和天赋间矛盾的平衡。

(三)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调和

“是我生命中遇到的最可爱的女人,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她所在领域中罕见的女人之一。像孩子一样冲动,像18岁阳光青年一样温暖,像男人一样清晰而自由地思考”,康拉德·费迪南德·迈耶曾这样评价埃布纳。如其所言,埃布纳在思想上和写作上展现出了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调和,这也是同时代德国现实主义女性作家展现出的又一重要特征。

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浑然天成是匠心淬炼的精湛技艺,是时光打磨的魅力献礼。女性作家以特有的敏锐触觉观察社会现实、批判社会黑暗。现实主义女性作家独特多变的思维,超越性别的人物刻画,打破了传统刻板印象。双性同体的艺术创作不乏女性化的阴柔之美,亦不乏男性化的阳刚之气。强大的故事情节依托于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畅想。单一的性别意识有碍心灵感知,两性特质的融合有助艺术的升华。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调和突破了性别局限,也并不抹煞自然本性,使人性得以完满,亦使天性和天赋间的矛盾趋于平衡。

(四)从病态描述到精神疗护的转变

艺术是生活的传奇,生活是永恒的艺术。女性作家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是社会现实的映射和精炼,也是自身的生活缩影和情感诉求。

哀叹着无趣时光的流逝、充斥着疾病、伤残、死亡的小说《莱德维娜》无疑是德罗斯特个人生活投射式的写作。与自己的镜像相遇、在棺材中和情人的相逢、自体腐烂的幻想,这些阴森恐怖的创作与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密切相关。如果说,德罗斯特笔下人物的病态作为女性适应和抵抗社会的灵魂阴暗面披着隐喻的外衣,那么在保利的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女性生平简历——对社会的抗争、对爱情的追求,则被形象、生动地描绘着。

在埃布纳的小说《博彻娜》和弗朗索瓦的作品《最后一位雷肯堡女士》中,女主人公的生活都在道德选择受到威胁时的冲突局势中达到高潮,生存危机成了戏剧性的转折点。凭借自立自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女主人公突破陈规,对抗社会偏见,获取了道德领域的胜利。透过女性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读者看到了妇女即使遭受失望,面临危机,也可以树立战胜实际现实的理想。

从病态描述、情感诉求到道德理想、说教疗护的转变,意味着女性写作越来越关注文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关于文学的精神疗护作用的呼吁,是女性作家对自己艺术活动的纲领性的认知,也是女性写作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框架中高价值的存在。现实主义女性作家无意于捏造的感性,从平凡生活的浅流中汲取真理,将行善、疗护置于艺术创作中。这是在时代环境下对写作女性的角色规范,也是自我形象更为合理化的演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诉,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女性作家有着独一无二的岁月印记,带来了独特迷人的艺术创作。在妇女生活得到重大改善、父权制女性观仍占据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女性作家勇敢突破、不懈追求,与笔下的人物一样,实现了逆境中的成长。岁月的沉淀、经验的积累使女性作家展现出生存智慧,开发出互帮互助、谦虚克制的处世之道和刚柔并济、两性气质调和的写作风格。

艺术来自于生活,并因生活的滋养,熠熠生辉;生活孕育着艺术,更因艺术的灿烂,五彩斑斓。现实主义女性作家走出家庭,走进社会,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吁文学的精神疗护功能。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困境,她们潜心文学创作,证明女性和写作可以共存,缔造经典,谦谦前行。

【参考文献】

[1] 王晓英:《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载《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第131-136页.

[2] 李卡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德国文学的影响》,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70-74页.

猜你喜欢
社会现实主义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