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华 李勤光 卓传尚 柳丽娟 赵敏
临床研究表明,导致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是HIV-1。HIV-1可以分为M、N、O三个组,其中M组流行趋势广泛,该组病毒可分为9个基因亚型和流行重组型,我国发现的HIV-1亚型有9种。HIV-1各亚型之间存在的地理差异、群体差异等与传播途径、病毒变异、地理位置等因素存在一定关联性。但HIV-1各亚型的地理与群体差异是不断变化的,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世界区域内人口的流动日趋频繁,HIV-1各亚型早已打破地理因素的界限。除了地理差异和群体差异外,传播途径对HIV-1各亚型也存在一定影响。现阶段,我国吸毒人群HIV-1亚型以B/C重组亚型为主,异性性接触者较多感染CRF01_A、CRF01_E亚型,有偿献血人员较多感染B亚型[1-2]。依据不同传播途径HIV-1各亚型的差异性、流行趋势,可以进一步推测不同传播途径HIV-1各亚型的占比,根据各亚型的传播率情况还能预测不同亚型的数量发展趋势,以便于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防控干预,杜绝艾滋病病毒的传播[3]。为了进一步了解福建省2015年1月—2019年1月HIV-1新近感染者的毒株亚型分布情况,现选取该地312例HIV-1感染者进行流行毒株检测,分析HIV-1的亚型分布情况与流行特点。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艾滋病常规监测体系中新诊断的312例HIV-1感染者作为研究主体,所有纳入者均采集血样标本进行检测,采集312份HIV-1抗体阳性抗凝全血标本分离血浆与淋巴细胞富积液,于-80℃下放置,并保存备用。
采用TaKaLa公司的TaKaLa PrimeSciptTMOne Step RT-PCR Ver.2和Prime Ex TaqTMHot Start Version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提取血浆样本的病毒RNA,对gag基因区和env基因区进行扩增并测定其序列,将获得的gag基因区、env基因区序列同HIV-1国际参考株相对比,经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HIV-1各亚型。
本研究数据均带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理论频数<5时进行Fisher检验,P<0.05时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福建省312例HIV-1感染者中男性183例(58.65%),女性129例(41.35%);年龄4~75岁,平均年龄(34.11±5.14)岁;已婚152例(48.72%),未婚91例(29.17%),离异或丧偶69例(22.12%),已婚与单身群体的占比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302例(96.79%),其他10例(3.21%),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占比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性传播感染192例(61.54%),注射吸毒感染105例(33.65%),感染原因不详15例(4.81%),经性传播途径感染者的占比高于其他传播途径,P<0.05。312例标本结果显示,131例为CRF07_BC(41.99%),112例为CRF01_AE(35.89%),69例为B亚型(22.12%),其中CRF07_BC亚型占比高于其他亚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现阶段,我国HIV感染呈流行态势。在第2次全国HI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的HIV-1亚型为8种。第3次全国HI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艾滋病的主要流行株为CRF07_BC。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现的HIV-1亚型有9种,我国是全球HIV-1亚型流行最多的国家之一[4]。与第1次全国HI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所发现的HIV-1亚型流行情况相比,当前HIV-1亚型的流行趋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已由单一亚型向重组株转变[5]。我国HIV-1主要流行毒株情况也表明了重组型毒株所具备的传播优势。对HIV-1感染者各亚型进行分析,能够明确HIV-1各亚型在不同地理区间、人群中的分布,对于预测HIV-1传播趋势,进行HIV-1防范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6-8]。现阶段对HIV-1亚型开展的研究,在基因分型技术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所获取的数据未能有效利用。故开展HIV-1亚型分析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并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开发利用,为HIV-1检测、预防、治疗等提供有力依据。福建省目前艾滋病疫情的流行现状尚处于低流行态势,但HIV感染者逐年递增,且增长速度较快,针对福建省HIV-1流行毒株分子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也尤为重要。本研究中选取福建省312例HIV-1感染者,312例标本结果显示,131例为CRF07_BC(41.99%),112例为CRF01_AE(35.89%),69例为B亚型(22.12%)。这一研究结果提示福建省HIV-1主要流行毒株为重组型毒株CRF07_BC、 CRF01_AE,其次为B亚型,表明重组亚型HIV毒株已经成为福建省的主要HIV流行型别。
目前我国HIV-1亚型的流行趋势已由单一亚型向重组株转变。与单一基因亚型毒株对比,HIV重组体毒株传播能力强,是多种毒株混合感染及其在免疫环境中优势选择而出现的结果[9]。在2002年全国性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CRF07_BC重组体的流行主要与静脉吸毒有关,CRF01_AE重组体的流行主要与异性间的性传播有关,B亚型主要在男男同性恋人群中流行。CRF07_BC是第3次全国HI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的我国艾滋病群体的主要流行毒株,该亚型的流行趋势已由吸毒人群逐渐向普通人群过渡,增长势头明显[10]。大量临床调查表明,CRF07_BC亚型是经性传播途径感染人群中的主要流行型别。本研究纳入的312例HIV-1感染者各亚型的分布表现出显著的人群特征,其中性传播人群(异性性传播、同性性传播)中发现了CRF07_BC、 CRF01_AE、B亚型,在注射吸毒人群中发现了CRF07_BC、CRF01_AE、B亚型。这一结果从侧面说明了福建省经性传播途径HIV-1感染者各亚型分布情况十分复杂,HIV-1毒株亚型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究其原因,可能与福建省地理位置、出入境人员数量增多、吸毒人群人员增多、吸毒人员范围增大、婚前性行为现象增多等因素有关。福建省的出境人员、吸毒人员年龄分布中以青壮年为主体,这类人群正处于性活跃期,经性途径感染、传播HIV病毒的概率较大,其配偶、性乱人群也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研究数据表明,福建省HIV-1感染者中,经同性传播比例较以往有了明显的增高[11]。面对这一现状,需要加强经同性人群传播HIV感染的防治工作,积极开展性乱人群HIV-1亚型监测,强化对HIV感染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干预、监测,遏制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病毒的区域流行趋势。
福建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前,主要流行亚型为B亚型和B’亚型,这一阶段的防治重点主要为采供血传播的监控,具体措施为强化对采供血结构的监管,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对献血人员进行HIV普查,强制推广机采并优化血站建设。第二阶段为2000—2003年间,主要流行亚型为B亚型、B’亚型、C亚型、E亚型,这一阶段的防治重点更倾向于静脉吸毒传播方面,具体措施为加强对戒毒所、娱乐场所、劳教所等地的监管,加大对吸毒贩毒的打击力度,对吸毒人员进行HIV筛查。第三阶段是2004年至今,这一阶段的防治重点主要在静脉吸毒和性传播(异性性传播、同性性传播)方面,具体措施为加强对戒毒所、娱乐场所、劳教所、监狱、性服务人群的监管,在以上群体中扩大HIV筛查,不断增加HIV疾控系统的设备投资,强化HIV病毒实验室建设,扩大HIV检测范围,针对吸毒人群采取美沙酮替代疗法治疗,在性服务群体中免费发放安全套,以控制艾滋病在福建省的蔓延与流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HIV-1感染者各亚型分布呈多样性特点,其中重组体毒株传播较多,HIV-1亚型存在变异。结合本组研究结果,笔者建议,未来福建省HIV病毒防治工作中,需要针对HIV-1亚型及变异开展深入研究,加强对HIV-1亚型及变异的监测,掌握福建省HIV-1亚型的分布现状、变异情况、流行趋势等。以区域HIV-1发生与发展情况为基础,设计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HIV病毒防控方案。在疫苗设计方面,应基于福建省HIV-1感染者的各亚型分布情况研制疫苗,并充分考虑HIV-1各亚型的进化问题,积极寻找保守序列并应用于疫苗研制,减少疫苗株与病毒流行株存在的差异。现阶段,针对HIV-1感染尚无有效疫苗与根治药物。基于此,福建省的HIV病毒防治工作需要加强对HIV高发群体的行为干预,依据各亚型和传播途径之间的相关性、流行比重等,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为干预,重点监控HIV病毒高发群体,有效的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12-13]。
表1 福建省312例HIV-1感染者的人口学特征与HIV-1亚型分布(例)
综上所述,福建省HIV-1感染者流行毒株为多种亚型并存,其中以CRF07_BC、 CRF01_AE流行重组型为主,传播途径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HIV-1感染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与变化趋势的监测,并基于福建省HIV-1毒株亚型分布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疫苗研制和艾滋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