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宇娜
李伟群,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文场”传承人,现任广西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她所演唱的广西文场《奇山秀水美桂林》《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贵妃醉酒》《晴雯补裘》等曾被录制成DVD、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发行,亦有《仙境怎比我桂林》《芦笛岩》《人在画中游》等三十多首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播放。其中,她演唱的广西文场《春兰吟》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和“第七届文华奖”之“文华新节目奖”。心怀着对李伟群老师的崇拜和敬意,在桂林市文化馆卢思名老师的引荐下,2019 年8 月的一天,我与李老师邂逅在美丽的桂林,在恬静、秀丽的山水中,李老师分享了她的艺术观点(以下,访谈者简称“娜”,李伟群老师简称“李”)。
娜:李老师,您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文场的传承人,通过一些报道,我们得知您从小能歌善舞,但是并没有看到您学习文场的相关经历。请问,您是如何接触到文场,并最终走上文场这条曲艺之路的呢?另外,多年来您演唱了许多文场,对于文场的演唱您又有哪些体会呢?
李:我出生在一个少数民族家庭,从小喜爱唱歌跳舞。1971 年,桂林市文艺工作团招收学员,我很荣幸地被选入了学员队。在学员队学习的一年半时间里,我系统地学习了舞蹈、声乐和戏曲基本功。当时,从学员队毕业后可以有三个去向:一是桂剧团,二是歌舞团,三是曲艺团。我很想进歌舞团,继续自己的歌唱梦想,因为我非常崇拜郑绪岚,非常喜欢她的歌声。但是,领导在听取了任课教师的意见之后,却分配我去了曲艺团,原因是当时负责选拔学员的裘老师(一位从上海来支边的老师)认为我的嗓音音色甜美,天生就是唱曲艺的好苗子。就这样,我极不情愿地进入了曲艺团。家里人知道后,纷纷表示不赞同,因为他们觉得唱文场的都是“旧社会”在街头卖艺的艺人(而且大多还都是盲人)。最初,我也有动摇的时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文场之后,我就被它清丽、婉转、如水一样的唱腔吸引了,并且在初次的文场演唱展示中多次返场,收获了热烈的反响,这也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就唱到了现在(哈哈哈哈)。时间真是快啊,到今天,转眼已经四十多个年头了。
回想这四十多年的从艺过程,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首先,我遇到文场就像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一样(哈哈哈哈)。其次,在学习文场的过程中,我所遇到的都是技艺精湛、认真负责的老师,像刘玉瑛、何红玉、陈秀芬、阳继福,更有许多“跨界”的老师们。我的师傅刘玉瑛虽然是个盲人,但她的嗓音甜美、清脆、明亮,表现作品时声腔华丽。也正是因为她是盲人,讲究的是“坐地传情”,所以她的声音呈现出来的华丽是很独特的。当初,我能够在曲艺团坚持下来,也是因为听了师傅的演唱,才渐渐爱上了文场。
师傅的耳朵特别灵,当初学传统文场唱腔的时候,非常枯燥、寂寞,因为每天都是一成不变的一板三眼节奏,好烦哦!所以,我想着反正师傅看不见,就经常偷偷地溜出去放风,但奇怪得很,师傅每次都能听得出我的脚步声,然后立刻点名批评我。后来,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到师傅家里求学,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学习。正是得益于师傅不厌其烦地口耳相传,奠定了我日后演唱传统唱腔的基本功和原汁原味的文场演唱韵味。
老师们真的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成就了学生。每当我站在舞台上用优美的唱腔塑造不同的人物时,我都会想起我的老师,想起他们的悉心教导与严格教学,没有他们为我打下的扎实功底,就没有我的今天。
随着表演技艺的不断提高,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开始有了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曲艺文化的想法。我逐渐尝试用融合了地方民歌的演唱方法来表演文场,这一“跨界”艺术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为宣扬文场、传承当代地方曲艺文化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在这里,我要再一次地感谢我的老师们,谢谢他们的无私教导!
谈到文场的演唱特点,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我想从整体和细微之处举两个小例子。从整体上来说,文场的演唱重点是取腔悦耳,并且对声音有着严格要求。一方面,文场演唱需要一个特别静、雅的演出环境,现实中往往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我们不能老是孤芳自赏,还是要面对观众,这是目前文场发展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境。另一方面,文场演唱的关键是韵味,并不在于演员音量的大小,而且也只有西南官话、桂柳话能够保持文场演唱的原汁原味。曾经有个河南的女孩跟我学习文场,她的嗓音条件很好,但是再怎么模仿,总是无法达到原汁原味。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她不懂方言,不能掌握用这一方言演唱时的韵味。
从细微之处来说,由于文场旧时是一些盲艺人为了谋生而唱,所以传统的文场唱腔特别注意声音的华丽、咬字吐字的清晰、人物的形象化,这一习惯也是符合文场语言(西南官话)的特点的。例如在演唱“绿水青山”这句唱词时,一定要把“绿”唱成“lù”,而不唱成“lǜ”,这样才能获得观众的喜爱、接受和认可。
娜:相比其他曲艺种类,您觉得文场的特点是什么?
李:广西文场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官话地区,尤其以桂林、柳州、荔浦等地最为流行,是广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曲种之一。有关文场的形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旧时桂林的官员和一些在江浙做生意的生意人从浙江带来广西的,这些带过来的大、小调曲调原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时调俗曲,时间大致是嘉庆、道光年间。清末民初,经桂林、柳州名唱家李子忠、金紫臣、章幼圃等人结合桂北方言特点研究改谱,逐渐形成了具有桂北地方特色的文场音乐。所以,在广西文场中有浙江等地的一些小调,如浙江红、扬州红、茉莉花等。还有一种说法是广西文场是从宫廷里传出来的皇家音乐,也称宫廷音乐。因为文场的唱词都是按照唐诗宋词的风格写的,而且从事文场唱词写作的也都是一些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人,所以文场的唱词会有文绉绉的感觉。传统的文场唱腔从头到尾都是清新、婉转、娓娓道来的,很少有高亢、激昂的,而且传统文场的唱词也很是工整、押韵,一般常见的唱词有五言、七言等,非常典雅、抒情。
娜:有人说广西文场的艺术流派形成,基本是以专业和业余的不同演唱风格来区别的,针对这一问题您是怎样看待的?
李:我也看到了网上一些关于文场流派的叙述,其中有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刚好把“瞎派”与“光派”的演唱特点搞反了。由于“瞎派”的演唱者都是以卖唱为生的盲艺人,因而“瞎派”的演唱需要坐地传情。为了吸引观众,他们的演唱十分华丽;而“光派”的演唱者大多是一些喜爱文场的业余爱好者和票友,因此他们的演唱朴实、自然。当然,无论是“瞎派”还是“光派”,他们的演唱都是以唱为主,间有对白。
娜:您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呈现在中外舞台上,能否谈谈您的体会?
李:毫无疑问,这些成绩首先是我的老师们无私传授、严格磨炼造就的,当然也得到了领导们的信任与栽培。这也应了一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被分配到曲艺队学习文场演唱时以传统曲目为主,从唱法上来讲都是靠师傅口传心授习得的。我是一个天生爱思考的人,加之当时文场演出受到流行音乐等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也就越发地使我产生了要出新,使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文场的想法。很多时候我都会琢磨,例如如何通过现代审美理念打造出新文场,从形式到内容上双管齐下,使得文场重新绽放光彩。我一边继续传统文场演唱的学习与演出,另一边在业余时间广泛学习、博采众长,吸收其他曲种、剧种的唱腔和表演技法。慢慢地,我获得了一些区别于传统文场演唱与艺术表演的新感觉,并把这种感觉通过不断实践运用于实际舞台演出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人的文场艺术表演的风格,即把握字正腔圆的唱腔亮度,重视纯美质朴、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在注重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有机地融合当代民歌及其他曲种的科学发声方法。当然,以上的所有艺术创新都始终立足于文场的传统演唱基础之上。
娜:您作为主唱的文场作品《春兰吟》在“中国曲艺节”上一举夺得“中国曲艺牡丹奖”,随后又荣获“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和“文华新节目奖”,连中三元,这是广西曲艺史上的一大亮点。能否谈谈《春兰吟》是在怎样的艺术氛围中创作出来的,您是如何演绎这个作品的?
李:1995 年,中国曲艺家协会要举办“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当时作为桂林曲艺团团长的我,觉得机会难得,决定参加此次曲艺节。可是,参加曲艺节必须要有好的作品,因此我们团向社会发出了征集优秀作品的消息。6 月的一天,我们自治区著名曲艺作家李侃送来了他的一部新作品,剧本名字叫《春兰吟》。在了解了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和内容之后,我们深深地被它吸引,当即启动了该作品的创作。一个成功的剧目除了需要好的剧本以外,还要有好的编曲。我们特别聘请了自治区著名曲艺专家何红玉、阳继福为这部作品进行编曲创作,而我也欣然地接受了此次参赛的演唱任务。
作为主唱,我反复地阅读剧本和试唱,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地融入剧情。在接下来的排练过程中,我发现《春兰吟》的本子确实写得有情有景,但在人物的性格刻画上却略显单薄。我找了当时参与此次创作的词作者,并和他进行了沟通,从而使得我们后面看到的作品点面结合、纵横交错,塑造的朱德总司令也有血有肉。《春兰吟》的整段唱腔旋律典雅、节奏多变且明快,结尾部分采用的是文场传统的越调。这一创作手法与传统的文场唱腔是不同的,但演出后的效果却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通过这次的艺术创新实践,我开始冷静地审视过往自己的文场演唱。过去,老艺人们的演唱强调的是“味道”,因此总爱把声音挤着唱,这种唱法却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是不相符的。结合对《春兰吟》曲本的具体分析,我把唱词划分为三个演唱情绪段落,即“回忆”“歌颂”“缅怀”三个层面。在第一个层面,有一句出场前在幕后演唱“春天(啊)美”,在处理这句的演唱时,我先把字头轻轻地唱出,然后用头腔共鸣,辅以丹田之气,由弱到强,加大声音的亮度和力度,再把“美”字送出。最后,随着旋律的发展,用一个大拖腔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手捧兰花心潮涌”“岁岁育花念朱总”,从美的春天进入回忆,我也换成了第一人称的表演,这就是曲艺特有的表现形式。第二个层面,以兰花比喻朱德同志的高尚情操,引发对他壮丽一生的歌颂。在演唱处理上,我用了高亢、激越的声腔,收到了回肠荡气的效果。第三个层面,“缅怀”是为了继承,我的演唱是用无限的眷念来表达的。当明媚的春天再度来临之时,春兰竞放,而种花的人却离我们而去了,我多么想我的歌声能飞上九重霄,把朱总司令接回桂林和我们共享这美好时刻。这时,我的演唱使用的是比较舒缓的声音,目的是为突出韵律感,使声腔隽永、绵长,再加上形体上的动作设计,从而使我的演唱表演在整体上具有了时代感。
对于《春兰吟》的演唱,新华社专稿《一场〈春兰吟〉,倾倒众看客》中写道:“明丽、柔婉的广西文场《春兰吟》,演出不到10 分钟就被如潮的掌声湮没了数次。这是10 月13 日晚上‘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展演节目时的一个盛况。”又说:“感人至深的剧本和情真意切的表演,为曲艺节增添了光彩。”这种为当今观众强烈认同的现象在演唱类的曲艺节目中是很少见到的。通过《春兰吟》的创作演出,我体会到曲艺要繁荣,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道路在于推陈出新,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的创新。只有我们认真去做了,才会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精品来,才会使曲艺文化璀璨繁荣。
娜:您在选择年轻的文场演员时最看重什么?您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场演员,应该把握好哪些方面?您最喜欢自己演唱的哪一段文场,能否给自己作以评价?
李:我在选择文场演员时,特别看重的是嗓音条件,接着就是观察她们能否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当然,能碰见嗓音条件好、有灵性,又刻苦努力的学生,老师都求之不得,但这个真的是靠缘分!现在的学生很少有像我们以前学唱时候的那种渴望、韧劲儿和专一了,这也是整个曲艺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我觉得现在要想成为一名文场演唱者,首先,应该具有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其次,要有紧迫感,要敢于在传统的基础上求创新。这个创新不仅仅是在曲目上,还要在唱腔、表演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年轻一代喜欢它、演唱它,才能将文场传承下去,并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说到我最喜欢自己演唱的哪段文场,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我所演唱的每一段文场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可以说我都特别喜欢,因为每一段作品都蕴含了我的辛苦付出与努力。如果说最喜欢的,那肯定是《春兰吟》了。因为在长期文场演唱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在传统文场的演唱上有所突破,而《春兰吟》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一次。它的成功主要体现在我把文场的传统唱腔与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结合起来,并且一改文场演唱惯用的徐缓慢板的习惯,这不仅是文场的突破,更是我个人的突破。
娜:作为广西文场的传承人,您认为应该怎样让文场在一代一代的继承与发展中传承下去?
李:曲艺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深深地根植于民众之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在流传过程中嬗变—吸收营养、摒弃陈腐、丰富内涵、更新自己,使之更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因此,作为一名曲艺演员要始终紧跟时代,不断创作出能够让老百姓喜欢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一名曲艺人毕生的追求。
广西的曲艺品种众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广西文场、桂林渔鼓、零零落、广西大鼓、桂林弹词、壮族末伦、南宁春锣等。扎根曲艺的沃土,汲取少数民族曲艺的无穷养分,为广西如梦似幻的山水纵情歌唱,让广西曲艺在全国曲艺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我和广西的曲艺伙伴们的共同追求。
如今,生活条件优越了,孩子们从小就能接受各种艺术熏陶,但是,他们面临的诱惑也要比我们当年多得多。在多元化的艺术氛围中,当下的曲艺道路显然会更加孤独和艰辛。因此,如何让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够继续发展、创新,把曲艺事业传承下去,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是我、也是每一位曲艺人今后的重任。当然,我对文场的后来者们也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用沉淀和积累来说话。
当代,伴随广西曲艺的再发展与再辉煌,我和同行们都清楚地认识到:要屹立潮头,必须不断努力,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求变求新求发展,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文场的挖掘、收集、整理等工作。因为进一步推广和创新文场艺术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和新任务,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培养年轻人,通过创作把作品与当下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让作品为时代说话,让表演引领时代审美,从而使文场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娜:您认为当代文场应该如何改革?作为演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李:说到改革,我的体会就是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要有好剧本,然后是经过演员的二度创作在舞台上“立”起来,才能逐步赢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世界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也跨入了高科技的时代,但我们演唱的曲艺内容却还是老奶奶讲的故事,形式上几乎一成不变,莫说人家不愿意看,就连我们演唱者自己也提不起兴趣来唱了!因而,曲艺改革者必须要懂得出新。我在文场的实践与演出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艺术是一个漫长学习、实践与继承的过程。回想起来,我似乎一直是在为攀登艺术高峰做准备。同时,大量的演出实践也使我懂得了只有不断摸索、走进传统,才能有所出新,并且慢慢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风格。行家们都说我演唱的广西文场嗓音甜美,具有表现力,感情细腻,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是属于“桂林的”、“是地道的广西文场”,但是我知道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剧种,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才有出路,才能得到大众认同。
采访很快就结束了,面对温柔、恬静的李老师,很难想象舞台上的她是那么婀娜多姿。我很认同她在访谈时说的一句话:“希望他们能够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用沉淀和积累来说话。”是啊,无论是一个剧种,还是一个曲艺工作者,都是需要沉淀和积累来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