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昂 叶秋彤 钟俊滨
[提要] 本文基于纯手工收集整理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并购与专利授权数据,分析技术并购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并购行为对企业内部研发投入起到替代作用。此外,本文将技术并购分为同行业和跨行业技术并购,研究发现:总体上技术并购并没能很好地提升企业绩效,但同行业的技术并购行为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产出。最后,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技术并购;企业创新;高新技术企业;Poisson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7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制定了“三步走”的科技发展战略,计划到2050年将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还将“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着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
在诸多行业中,与创新联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高新技术行业。高新技术行业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竞争激烈、寻求技术提升迫切,其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就自身而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依靠创新驱动,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内部研发的风险较大,研发周期长,且其产出具有不确定性,可能难以抓取最佳的竞争时机。这就促使高新技术企业把目光转向外部,以寻找获取技术的新方式。
外部技术获取方式主要包括技术购买、技术联盟和技术并购,由于技术并购后企业对技术控制程度高,具有能力获取方面优势,技术能力积累效果好,能够有效地降低内部研发成本。因此,技术并购仅次于内部研发,居于外部技术来源之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技术创新的来源转移到企业外部,根据上交所相关数据,2017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共完成864起并购,较2016年上涨约45%,成交总金额上涨8%。
并购案例的不断发生,使得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日益增加。学者们考察了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存在着差异,大多数研究认为技术并购会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但也存在持有相反的观点。可见,企业的技术并购行为是否对其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影响、影响程度如何,至今尚未形成定论。然而,注意到现有文章主要集中在化学、医药行业,以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的较少。相对技术并购的案例分析、技术并购动因,针对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少,衡量创新的指标发展尚未成熟。
本文旨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并购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探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技术并购与研发投入。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异质性的、难以模仿、超越的资源。现阶段,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虽然内部研发的技术企业更有控制力,但是内部研发可能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有时会超出企业的能力。并购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重新配置,技术并购本质上是知识的转移,是大企业获得R&D资源的一种方式,是企业实现技术多样化的手段,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在技术并购过程中,主并企业需要投入大量并购成本(包括并购资金以及相关的信息搜集费用、谈判费用等)、时间去整合与吸收;在并购过程中,管理者会将注意力分散到外部,从而不利于内部的研发;技术并购与内部研发可能存在的替代作用,也会使得管理层为了规避创新风险而降低内部创新的承诺和投入。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
H1: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并购行为对企业内部创新投入起替代作用
(二)技术并购与创新绩效。总结以往文献,技术并购对主并公司的技术创新可能削弱,也可能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技术并购可以给主并公司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和空间经济效应。Hagedoorn和Duysters以美国计算机行业为例,研究表明,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了积极作用。王玉等调研了上海电气集团并购日本秋山印刷机械公司从而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案例,分析了电气集团通过跨国并购后技术价值链整合来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践,论证了跨国技术并购是适合我国企业获得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温成玉、刘志新对2001~2008年我国高技术上市公司为主并方的96起技术并购的实证研究认为,技术并购对并购公司的创新绩效影响为正,非技术并购对并购公司创新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王金桃、裴玲研究发现,技术并购以及技术并购与内部研发投入的交互作用都没有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董平、周小春认为,技術并购并没有显著提升技术创新的内化能力。可以看出,企业的并购行为能否促进其技术创新,仍缺乏相对一致的结论与解释。
本文认为,技术并购能否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与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关。在技术更新迅速的今天,单纯的内部投入并不是最优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渠道,诉诸外部技术获取创新资源有其必要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较为频繁,本身具备较好的整合创新知识的能力,往往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并购的协同效应,使得并购后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同时,跨行业的技术并购可能需要企业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2:
H2: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的同行业技术并购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起正向显著作用
三、变量测量与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本文从Zephyr并购数据库、巨潮资讯网、中国并购交易网等公开网站所披露的并购事件手工整理得到并购样本,考虑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噪音,本文选取的研究区间为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考虑到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且我国并购事件样本获得量较少,本文选取2011~2014年为研究样本期,技术创新的滞后阶数为1年。对技术并购的划分和界定,大多数学者主要是参照Ahuja和Katila的方法,即确认一项并购是否属于技术并购有两种标准:一是在并购前5年内是否取得专利权;二是收购公司在并购公告中是否提到以获取某种技术为主要目的。本文以后者为判断技术并购的标准。
同时,参照王宛秋、郝清民、胥朝阳的做法,本文对初始样本进行筛选:(1)主并公司是上市公司;(2)并购公告时间完整;(3)剔除没有成功的并购事件;(4)并购公司获得目标公司的控股权不低于20%,从而对被并企业的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5)剔除ST类公司的并购事件;(6)若同一年发生多次并购事件,则取交易额最大的一次作为研究样本,对同一公司在不同年份的多次并购分别以多次事件计入;(7)剔除关联并购,剔除了买卖双方实际为同一家上市公司控制的公司的交易及回购交易;(8)以并购首次公告日作为信息披露日。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名录》,选取了5个高技术行业,即医药制造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由于财务指标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现象,而专利具有排他性等特征,对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衡量,本文手工从专利检索及分析网站整理得到相关专利数据;研发投入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其他财务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表1)
由样本统计可知,总体上高新技术企业并购数量逐年增多,且以获取技术为目的的并购也有增加的趋势;相对跨国并购,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更多的是采用国内并购方式进行资源整合,这可能是因为跨国并购面临着更多的文化差异,且并购流程手续相对复杂。而现有文献研究跨国并购的影响、整合居多,对于国内技术并购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的研究更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基于中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并购经验支持。本文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216个。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创新绩效(Patent)。由于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客观反映,且具有排他性,本文采用专利授权数来衡量高新技术企业并购后的创新绩效。考虑到我国专利申请从提交到公开大概要经过半年到一年半的审查。因此,本文将专利授权数滞后1期,也可以研究技术并购后短期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研发强度(RD),借鉴虞义华等研究,采用内部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来衡量企业研发强度。
2、解释变量。技术并购(TMA),为0~1变量,本文选取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11~2014年发生技术并购的取值为1,否则为0。
3、控制变量。由于企业并购必须在一定的企业规模上进行,因此本文引入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为企业资产的自然对数。Jones研究发现,企业生命周期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初创企业的创新动机会更为强力,故引入企业年限(Age),为并购公告年减企业设立时间。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其财务绩效越高,往往更有资金投入于企业的研发中,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来自于股东权益的投入,也包括债务资本,故本文引入资产收益率(ROA)来衡量财务绩效。
企业内部资源的富余水平会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在模型中考虑了富余资源这一变量(Slack)。此外,借鉴已有研究,为了更全面地考虑到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因素,本文引入控制变量有资产负债率(Lev)、企业成长性(Growth)、股权集中度(First)、股权制衡度(Z)。最后,本文在回归模型中控制了时间虚拟变量。(表2)
(三)模型设计。为衡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并购对内部创新投入是否具有替代作用,本文构建模型(1):
RDi,t=?琢+?茁1TMA+?蒡?酌kControlk,i,t+?啄Yeart+?着i,t (1)
由于专利数量为计数变量,属于受限的被解释变量,不能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计数模型中,Poisson模型和负二项分布模型的选取是在稳健和精确二者之间进行抉择,一般而言,前者更加稳健,后者更加精确。本文参考Ahuja和李姝的研究,采用Poisson模型。
为了研究是否为同行业的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引入同行业虚拟变量,当并购为同行业并购时,其取值为1,否则为0。将其交互项纳入模型进行分析。为了分析在技术并购下,企业内部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本文采用模型(1)中的创新强度(RD)来衡量企业内部研发投入状况。为了检验假设H2,本文构建了模型(2):
Patenti,t+1=?琢+?茁1MA+?茁2Industy+?茁3MA×Industry+?茁4RD+?蒡?酌kControlk,i,t+?啄Yeart+?着i,t (2)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表3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授权数Patent差别较大。最大值为54,最小值为0,即有些年份某些企业没有得到国家专利授权;研发强度RD最大值为0.3148,最小值为0,标准差为0.0462。总体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强度差异较小;公司规模Size的均值为24.2786,中位数为21.8219,说明样本企业规模上并没有较大的差距;企业年限Age最大值为26.189,最小值为3.6301,样本企业年限跨度大;ROA最大值为0.2119,最小值为-0.0175,说明高新技术企业在盈利方面确实存在两极分化,高新技术企业一旦经营得当,则利润相当可观,但也有些企业面临亏损的困境;企业成长性Growth最大值为1.7022,最小值为-0.2442,差距较大,说明有些企业业绩出现下滑;资产负债率Lev最大值高达0.84,最小值0.0332,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富余资源Slack最大值为4.6135,最小值为0.4617,说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资源较为富余,也存在一些企业的内部资源较为短缺;IPstock最大值为391,最小值为0,这说明企业之间知识基础有较大差异;股权集中度First的最大值为67.1041,最小值为11.5103,均值为34.4612;股权制衡度Z的最大值3.0108,最小值为0.0695,这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表3)
由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都在0.5以下,可以判断模型不具有多重共线性。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授权数与技术并购、创新强度与技术并购之间存在负向关系,但并不显著。由于相关性分析仅考虑了变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考虑到其他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为了使研究更为严谨,本文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
(二)模型回归分析。本文采用Stata 14.0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模型(1)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模型(2)采用Poisson模型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由模型(1)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并购与研发强度在10%水平上负向显著。这是因为,在一定的资金总量下,企业进行外部并购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会倾向减少内部的研发投入。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技术并购的优点,企业将资金转移到外部,从而减少了内部研发,技术并购与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存在替代关系。H1得到验证。(表4)
由模型(2)回归结果可知,总体上,技术并购不利于企业的创新绩效提升,但技术并购与同行业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在1%水平上正向显著。这说明,同行业的技术并购行为,有助于提高企业創新绩效。这是因为我国技术并购起步早,成功率不高,并购模式不成熟;高新技术企业本身的创新活动较为频繁,有较好的吸收、整合知识能力,同行业的技术并购可以减少时间进行资源整合,对企业现有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互补、完善作用;而跨行业的技术并购,由于知识跨度大,容易造成“吃不消”的难题。H2得到验证。同时,可以看到创新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企业年限与创新强度呈现负向显著关系,而与创新绩效呈现正向显著关系。这说明初创企业的创新活动相对较为活跃,但在实现从“实验室”到“成果”的跳跃过程中,存在瓶颈,技术创新资本的投入转化为专利产出的效率低,企业创新绩效并不能有效地提高。
(三)稳健性检验。为了保证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本文进行如下的稳健性分析:(1)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替代Poisson回归模型;(2)加入控制变量独立董事占比,采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来替代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3)我国将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更能反映企业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因此,本文在稳健性检验中,采用发明专利授权数滞后1期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代理变量;(4)将专利授权数、发明专利授权数均滞后3期进行回归检验。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研究结论保持一致。本文的实证结论有较高的可靠性。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1~2017年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理论,对2011~2014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内技术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假设,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和Poisson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通过稳健性检验,得到可靠结论如下:
(一)技术并购与企业内部创新活动存在替代关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企业会倾向减少内部的研发,将目光转移到外部,技术并购的优点日益引起企业的重视。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合理分配内外部技术创新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二)总体上,技术并购没能很好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但同行业的技术并购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原因在于跨行业技术并购,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整合、吸收技术知识。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并购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能力,优化并购整合,避免“消化不良”现象。此外,高新技术企业也要注重提高内部研发效率,实现“投入”到“成果”的突破。
(三)本文虽然尽量地识别研究所需的样本,但对于技术并购的判断仍存在主观性。同时,一些企业可能出于技术保密等原因,并没有在并购公告中披露收购用途,这影响到了研究样本的准确性。技术并购在我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而可获的样本量不多,这也需要后期进一步研究。虽然本文考虑了金融危机噪音、引入了较多的控制变量,但是技术并购本身就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企业文化差异、后期资源整合、人员流失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宛秋,王淼.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技术并购整合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3).
[2]陈松,冯国安.三种技术导入模式的技术效果[J].科研管理,2003(3).
[3]孙忠娟,谢伟.中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经营业绩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12).
[4]Granstrand O,Sjolander S.The Acquisition of Technology and Smaff Fi 171l s by Large films[J].Joum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0(13).
[5]温成玉,刘志新.技术并购对高技术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1.32(5).
[6]Gary K Jones,Aldor Lanctot,Hildy J Teegen. Determinants and performance impacts of 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3).
[7]于培友,奚俊芳.企业技术并购后整合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科研管理,2006(5).
[8]白玫.基于知识和技术的并购[J].经济经纬,2002(5).
[9]张丽英.技术并购与技术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
[10]Hitt M A,Ireland R D,Harrison J S,et al. Effects of Acquisitions on R&D Inputs and Outpu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3).
[11]李宇,张晨,王丽军.企业技术并购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技术差距的调节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8).
[12]刘开勇.企业技术并购战略与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3]Hagedoom J.Duysters G.The effec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the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of high-tech Companies environment[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2002.14(1).
[14]王玉,翟青,王丽霞,王丹.自主创新路径及技术并购后价值链整合——上海电气集团收购日本秋山印刷机械公司案例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7(3).
[15]王金桃,裴玲.技术并购对高科技公司绩效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4).
[16]董平,周小春.技术并购、吸收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证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7).
[17]Ahuja,G.,Katila,R.Technologí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rnance of acquiring finns:a longítudinal study[J].Strategíc Management Joumal,2001(22).
[18]王宛秋,马红君.技术并购主体特征、研发投入与并购创新绩效[J].科学学研究,2016.34(8).
[19]郝清民,任歡欢.技术并购与研发的创新演进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6).
[20]胥朝阳,李倩.技术并购模式重构及绩效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27(2).
[21]胥朝阳,刘睿智,唐寅.技术并购的创值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13(3).
[22]虞义华,赵奇锋,鞠晓生.发明家高管与企业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8(3).
[23]夏芸,唐清泉.我国高科技企业的股权激励与研发支出分析[N].证券市场导报,2008(10).
[24]胥朝阳,黄晶.基于技术能力驱动的企业并购绩效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
[25]胡雪峰,吴晓明.并购、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5(2).
[26]李姝,翟士运,古朴.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8(7).
[27]陈玉罡,蔡海彬,刘子健,程瑜.外资并购促进了科技创新吗[J].会计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