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新路的发现

2019-05-31 05:22曹晔
地理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红土新桥回民

曹晔

南京鼎新路地处城南老城区,是近年来在许多老街巷基础上拓宽而成的道路,大致呈南北走向,长200多米,最宽处约30米。自北向南走过鼎新路,可发现一条古老的河道、两处回民的建筑、三座消失的古桥,真可谓移步换景,惊喜不断。

1.一条古老的河道——运渎支脉

鼎新路北起鼎新桥,路因桥而名,桥下有一条宽不过10米,近乎东西向的河道,这是南京一条古老的运河——运渎支脉。此河曾在交通运输、水源调剂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疏浚,并砌以石岸,才使得六朝遗迹得以保存,并呈现出水清岸绿的风采。鼎新桥位于东西向运渎支脉和今天已经消失的南北向运渎主干汇流处附近,历史上地位非常重要。该桥始建于南唐,离当时的宫城不远,初名小新桥,南宋名相马光祖重建并改现名,寓“革故鼎新”之意,今天的鼎新桥经过拓宽改建,重现古韵,焕发新姿。

2.两处回民的建筑——清真寺、西北三省会馆

鼎新路一带旧时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回民聚居区,穆斯林众多,宗教活动频繁。自鼎新桥向南不远,道路的東侧有一座清真寺,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太平天国时期和“文革”中两度遭到破坏。现今的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二殿系移建自原南京太平路清真寺,二殿保留有原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办公室旧址,民国时期白崇禧曾在此房办公。清真寺另建有气势不凡的邦克楼,为登高呼唤穆斯林前来礼拜所用,塔式的建筑非常博人眼球。

西北三省会馆位于大辉复巷北端,与清真寺仅隔一条鼎新路。明代,大量回民来到南京,人们把回民聚居的这条巷子称之为“大回回巷”,后讹为“大辉复巷”。西北三省会馆原是清末民初南京回民商界精英艾瑞庭私邸,艾氏衰落后,便将这房子卖给了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做会馆,现如今已成居民杂院。老宅屋檐底下安装有五块木雕花板,木雕底下坠着四个当年挂灯笼的小铜环。木雕花板下是砖雕花墙,由近百块颜色深浅不一的六边形砖雕组合而成,能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效果。砖雕花墙下为石雕门框,顶部两侧各有一个角状石雕,左边刻着“卍”字和如意状的祥云组合;右边刻着一支毛笔配以云彩图案的组合,寓意“万事如意”和“妙笔生花”。门框下部两侧接近地面0.5米左右的地方还各有一个光滑的半圆形大凹槽,作为旧时停轿之用,当主人从外面乘轿回来,轿夫将轿杠插入门框凹槽后,主人掀开轿帘即可下轿进屋。另外,房屋长长的围墙上还镶嵌三块拴马石,这是旧时大户人家宅院的标志之一。

3.三座消失的古桥——草桥、红土桥、陡门桥

离清真寺十几米远处有一家“草桥清真牛肉锅贴扁食店”,门头看起来有点老旧,但是因为入选《舌尖上的中国Ⅱ·心传》而门庭若市。据说昔日人们在运渎主干上用草修了一座简易的桥,并把这座桥叫做草桥,20世纪50年代运渎主干被全部填平后,古桥便不见踪影,但是草桥地名仍在沿用。这家店的店招牌上还有“七家湾老店”“七家湾11号”等字样。

由于草桥老店生意极好,店主遂在南面不远处的鼎新路东侧又开了一家新的“红土桥店”。红土桥因当初兴建时“掘地三尺,土皆红色”而得名。民国时期原东北军驻南京办事处就在附近,今天却只见地名和张学良手植的梧桐树,不见古桥和千百年流淌的运渎水。想当年,红土桥周边曾有两个因疏通运渎,挖泥堆砌而形成的小山包——竹架山和狗皮山,当时制革工匠多在此将牛皮或狗皮撑起来晾晒。现如今,这两个小山包因大规模拆迁改造都已难觅踪迹,只在狗皮山遗址留下了一棵超过150岁的老银杏树,高达十多米,枝叶繁密,被列入南京市011号古树名木。

由鼎新路继续南行,在道路西侧一处百年古民居约50平方米的外墙上,一幅当代大型壁画《金陵西门印象图》令人眼前一亮,走近观察,老宅的门牌号码仍为道路拓宽前的“甘雨巷54号”。古民居所在的小巷以前邻运渎主干和秦淮河,周边是鱼市,因制作鱼干而得名“干鱼巷”,后讹为“甘雨巷”。这附近有一座已经消失的,横跨运渎主干的古桥——陡门桥,又称斗门桥、堵门桥。这一带曾为南北向的运渎主干与东西向的秦淮河汇流处,手工作坊、商业店铺聚集,水陆交通繁忙。那时,这里的竹器作坊生产一种上下一样粗细、两头都可以使用的竹筷,因而传出“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的歇后语,而老南京“要买瓢到陡门桥”的顺口溜,则依稀折射出此处往昔岁月的热闹和繁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初二(6)班(210000)

猜你喜欢
红土新桥回民
学科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
浅探西昌回族史
朽木颂
BOTTOMS UP
风和老麻豆(外一首)
从函数的视角巧证一道竞赛题
新桥擂茶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
咏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