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韩新生
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475000
眩晕症是指机体对周围环境的感觉发生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症状[1],头晕眼花是眩晕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甚至昏倒等症状,我国中医对此病研究颇深,古籍记载可追述至《黄帝内经》时代[2], 目前临床上治疗眩晕症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等[3],倍他司汀是临床常用H1受体阻断剂,能够有效缓解眩晕症症状,但单用效果不强,强力定眩胶囊是一种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目眩等症状的中成药,效果良好[4]。为探究中西医结合下眩晕症的新型治疗方法,本文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眩晕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比分析眩晕症应用强力定眩胶囊和倍他司汀的效果,旨在为临床眩晕症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128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男34例,女30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2.14±7.12)岁;颈源性54例,脑血管性7例,神经官能性3例。对照组男35例,女29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1.92±8.16)岁;颈源性53例,脑血管性7例,神经官能性4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眩晕症,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神经病学》[5],患者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经CT或MRI确诊合并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脑部疾病所致眩晕者,合并肝炎、结核病等呼吸系统疾病者,贫血、休克及脑部外伤致眩晕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禁忌证者,合并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卧床休息,减少眼、耳、情感刺激,均给予镇静、解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国药准字H20040130]口服,6mg/次,3次/d,7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力定眩胶囊(江西银涛药业,国药准字Z20090189),1.4g/次,3次/d,7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用症状缓解率测定:治疗前后分别使用眩晕障碍表(DHI)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眩晕引起的身体、功能、情绪损害等25个问题,每个问题有“是”(4分)、“偶尔”(2分)、“无”(0分)3个选项,患者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得分越高说明眩晕对患者生活影响越大;症状缓解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显效:症状缓解率≥51%;有效:症状缓解率21%~50%;无效:症状缓解率≤21%。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 治疗7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TCD参数比较 两组治疗前LVA、RVA、B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各TCD参数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参数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1。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失眠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1/64);对照组出现厌食、呕吐各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2/64);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西医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颈椎动脉供血不足、内耳及前庭神经部位缺血缺氧和血管痉挛等导致的机体平衡感和定向感觉出现障碍[6],中医认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则致眩晕,血虚血淤均可致气血运行不畅,淤血不去、新血不生即引发眩晕[7]。轻者闭眼可缓解症状,重者则出现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血压脉搏改变、行动过缓等症状,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几小时不等,可引发跌倒、昏厥,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倍他司汀是H1受体激动剂,其药理作用有:(1)扩张脑血管、增加脑部血液供应的作用,可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2)松弛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改善迷路和前庭的微循环,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此外还可促进细胞外液吸收、消除淋巴内水肿;(3)拮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抑制血浆凝固,诱导血小板聚集,降低动脉压[8-9],临床主要用于梅尼埃综合征、血管性头痛及脑动脉硬化,并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脑栓塞、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等,对高血压所致直立性眩晕、耳鸣等亦有效,但单纯用药疗效欠佳,且具有药物依赖性,停药后病情易复发[10]。强力定眩胶囊主要成分为天麻、杜仲、野菊花、杜仲叶、川芎,临床可用于降压、降脂、定眩。天麻息风止痉、平肝阳、通络,对治疗虚性和实性的头目眩晕之症均有疗效,同时对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都有一定的扩张作用,可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心肌血液微循环,增加心肌供氧[11-12];杜仲可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野菊花对降压及头痛眩晕都有一定的疗效;川芎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药理作用。几种药材相辅相成,经炮制有活血化淤、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栓形成的功效,在临床用于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他神经科疾病的头痛头晕症状。本文中对照组单用倍他司汀,观察组联合使用强力定眩胶囊,结果表明两药联用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单用倍他司汀,说明强力定眩胶囊联合倍他司汀能有效缓解眩晕症,改善患者体征,控制病情。且治疗后观察组LVA、RVA、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强力定眩胶囊中天麻改善心肌血液循环、川芎活血行气的作用导致的。同时两药联用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率,安全性高,是典型的中西医结合的成功案例。
综上所述,强力定眩胶囊合并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供应,有助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