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琳 杜丹丽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是一种由卵巢颗粒细胞分泌的糖蛋白,由窦前卵泡和小的窦卵泡的颗粒细胞产生的,可调节早期卵泡的募集,并反映卵泡池的大小,近年来被认为是预测女性卵巢储备功能的最精确因子[1]。月经紊乱(Menstrual disorder)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是卵巢功能异常的表现之一,常表现为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改变以及痛经、闭经等多种症状,因其普遍性,常被患者自身或医务人员忽视,本文收集了100例月经紊乱患者及100例月经正常妇女的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的表达水平,明确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表达在月经紊乱患者中是否具有特异性,从而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加强对月经紊乱患者的重视,及时进行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的检查,明确卵巢功能是否正常,以预防及延缓卵巢功能的下降。
1.1 观察对象 收集2016年9月—2018年8月我院门诊就诊的20~49岁100例月经紊乱的患者设为紊乱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门诊进行体检的20~49岁100例月经正常的育龄期妇女设为正常组,根据患者年龄段的不同,将两组的患者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入选对象标准:(1)非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2)无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3)无内分泌疾病;(4)无其他妇产科疾病;(5)近3个月未服用过任何影响内分泌的药物;(6)近期未受到重大精神刺激,其中紊乱组纳入标准:符合上述入选对象标准,并有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的变化。正常组纳入标准:符合上述入选对象标准,选择月经无明显改变,周期21~35d,经期为2~8d,月经量与既往无明显变化。
1.2 方法 采血: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对月经来潮的妇女,于月经第2~5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月经期延长或停经患者,先行妇科超声检测,对于彩超提示无优势卵泡,同时子宫内膜厚度<5mm时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对5ml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使用罗氏Cobas e411仪器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及LSD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三个年龄段中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在月经紊乱患者及月经正常妇女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年龄段月经紊乱组的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显著低于月经正常组(P<0.05)。不论是月经紊乱组还是正常组,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见表1。
月经(menstruation)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d,经期一般为2~8d,正常月经量为20~60ml,月经周期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要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同时也受甲状腺、肾上腺、胰腺等内分泌腺的影响,在排除患者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后,任何影响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卵巢中任何一项,都会导致卵巢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月经紊乱。
表1 各年龄段抗苗勒氏管激素在紊乱组及正常组的比较
注:*与20~29岁组比较,P<0.05;#与30~39岁组比较,P<0.05。
月经紊乱是指与月经有关的多种疾病,包括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改变以及痛经、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伴随月经周期前后出现的某些症状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的总称[2]。月经紊乱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之一,但因为其普遍性和多样性,对日常生活无较大影响,因此常常得不到重视,容易被患者自身及医务人员忽视。对于围绝经期的妇女,常常会出现月经紊乱,常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持续时间长及经量增多或减少。但近年来月经紊乱不仅仅常见于围绝经期的妇女,在育龄期女性中也常见,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超过 50% 的育龄期女性会出现月经紊乱。目前研究认为,女性35岁后卵巢功能便会急剧下降,导致生育能力减弱[3]。卵巢功能减退或卵巢早衰,常伴随内分泌紊乱,而内分泌紊乱又会导致月经紊乱。因此当育龄期女性出现月经紊乱症状时,可能提示着患者卵巢功能的异常。
近年来,出现一较为热门的激素—抗苗勒氏管激素(AMH),也叫苗勒管抑制物质(MIS),一种由卵巢颗粒细胞分泌的糖蛋白,由窦前卵泡和小的窦卵泡的颗粒细胞产生的,可以调节早期卵泡的募集,并反映了这些卵泡池的大小,被认为是预测女性卵巢储备功能的最精确因子[1]。研究表明,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下降表示卵巢功能的衰退[4]。同时,抗苗勒氏管激素在卵泡形成过程中对女性生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在奶牛中,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浓度在相似年龄的个体中有很大的差异,并且与正卵泡的数量呈正相关,虽然更广为人知的是卵泡计数(AFC)。此外,在牛和小鼠试验中发现,抗苗勒氏管激素的浓度以及AFC反映了原始滤泡的数量,AFC和AMH可作为卵泡储备的生物标记物。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卵泡池的大小会下降,最终在更年期时就会耗尽。然而,女性的更年期年龄差异很大,在生育年龄方面也有相应的差异。在其他几个因素中,出生时卵巢的原始卵泡数量的差异被认为是导致雌性生育年龄变化的原因之一。考虑到抗苗勒氏管激素与卵泡数量有很强的相关性。在原始滤泡中,原始滤泡的数量在5岁左右的女性中有很大的差异,人体循环的AMH浓度似乎比实际年龄更能反映生殖年龄。同时,研究表明抗苗勒氏管激素在月经周期中保持稳定,因此在月经周期中可随机测定[5]。
本文结果表明,处于相同年龄段的育龄期妇女,月经紊乱患者的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显著低于月经正常的女性。因此当育龄期妇女出现月经紊乱的症状时,往往反映出其卵巢功能的减退。临床上常常忽视的月经紊乱症状,可能代表着育龄期妇女卵巢功能的早衰,甚至进一步影响其生育功能。
同时,月经紊乱患者及月经正常的育龄期妇女的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不同年龄段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为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卵巢中卵泡数量的逐渐减少,其功能也逐渐减退,这是女性不可避免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女性对健康的重视及生育政策的开放,女性开始对其卵巢功能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当女性出现月经紊乱的症状时,应当及时处理,可通过检测抗苗勒氏管激素、窦卵泡数等方式,评估卵巢功能,对患者的生育要求及生理健康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