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刚
(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 沈阳 110818)
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活动由来已久,人类通过阅读来认识世界和传承文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无时无刻不与阅读紧密相连。而阅读作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在21世纪得以持续、迅猛地发展。
阅读倾向,一般指在一定时期内,个体或群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在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选择、利用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特征[1]。对于高校图书馆,其读者群主要是本校师生,相对于教师群体,学生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具个性化和多样性;同时,作为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阅读对象与阅读方式之间又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即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2]。笔者将本校学生读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两方面对读者阅读倾向进行调查和分析。
2017年读书月期间,笔者从读者的阅读时间、地点、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对本校读者进行了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此次调查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85份(回收率98.3%),其中有效问卷857份(有效率96.8%)。同时,笔者对本馆近5年馆藏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的利用数据进行了统计。综合问卷调查结果与馆藏数据统计,笔者发现本校读者在纸质和数字资源的阅读和利用方面存在以下倾向性特征。
在阅读方式调查中,倾向于纸质阅读的读者553人,占64.5%;倾向于计算机阅读的读者49人,占5.7%;倾向于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终端阅读的读者255人,占29.8%。这与2013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在2013年的调查中,71.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纸质阅读,9.8%的被调查者选择手机和pad等方式,而18.9%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计算机阅读来获取信息资料,如图1所示。
图1 2013年和2017年读者阅读方式占比变化对比图
5年间,纸质阅读占比下降6.8%,计算机阅读占比下降4.1%,相反,移动终端阅读占比却上升10.9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已逐渐习惯以移动阅读为代表的数字阅读方式获取资讯和信息。与纸质阅读相比,数字阅读的时效性和易获性更强。与公共图书馆面向的社会读者群体不同,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和科研。因此,传统纸质资源的阅读和利用仍是高校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主要方式,而数字资源作为纸质资源的重要补充,正逐渐被读者认识、接受和使用。
从5年前后的数据对比来看,同为数字阅读主要方式的计算机阅读和手机阅读,读者的倾向也呈现了不同的趋势。
1.1.1 计算机阅读所占比重显著下降 早期,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在数字阅读方面,主要使用计算机等相对“固定”的阅读设备,如在电子阅览室或者学生公寓利用校园网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收集等;近些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终端逐渐成熟和普及,数字阅读不再受计算机等传统“固定”阅读终端的限制,更多的阅读行为发生在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阅读终端上。这也直接导致读者计算机阅读率的持续下降。从近10年笔者所在单位电子阅览室持续走低的读者到馆数量便可见一斑,如图2所示。
图2 近10年电子阅览室读者到馆年度数量图
1.1.2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阅读发展迅猛,手机阅读率飙升 据对读者使用数字阅读终端的调查统计,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书阅读器等阅读的读者约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6%,其中高达约97%的读者有智能手机阅读行为,使用平板电脑阅读的约占67%,使用电子书阅读器的约占17%。移动阅读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占领数字阅读主要市场,主要是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迎合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此外,移动阅读的快速发展还主要源于移动终端的大众化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以及移动数据服务商提供的丰富资源和服务。中国知网(CNKI)、库客(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博看网(bookan)等数字阅读服务平台都推出手机版APP,以巩固和提高自身在数字阅读市场的占有率;众多的图书情报机构也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渠道以拓宽服务范围,以迎合手机阅读迅猛的发展趋势。
在对本校读者的调查中,笔者发现读者对于传统纸质文献(图书、期刊、报纸)的需求程度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
1.2.1 期刊、报纸等时效性强的纸质文献阅读率明显下降 过去以时效性见长的报纸、期刊等传统纸质媒介在数字期刊和报纸的冲击下,其传统优势已荡然无存。数字在线出版、开放获取的出现更是使纸质期刊、报纸过去的优势变为今天的劣势。这也直接导致传统纸质期刊、报纸的阅读率急剧下降,而数字报刊的阅读率显著上升。同时,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知网、万方等知识服务平台都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学习和研究服务支持,与传统纸质期刊相比,其在检索和利用等方面更加方便、快捷。正如笔者对本馆报刊阅览室年度读者到馆情况进行的统计所显示的,近10年读者对于纸质期刊、报纸的阅读率持续下降,如图3所示;而馆藏数字期刊和报纸(博看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的阅读率却在持续上升,如图4、图5所示。
图3 近10年报刊阅览室读者到馆量曲线图
图4 近5年博看网期刊报纸读者访问量统计图
图5 近5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读者访问量统计图
1.2.2 纸质图书阅读率总体稳定,但不同种类和内容图书的阅读率差异较大 作为专业院校,本校读者对音乐舞蹈等专业类文献的需求程度要比综合院校读者更高。而作为专业性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大多为专业类文献,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进口外文原版乐谱。受版权保护限制,读者基本无法从互联网获取这部分资源。因此,读者在专业教学和科研方面一定程度上完全依赖于这部分纸质资源。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读者在专业学习上已习惯使用这部分纸质图书。这一特点在表演类专业读者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读者对专业学习用书,特别是乐谱类图书保持了较高的热情,专业图书利用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馆藏人文、社科等其他类图书的利用率却在持续走低,如图6所示。
图6 近10年馆藏各类纸本图书流通量统计图
长期以来,传统音像制品作为馆藏重要教学和科研资源被读者广为使用。而近些年,受到网络音像资源的冲击,传统馆藏中的各种介质音像资料(如CD、VCD、DVD等)的利用率显著下降,与之配套的刻录复制服务基本取缔,与其相关的各种视听设备逐渐淘汰。而以黑胶唱片等为代表的各类老唱片资源早已失去其原有的文献价值,更多唱片发烧友更看重其作为文物的收藏价值。更多读者已经习惯使用各种网络设备或者移动终端在线收听和收看网络音像资源。
笔者以库客(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为例,统计近三年(2015—2017年)读者访问和下载情况:2015年总访问量为33 178次,曲目点击量为232 246首;2016年总访问量33 485次,曲目点击量267 880首;2017年总访问量37 194次,曲目点击量297 552首。作为网络在线音像资料服务提供商,库客(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深受本校读者欢迎,曲目的试听访问量和点击下载量都呈逐年大幅提升的态势。这不仅与本校自身的学科专业属性有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在线音像资源正逐渐占据支配地位。
与综合院校不同,艺术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相对单一,如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读者群的阅读倾向和阅读特点基本趋同。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读者调查和数据分析,及时有效地掌握读者群的阅读倾向和特点,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推动阅读推广活动开展。通过对本校学生读者的调查,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笔者总结出艺术院校学生读者的以下特点。
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意识特别强,始终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首位,他们常常认为专业课是大学阶段所有课程中对于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因此,他们格外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艺术院校的高考招生模式比较特殊,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考生要先参加各艺术院校的专业课加试,通过后再参加全国范围的文化课考试。“重专业轻文化”的心理自然而然便形成了。同时,在入学前后,艺术类专业“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和近似于“师徒”的师生关系也使得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更加情有独钟,而对于文化课则表现得十分冷漠,没有兴趣。本文图6显示,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利用率远低于乐谱和音乐理论类图书。此外,艺术专业的技能训练需要大量的时间,例如乐器、舞蹈、美术、设计等,在学生学业之余用于其他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则明显不足。
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专业更加重视对学生个体的培养,突出张扬个性,鼓励个性特点发展,学生追求自我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同时,受到授课方式、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意识,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组织纪律性差、作风懒散、纪律松弛等现象。他们向往所谓的绝对自由,对规矩、纪律有较强的逆反心理[3]。因此,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往往不会按部就班,而常常是随心所欲,计划性较差。在阅读方面则表现为缺少阅读计划,阅读的随机性、随意性较强。
由于艺术院校招生录取政策的特殊性,艺术类考生的高考文化课录取成绩比综合院校考生往往要低一些。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他们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偏爱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具体专业技能的练习,强调专业技能的发展,严重忽视文化课的学习[4]。除专业外的其他文化的学习氛围明显不够浓厚,对阅读也没有热情。这些都直接导致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不足,信息素养偏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由于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点,许多艺术类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学习器乐、舞蹈等。高考前,他们还要到全国各地参加各艺术院校单独组织的专业加试。同时,进入大学以后,艺术类专业教学较强的实践性也要求学生参加更多的专业实践。因此,艺术类学生就表现出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有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更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专业方面的艺术实践能力。
随着文献信息载体形式的不断发展,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阅读特点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其阅读形式已不再局限于对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的阅读。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数字阅读逐渐成为学生们日常重要的阅读方式之一。艺术院校的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并且学生们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手机、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率高。因此,以手机阅读为主要代表的移动数字阅读在艺术类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程度较高。但是,其阅读内容多以新鲜快捷的网络文学、娱乐资讯等碎片式的“浅阅读”为主,而较少用于专业学习和学术科研。
总体上看,各种形式的数字阅读正逐渐渗透到读者的日常阅读行为中。而传统的纸质阅读仍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深阅读”、“经典阅读”方面,纸质阅读优势明显,现阶段尚无法被数字阅读所替代。艺术院校图书馆,要根据读者阅读倾向和特点,发挥资源和技术双重优势,进一步完善阅读推广策略,提高读者阅读质量与水平。
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艺术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要紧密结合读者的阅读特点和需求,不断完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读者参与,将有利于大幅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和利用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图书馆网站主页、馆藏OPAC系统、微信公众平台都设置了读者荐购功能,定期收集整理读者荐购信息;每年举办春秋两次的“你选书我买单”校园书展活动,并收集读者荐购意见;积极组织师生读者参加全国、全省范围的大型图书现场订货会,由读者现场挑选需要的图书期刊等资源;对于馆配书商提供的文献目录,我们主动征求各院系师生读者的意见,由读者亲自选订图书,以有效提高读者对馆藏资源的满意度。
针对读者阅读随意性强的特点,我们重点加强对读者的阅读引导,主动向读者揭示信息资源的形式与内容,及时向读者推介最需要的文献资源;积极引导读者选择阅读范围,使其正确理解和领会文献的内容[5]。我们自2012年起创办了二次文献《音乐文献导报》(内刊)[6],以文摘的形式为读者提供14种国内音乐类期刊最新刊发的学术观点和学界动态,广受学院读者欢迎。同时,通过发布“新书通报”向读者推送最新到馆的专业类、人文社科类的图书;通过发布“好书推介”向读者推荐最新到馆的经典著作;通过发布“借阅排行榜”向读者推荐馆藏借阅率较高的图书信息。
与普通院校相比,艺术院校读者的阅读能力偏弱、阅读素养不太高、信息检索和获取能力较弱,阅读随意性强,为了防止读者发生“信息迷航”,我们注意加强对读者信息检索技能的培养教育,以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我校图书馆在大一新生入学第一课中加入了新生入馆教育的内容,以提高新生对图书馆的感性认识和初步了解;定期举办文献信息资源检索讲座,由馆员讲解和培训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知识和技巧,并不定期邀请数据库提供商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讲解各种馆藏数据库的功能和利用方法;与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联合举办信息资源检索竞赛等活动,提高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素养。
艺术类的院校师生普遍有艺术才华,并且对自己的专业非常认同。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艺术类院校读者的专业认同和实践能力都非常强,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应积极为读者搭建各类展示平台,以方便学习、交流和才艺展示。在阅读推广活动中,为了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参与热情,我们于2010年和2016年先后创办了“国乐讲坛”和“国乐展坛”两个阅读推广展示平台。“国乐讲坛”旨在从理论层面推广和展示师生读者在民族民间音乐领域的科研理论成果;“国乐展坛”则是以现场表演的方式展示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态及品种[7]。二者相辅相承,相互融通,将理论研究成果与现场表演形式有机融合,既各有侧重,又相得益彰。“国乐讲坛”和“国乐展坛”这“两坛”紧密结合读者需求和特点,在促进读者开展音乐理论研讨、交流学术思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先后荣获辽宁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大赛多个奖项。
调查显示,数字阅读已经成为艺术院校读者重要的阅读方式之一,但从阅读内容上看还停留在碎片化的“浅阅读”。艺术院校图书馆要主动适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引导读者充分利用各种数字资源。我们通过开通网站主页、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宣传推广订购和试用的各种数据库;开发建设《师生演出视频数据库》等多个特色数据库,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8]。此外,我们通过开通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等即时交流社交媒体,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轻轻动动手指便能享用图书馆的各种数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