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微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综合科,广东 广州 510000)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往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腿疼痛等临床症状,其中常见类型为寒湿痹阻型,发病期间静脉闭塞导致其自身疼痛感剧烈。临床上对该疾病患者往往采用隔姜灸法治疗,但是其自身对疾病缺乏正确认知,导致最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为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督脉改良隔姜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展开此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随机分组,各34例。实验组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29岁~67岁,平均(45.7±6.9)岁。常规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28岁~66岁,平均(46.1±7.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经临床影像学及中医检查确诊,均与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相符,符合诊断标准[2];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治疗前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对本次研究不配合者[3]。
常规组采用传统隔姜灸治疗。实验组实施督脉改良隔姜灸治疗,将新鲜老姜洗净后放入榨汁机中打碎成沫,将姜汁与姜沫充分混合,放置在微波炉中加热,利用治疗巾将姜沫沿着督脉感知在腰俞穴与大椎穴间,利用止血钳将点燃的酒精棉对艾绒加以点燃,每次持续20 min~30 min,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其预后[4]。常规组实施日常护理,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疼痛剧烈者及时告知相关医师处理。实验组以常规组为基点联合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患者往往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认知,导致其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因此相关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健康宣教,使其及家属能正确认知该项疾病,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缓解其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积极配合相关医师治疗。其次,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早期尽量保持卧床休息,禁止腰部强行用力,在提取重物时要采用腰围带对腰部加以保护,鼓励患者尽量做硬板凳,保持脊柱平直,做好腰部保暖,出院后定期会医院复诊[5]。
临床治疗效果: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治愈:患者腰腿酸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直腿能抬高70°以上;显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腰腿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是仍然有轻微的疼痛感,且能基本独立生活;有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其腰部活动功能得以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变化,有加重迹象,有效率越高越好[6]。
两组患者出院时填写本院健康问卷调查表,分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三项,满意率越高治疗越好。
以SPSS 22.0分析数据,临床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实验组优于常规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王×,60岁,入院时腰痛伴有活动受限8 a,住院时间15 d。经确诊病情属于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患者督脉隔姜灸治疗措施,以患者督脉为基点,将新鲜姜片均匀摆放在腰俞穴与大椎穴之间,将艾柱放置其上点燃,当患者局部具有灼热感时,提起再放下艾柱与姜片,告知患者灸后服用适量温水,持续治疗1周,做好保暖措施。出院时患者腰部疼痛感明显减轻,查体无特殊,活动无限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常见类型为寒湿痹阻型,临床往往采用督脉隔姜灸治疗该项疾病,其具有温经止痛、温肾壮阳及祛湿散寒的功效,对患者局部疼痛加以缓解,促进脊柱功能恢复,从而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传统督脉隔姜灸极易导致艾灰散落至皮肤造成烫伤;改良隔姜灸具有局部受热均匀的特点,患者往往在转移体位时不易造成姜坯散落,可塑性良好,安全性高,能显著提高其自身治疗依从性[7]。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本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相关护理人员首先要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合理开展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及康复训练等工作,积极主动与其交流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积极配合相关医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促进其病情早期康复,使得最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8]。
在本次研究中,与常规组比较,实验组有效率与满意率均较高(P<0.05)。由此可证,对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改良隔姜灸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能促进其病情早期康复,改善预后,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改善预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