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洁
(天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天门 431702)
充血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出现障碍,使得静脉回心血量不能排出心脏,导致血液淤积于静脉系统中,使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的一种心脏循环障碍性疾病[1]。在充血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以药物治疗干预为主,目前临床采用厄贝沙坦配合美托洛尔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本次研究充血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厄贝沙坦配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展开分析,现汇报如下。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充血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开展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50.5~72.6岁,平均61.5±10.1岁;实验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51.2~73.3岁,平均(62.0±10.3岁)。对比2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用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391)治疗,口服,初始剂量每次6.25 mg,每天2次,连用1 w后,增加剂量至37.5 mg/次,每天两次,坚持治疗3 w。实验组用厄贝沙坦(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13)配合美托洛尔治疗,美托洛尔服用方式同对照组一致,厄贝沙坦首次剂量75 mg/d,1次/d,连用三天后,如患者没有不良反应,每天增加剂量至150 mg,连续治疗3w。
分析两组治疗效果、临床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判定:室性早搏频率低于每小时10次,症状消失为显效;症状有所减弱,室性早搏频率改善程度在30~50%即为有效;无法达到以上标准即为无效。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效果。
临床观察指标:血清BNP、室性早搏数。
SPSS 23.0软件分析,临床观察指标行t检验、用(±s)表示;治疗效果行x2检验、用%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20例显效、9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效果96.7%(29/30);对照组:15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治疗效果76.7%(23/30),组间对比有差异,x2=5.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临床观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s)
表1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n) 血清BNP(ng/mL) 室性早搏数(次)实验组 30 230.0±99.5 661.5±140.0对照组 30 469.3±95.3 734.0±139.1 t — 9.513 2.012 P — <0.05 <0.05
当患者出现充血性心衰时,心脏病已发病至最严重阶段,此病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以心室重塑为主要机制。在充血性心衰病情进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会促使心衰恶化,易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当充血性心衰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后,会使机体水电解质紊乱,体液出现异常,增加治疗难度、加重病情。
目前,临床常用厄贝沙坦配合美托洛尔对充血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厄贝沙坦是受体拮抗剂,其是直接作用于AT1受体上,可以全面抑制AT1受体,并激活AT2受体,通过发挥协同作用而发挥药效,从而实际逆转心室重构,有效改善心功能;且厄贝沙坦与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相比,无不良反应,不会抑制激肽酶,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美托洛尔是β受体抑制剂,其能调节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程度,与机体内的儿茶酚氨相结合,从而提高机体内的β受体密度值,减轻交感神经兴奋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2]。厄贝沙坦配合美托洛尔后,具有较高协同作用,有效降低血清BNP水平及室性早搏数,控制充血性心衰合并引起的心律失常,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充血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采用厄贝沙坦配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