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英 黄宏军 苏睿明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中国制造2025”进程,其关键在于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区别于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于高校“学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而“探究式”视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的思考-做-思考-学为基本的出发点,支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是实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最有效方式。文章研究高校“探究式”视阈下高校“学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内容,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以及领悟理论的创新性。
[关键词]“探究式”培养;“学术+应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6167
1“探究式”培养理论基础
探究式培养模式是一种有着研究和创新性质的培养新模式,综合体现了先进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最有效方式。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是学习者经过积极的组织,使新知识或新经验和旧知识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1]上世纪末,认知学习理论经过不断发展,产生了一个重要分支,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深化,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2]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生应主动去建构知识节点以获得知识。学生以旧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式教学丰富和调整自己已有认知结构,将新知识转化到自己认知结构中,通过新、旧经验和知识的相互作用,实现认知的调整和改组,从而获得有效、深刻的知识架构,实现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探究式培养是沟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和具体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构建有效的探究式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自我超越。
2高校“学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目前,我国作为制造强国其根本在于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现有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院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难以满足社会所需,为谋求更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010 年《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在第七章高等教育第二十二条优化结构办学特色中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层次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会议还指出:在部分省(市)开展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促进地方所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3]因此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教育体系和服务社会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更高层次,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不同于高职人才培养之处,高校应用型人才是“应用能力+学术性工程型”人才,核心是“学术+应用技能型”,将学术应用于工程,进而服务社会。“学术+应用技能型”培养是素质、知识、技能等综合工程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发展,也是以高素质性和工程实用性为基本特征,其培养的人才目标是高质量人才。为了培养这类“学术+应用技能型”高质量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极大地挑战,诸如重学术轻实践,理论知识难以转化实践,教学方法滞后,缺乏“双师型”教师等。文章通过“探究式”培养内容研究如何培养高校“学术+应用技能型”人才,突出素质、能力培养内涵,达到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以及领悟理论的创新性。
3“探究式”视阈下高校“学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内容
蔡元培先生提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体现了要将人才培养的工程应用性与学术性结合起来的教育理念。高校 “学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可以系统构建从职业教育、高等学校甚至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使之能够与高等教育系统平行且互通互联,从而形成相对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探究式培养方法是以学生的思考—做—思考—学为基本的出发点,系统化、科学化规划全局培养系统,起到了连通理论及实践的桥梁作用,是学术和应用技能综合能力培养的最直接的体现。探究式培养[4]策略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针对所教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和自身特点,利用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对教学目标进行详细分析,采用问题情境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多维度猜想假设设计、逆向检验假设设计及多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等内容构成的一种特殊人才培养方法。
31培养目标分析
首先 “学术+应用技能型”的培养任务是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涵盖复合知识、综合能力、基本素质三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发展的整体。应对该目标加以细化,分解,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以及辩证思维培养等方面设定培养子目标,然后综合培养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明确适于探究人才培养的知识内容体系,理清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有主有次,逐层递进设定各知识点的学习进度与方式,规划重点知识的学习、巩固和训练方法,使得各部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的衔接,循序渐进的实现探究式人才培养。
32合理问题情境设计
在整体规划之后,根据“学术型”知识目标以及“应用技能型”能力目标要求,综合考虑素质要求,对适合于探究学习的知识内容分别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该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到被教学生已有的知识,符合其正常的认知水平,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鼓励和调动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路径下得到不同程度的体验及收获。合理有效的问题设计是以该问题对于被教学生是不能轻松解决,有一定障碍的,但只要他们通过某种程度地认知努力后,综合已有的知识以及其它多种途径获得的经验,就可以得到解决。当然这部分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还与他们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相关联,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自主学习设计
依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所设立的合理的情境问题,以及教师提供的相关各类参考资源和资料,监督学生在实践平台上进行学习实践。督促和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步骤和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系统规划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逐步地激发和诱导学生们心智的发展,从而进入更高一级认知和实践水平。
34多维度猜想设计
通过交流探究,给学生提供了问问题,检验实证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推理、发现一些无法证明的实证,从而获得根据同一知识提出其他不同实践方式的机会,丰富自己的猜想假设。在讨论时,学生之间也会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辩解,这些观点相互碰撞、融合,进而起到智慧交流,激发灵感的作用。
35逆向检验设计
将实践获得的直接知识,进行总结,与已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和深入理解,逐步提高学生实践领悟能力,达到逆向检验知识的目的。学生的领悟能力是在猜想、假设、学习、交流,逆向检验的过程中获得的,使学生在经历接触、思考、猜想、假设中逐渐的发现规律和理解知识。通过逆向检验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通过基本技能训练感受知识真谛,直到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師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与结论、拓展的走向等做出逆向检验。学生在探究中经常会因为不敢大胆假设与猜测,导致探究无法继续深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帮助、引导学生,通过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因果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比较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检验猜想,从多角度设问的方法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充分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打破思维惯性,获得创新性结果,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36多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为了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理解水平、探究能力及探究效果,需要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探究过程中思维成果进行多元的评价设计,这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态度,而且关乎教学策略的调整与修正。多元学习效果评价包括探究过程的学生提问情况,分析学生解答对错情况,探究过程中的学生的表现,学生能否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情况,能否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情况,能否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情况,能否主动寻求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情况,能否主动表达自己观点和参与交流的情况,是否善于思考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探究活动的情况等。在尊重学生们的阶段性思维成果时,适当的给与鼓励和肯定,使多元的学习效果评价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索中实现领悟、认知、发展、创新。
4结论
总之,“探究式”的“学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引导和监督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相对于传统教学,该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师生共同参与,协作探究。这种以知识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探究式”的“学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以及领悟理论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章伟民.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论——突显学习的建构性和情境性的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陈振华. 教育知识建构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3] 陈遊芳. 以创新创业竞赛促进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J].中国市场,2018(36):176-177.
[4]姚俊,程华. 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在线实验设计与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