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金融支持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05-30 11:58方宜霞
中国市场 2019年16期
关键词:金融支持土地流转

方宜霞

[摘要]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规模化经营意义重大。随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逐步完成,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迅速扩大,规模化经营户对金融产品也呈现多样化的需求,文章总结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新特点,分析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信贷;金融支持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603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下,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农业产值小,农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发展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我国農村土地利用现状及流转情况

11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自然资源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类土地总面积1272亿亩,其中农用地1032亿亩,占811%,各类土地占土地总面积如图1所示:

图12016年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结构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官网公开数据整理。

当前,我国总人口达到138亿,其中农业户口有59亿(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耕地面积虽有202亿亩,而人均耕地面积却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375亩的40%,即人均不到15亩。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只有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耕地,才能推动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2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式,取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1986年我国首次提出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种植专业户,2008 年中央再次提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2013年全国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至2018年末,我国基本完成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工作,至此,农村土地流转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21土地流转总量迅速增加,规模经营效益日益突出

近几年来,在中央及各地政府多种措施的推动下,全国农村土地流转快速发展。土流网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6年底,十年期间,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从064亿亩快速增长到47亿亩,占家庭总承包耕地面积也由52%上升到351%。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值也逐年上升。以土里流转比例相对较高的浙江省为例,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共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48783家、家庭农场35075个,休闲农业园区4598个,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500亿元,2017年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56元,比上年增长91%,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而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4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6%,规模化经营使得浙江省农业发展态势不断趋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122流转年限逐渐趋长,流转价格不断攀升

流转的土地用途可分为:养殖类、林木类、水果坚果类、蔬菜瓜果类、粮食油料类等,随着农业由家庭承包向规模化经营方式的转变,土地流转年限由1年一租逐渐转变为5年以上。根据土流网数据统计,水果和林木类土地流转年限较长,都在30年左右,而养殖和蔬菜瓜果及粮食油料类土地流转年限稍短,一般在10年左右。土地流转价格也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种植物的不同而不同,地区经济越发达,道路基础设施越完备,租金就越高。养殖用地每亩租金一般在2000元,耕地租金每亩却只有600元左右。

123流转方式更加多样,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化

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有:出租、转让、转包、入股、互换、招拍挂等形式,流转主体经营模式大致可分为合作社经营模式、大户经营模式、企业经营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等。土地流转使得传统农民向新型产业农民转变,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

124流转价格市场化,农民收入多样化

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1231个县(市)、17826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提供专业的价格指导、合同签订、合同鉴证、纠纷协调、档案管理等服务,土地流转价格已形成了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的价格机制。在流转步骤结束之后,农民不仅得到了租金,还可在流转区域内被经营户再次聘用,获得稳定的劳动报酬。部分土地流转以合作社或者互助组织形式,让农民入股,农民还可在每年的盈利上实现分红。多样化的收入分配形式,切实解决了农民的再就业和收入难题,有力的保障了农民权益。

2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矛盾分析

21规模化经营资金需求增大与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矛盾

土地流转后,土地逐渐集聚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大户手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承包年限的延长,为实现生产而需购买大型农机具或引进农业科学技术等,导致资金需求量急剧增加。然而流转后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土地价值评估存在困难,一旦经营出现风险,银行很难对经营的农户进行限制性的措施或对土地采取保全措施。因此商业银行对这类贷款非常谨慎,为土地流转提供的信贷产品不仅品种少,且金额大都控制的在5万元左右,土地流转融资难度加大。

22土地流转期限中长期化与银行贷款短期约束的矛盾

在土地流转前,农户申请的贷款多为一年期短期贷款。而土地流转完成后,规模化经营以及种养植物生长周期的原因,如苗木、果木的规模化种植,农家乐和生态农庄的建设等,都是资金投入大且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以经营一个500百亩10年期的生态农庄为例,第1年租金、人工、设施、工具及种子农药化肥等支出至少300万元,而银行在风险因素的考虑下,所提供的农家乐贷款,不仅金额少,期限也都是1年一贷,短期贷款不仅给经营户带来较大的还款压力,也不利于业主安排组织生产,不利于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23担保机制不完善与缺乏风险防控体系的矛盾

目前农业大户从农信社获取的贷款主要是依靠农户联保的方式,这一形式虽然放款速度快,获取信贷资金的方式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较大困难,不同的农户基础实力不同,一旦进行了联保,便等于债务转嫁,只要其中有一户经营不善,其他农户便会受到牵连,因此寻找符合条件且又愿意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人难度较大。而专业担保机构业务在农村拓展缓慢,且可借助和参考的风险评价与防控体系少之又少,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发放此类大额信用担保贷款,规模化经营农户融资更加困难。

24规模化农业保险需求与农业保险供给不足的矛盾

农业和别的产业相比,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台风、干旱、水涝、虫害、冰雪、山火等都会对农作物造成大面积的损坏,甚至整亩地绝收,农业生产需要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而隨着土地流转之后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投入大规模增加,农业设施化率不断提高,传统的广覆盖、低门槛的一些普适的保险品种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农业保险亟需升级换代,不仅要在产品品种上继续扩面、还要在保障深度上继续优化。此外,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特点导致农业保险收益较低,保险公司不愿大范围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导致农业保险供需极不平衡。

3政策建议

31健全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土地流转融资难,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银行担心流转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一旦发生贷款违约,银行权益得不到落实。因此政府要积极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各地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针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范围、原则给出具体的方案,规范流转的形式及操作程序。鼓励各地建立专业化的农村土地评估机构,根据土地的经济属性和自然属性,客观公正地评估土地等级和流转价值。鼓励各地建立土地经营权争议仲裁机构,积极妥善处理流转纠纷,进一步为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提供保障。

32建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组织体系主要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及农业发展银行等其他金融组织为辅。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逐渐将网点撤离了效益较差的农村地区,农业发展银行发放贷款的条件比较严苛,且不支持个人贷款业务,农信社所提供的贷款大都金额小,期限短,利率高,很难满足规模化生产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要想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必须先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完善金融体系功能,才能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设计不同农业信贷产品、积极发挥在农村信贷方面的主导作用,而不应随意撤并农村网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在核心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加强与其他涉农金融机构的合作,优化农村信贷政策,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更多政策性资金支持。同时,农信社也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结合政府的利率补贴政策,满足不同规模、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信贷需求,充分发挥农信社在农村信贷业务中的主体作用。

33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

土地流转后,流转主体经营范围不仅涉及农业多个领域,而且扩展到工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传统农村金融模式下,不仅服务理念落后,信贷产品单一,抵押方式也比较固定,无法满足规模化经营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可根据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前期资金投入较大,回收周期较长的特点,开办与租赁期相适应的中长期涉农信贷产品,设立专门针对土地用途的大额信用贷款,如农业订单贷款、种养大户信用贷款等。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鼓励资信优良且在经营方面有发展良好前景的涉农中小企业,发行农业债券,鼓励各金融机构为这类农业债券提供信用评级、担保和承销服务,为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扩宽渠道。

34组建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健全农户贷款担保机制

在当前农业担保相对不足的态势下,首先,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专业性的农业担保公司的建立和正式运营,为农业生产和农户经营提供担保服务。其次,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创新担保模式,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在担保模式上可借鉴外省经验,如安徽农担创建了“资源联手开发、信贷集合加工、风险共同管理、责任比例分担”的农业信贷担保模式。苏州农担联合市财政局、市农办、市农委和苏州银行推出的“农发通”,也是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最后,必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只有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才能使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因此,必须建立与农业信贷担保相匹配的农村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和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交易当事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农业担保再增一份保障。

35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农业信贷风险

首先,应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电视、传单、短信、网络等媒介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案例,使农户深入了解保险并熟悉投保程序和补贴政策,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意识。其次,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对于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等农业应加大政策性补贴力度,对于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等综合目标的保险应给与适度的政策补贴,对于一些市场主体愿意自缴保费来实现的目标则无需提供政策补贴。再次,创新农业保险品种与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适应不同农户需求的“基本险+附加险”产品,积极探索适合农户生活、农业生产、当地特色优势的农产品保险。最后,要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巨灾风险分散体系。建议政府通过增加再保险主体、以及增加农业巨灾风险基金补贴,建立健全再保险机制。同时,应鼓励创建银保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保险公司与银行在客户开发、信息披露、贷后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与合作水平,形成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合作经营模式,从根源上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琼,邵洋.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行性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8(9):32-36.

[2]李停,李静娅.城乡统筹视角下农地流转方式金融创新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7(11):51-57.

[3]李巧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与创新[J].经济研究参考,2017(62):63-68.

猜你喜欢
金融支持土地流转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