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平 赵红艳
摘 要 根据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观点,用户使用某种媒介是为了满足需求,抖音用户的需求就是娱乐和消遣。调查发现,用户打开抖音是因为无聊、孤独,但使用抖音过后,用户的孤独感有增无减,而且很多用户会为自己长时间沉迷于抖音而感到懊悔。以“记录美好生活”为宗旨的抖音迅速发展的态势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从用户使用抖音过程中的愉悦感,以及使用之后更觉孤独这一视角出发,深入分析用户背后的群体性孤独心理。
关键词 抖音;使用与满足;群体性孤独
中图分类号 TP3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4-0096-03
自2016年短視频兴起,抖音便迅速在市场站稳脚跟,在国内外累积了大量用户。观察用户使用抖音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使用抖音的过程中,会存在唉声叹气的现象,尤其是最后退出抖音时。使用与满足研究认为,人们选择某种媒介是为了实现某种需求,并且,以往的媒介使用经验会影响用户下次的媒介使用,选择权完全取决于用户。而用户无目的的使用抖音是想满足什么需求?很多用户在刷完抖音过后会有一种垂头丧脑、怅然若失的感觉。而为了娱乐,为何又给自己带来了负面情绪?鉴于以往使用抖音的经历,为何用户还屡次三番地打开抖音?因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生活中观察到的用户沉迷于视频而不自知现象,对此进行分析。调查共在各学生专业群、摄影交流群、就业群等发放问卷152份,涉及学生、农民、工人、教师等不同群体,回收152份有效数据。数据结果基本符合抖音市场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抖音风靡的成因
1.1 80、90后的临时“避难所”
根据艾瑞数据最新报告显示,共有36.746亿台设备安装了抖音。24岁及以下的用户占25.66%,25到30岁占29.37%,31到35岁占24.93%。发放到问卷也显示,用户年龄集中在18到30岁,占问卷总数的96.05%。抖音的主要用户群体集中在18到35岁之间,这个群体多为学生或者刚加入工作者,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朋友间不同程度的压力。而抖音集视、听于一体,派对似的体验加上许多熟悉的视频发布者,完全可以看作是在另一个空间里的虚拟社群,不失为一个良好的临时“避难所”。
1.2 推送看似无心,实则有意
首先,抖音以短视频的形式巧妙地嵌入用户的碎片化时间里,简短的故事、欢快的背景音乐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融入到视频当中。短视频模式,降低了用户对视频的警惕心,抱着看看也无所谓的心态一点点陷进视频的世界中。其次,用户每一次点击、浏览观看的痕迹都会成为元数据记录在抖音平台,以此不断地对用户的画像进行更新和迎合,以增强用户黏性。再有,抖音页面打开出现的便是流式播放的小视频,没有更多复杂的菜单选择,大大降低了用户“逃脱”的机率。而且看似随便出现的视频都是平台持续更新用户喜好,经过筛选之后,想方设法想要留住用户的内容。
1.3 内容丰富,难以拒绝
首先,抖音视频的背景音乐多为当前流行歌曲的片段和经过大数据筛选出广受大众喜欢的片段,同时,这些音乐大多是节奏感极强,富有感染力,易调动用户情绪。其次,为了吸引眼球,视频多为一些搞笑、轻松有趣的内容。再者,抖音上有许多不同行业的群体,多元化的视频发布者群体,满足了多元化的用户需求。视频专以取悦用户、博取点赞、关注度为目的,在这种别有用心的情况下,打开视频能果断退出的人很少。
2 使用动机与需求满足之间的矛盾
2.1 群体性孤独的概念
雪莉·特尔克在其著作中将群体性孤独描述为:“第一种状态是逃离现实,也许他们正在你身边,但他们的精神已经游离到了另一个世界;第二种状态是双重体验,人们能体会到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人生;第三种状态是多任务处理,人们由于可以同时处理多种事情而赢得了更多时间。”[ 1 ]
用户焦急等车时、工作疲乏时打开抖音未尝不是逃离当下的一种选择。在地铁上打开抖音,既避免了和周围陌生人交流以及眼神无处安放的尴尬,也消遣了坐车途中无所事事的时间。因此,抖音成了他们如影随行的另一个世界。这种逃离眼前世界的行为让抖音用户拥有了双重体验,一种是现实的人生,有各种复杂的问题要解决;一种是虚拟的世界,用来消遣和娱乐。
2.2 用户的整体使用情况
问卷反映,用户多在空闲时间打开抖音,如上洗手间时、等车和坐车时间、课间以及睡觉前等。使用时间集中在1个小时以下的用户占85.27%,进一步反映了用户多在碎片化时间使用抖音的现象。如表1所示,年龄1表示18到30岁的用户,0即非这个年龄段的人,数据0.94明显偏向1,即用户多为18到30岁的人,且多为学生。其中最有意思的指标是第四项——想退出抖音却没有,其中0表示有这种情况,1表示没有,0.44更接近0,说明有超过一半的人会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情况。在调查用户使用抖音有何感受时,多数用户对此持消极态度,感叹浪费时间的用户最多,占41.1%,其次是反映视频没有内涵,占22.9%。谈及使用抖音的态度时,28.95%觉得使用抖音是“看他人狂欢,感自己无趣”,24.34%的调查者觉得使用抖音是玩物丧志的行为。
2.3 “躲在”屏幕背后“偷窥”的用户
视频发布者在明处“表演”,用户在暗处“偷窥”。在发布者看来,用户只是一堆数据,而非受到对等关注的人。这种不对等的交流,也是很多用户觉得孤独的原因之一。问卷显示,75%的用户只看别人发布的内容,24.22%的用户会偶尔发布视频,并且在看完视频过后,57.36%的用户会直接滑过。这种不想留下痕迹的观看行为就是偷窥,偷窥本就是一种孤独的活动。用户能看到视频里主人公的一举一动、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就好像对方在和用户对话,而发布者无法感知到用户的面部表情和态度反馈,只能通过页面的“红心”、评论、转发、关注等虚拟的数字来感受用户的存在——这种单方面、非对称的交流,会加剧用户内心的不平衡感。
2.4 抖音用户的矛盾行为
用户在使用抖音之时存在着诸多矛盾。首先,用户有时候打开抖音是为了逃离现实世界,例如不想参与讨论的话题,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流等。这些可能是他们最开始打开抖音的目的,但在眼前困境过去之后,用户应当能随时退出抖音,可是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他们在玩抖音的时候会有想退出却没有退出的情况。其次,用户打开抖音是为了消遣娱乐,可不少用户反映,他们在使用抖音的过程中会出现越刷越无趣的情况,导致视频里面夸张的表演和屏幕对面索然无味的用户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根据数据显示,很多人表示抖音是一款娱乐放松的App,不应过度沉迷,但数据中“时间”一词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浪费时间”,即用户知道自己长时间停留于抖音这一行为不对,可仍继续刷着抖音。
3 身陷矛盾的孤独者
3.1 虚拟空间致使短暂的精神麻痹
由观看表演的狂欢转到对现实问题的焦虑会让人更有压迫和无力感。抖音“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让用户精神上有短暂的麻痹效果,而这种感官“盛宴”过后留给用户更多的是“感时伤怀”的消极情感。这种以玩抖音来麻醉自己,无异于饮鸩止渴。当重新面对真实的自我,发现自己无法到达自己所渴望的高度时,线上线下的差异,更让人陷入孤独的漩涡[ 2 ]。用户在看了他人呈现出的风光无限的生活后,难免会感觉自己的人生平淡无奇,而这虚拟和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更会增加他们的落寞,这一感受尤其在刚退出抖音时最为强烈。
3.2 独处,陷入孤独的恶性循环
一个无聊状态下的人更容易感到消极、孤独,用户在刷抖音的时间内,切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无疑会加剧这样的感情倾向,形成为了摆脱孤独却越来越孤独的恶性循环。如图1调查显示,44.7%的用户因为无聊打开抖音、19%的用户想随便看看(这里的数据是按照选项与总百分比206.25%之间的比例计算的结果),这些数据都表现出用户使用抖音的无目的性。打開抖音前用户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但15秒短视频的形式极易降低用户对时间的感知,随着打开的时间越长,他们的自主选择的能力会逐渐下降,导致最后他们常常对于自己长时间沉迷于抖音而懊恼。而经历抖音派对似的音乐和狂欢表演过后,回到正常节奏的现实生活,亦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
4 结论
如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取决于我们之间的距离,而是取决于我们可以使用的交流技术。现代数字网络支撑下的社交媒体决定了现代人的沟通方式[ 3 ]。抖音的发展迎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快节奏需求,它能积累到如此巨大的用户量,在短视频行业里占据鳌头,这其中一定存在它的市场价值,用户应该认识到:
1)抖音内容质量良莠不齐,观看什么性质的内容完全取决于用户自己的习惯和选择,用户应掌握信息选择的主动权,而不是被眼前涌现的内容所支配。用户应了解算法推荐的原理,多刷新首页推荐的内容,而不是任由平台推送的内容呈现,避免将自己困在茧房之中。
2)视频里面的内容不一定是他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用户应该保持理智的态度观看视频。视频发布者所呈现的状态往往是经过精心策划、反复练习和加工过后呈现出来的,用户要批判地看待内容以减少出现观看过后的不平衡感。更重要的是,用户应明白现实生活才是自己活动的主要阵营,应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身边的社交关系上,而不是这种单方面交流的虚拟社交关系。
3)用户要主动控制自己玩抖音的状态,如果担心自控力不够,可以打开抖音设置里面的“时间锁”,设置自己每天玩抖音的时间上限。抖音以短视频流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用户推送信息,容易让用户丧失对时间的感知,而平台设置页面里的“时间锁”能在用户使用超出设置的时间限度后需要用户输入密码才能继续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警醒作用。
参考文献
[1]雪莉·特尔克.群体性孤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沈紫晴.微时代虚拟狂欢下的群体性孤独研究——以抖音App为例[J].科技传播,2019,11(1):159-160.
[3]李爽.社交网络时代的“群体性孤独”[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