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考查重心正经历着从文学审美性到文章思辨性的明显转移,倾向于在文章如何确立观点、如何进行阐释或论证的过程中,来判断考生的说理方式、思辨色彩和深刻程度。在很多时候,一篇作文有没有思辨性,思辨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已成为判断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为此,本文将以“鄙视链”话题作文为例,来探讨提高作文思辨性的若干向度,为思辨性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可供操作、模仿的经典案例。
原始命题材料如下:
“鄙视链”是当今社会中反映出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鄙视链浸入我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几乎在任何领域,都能看到鄙视链的存在。比如旅游鄙视链,国际游瞧不起国内游,名胜游瞧不起乡村游,自由行瞧不起跟团游。上网络论坛也如此,顶端是知乎、果壳,接下来是豆瓣,再下来是天涯,然后是猫扑、贴吧。甚至在儿童之中也存在。如有没有英文名,看的是国产动画片还是欧关原版动画片等,无一不用来当作鄙视的依据。
对“鄙视链”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要求: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这个话题作文曾在2018年风行一时,先后在浙江省绍兴市、浙江省湖州市、天津滨海新区等地及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名校的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卷中出现,也有诸多一线语文教师对这个作文命题材料详细分析,发表在各大报刊上。可以说,无论是命题质量,还是业内反响,都是相当不错的。命题人或一线语文教师对“鄙视链”话题作文的认可与广泛关注,显然不是在押题,而是看重了它在“任务驱动型写作”和“思辨性写作”训练方面的巨大潜力。
一、“好”与“坏”
“好”与“坏”属于一种感官判断,是指某一命题、某一事物或某种社会现象,从对人、对物的角度而言,它能提供多少实际的利益和好处,它又有哪些坏处、哪些不良后果。这是一种最为朴素、最为简单的思辨活动,但相对而言,它也具有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易于说服的特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从“好”与“坏”的角度展开思考,辨析其“好”的方面或“坏”的方面有哪些,是提高作文思辨性的基础一步。
“鄙视链”这则话题作文的部分参考立意,实际上就是命题人从“好”与“坏”的角度提炼出来的。如参考立意三,所强调的就是其积极性、正能量的一面,即“好”的一面:“鄙视链”即“鄙视或担心被鄙视”,作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国人不服输精神的一种体现,能够催人奋进。但反过来说,生活中的“鄙视链”,是不是也有一些坏处,也有一些负面因素呢?参考立意一正是从此处着眼、深入挖掘的:鄙视制造族群对立,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鄙视容易引发对方反感,不能赢得他人尊重。写作者遵循这样的思路延伸开去,通过对负面现象的描述和相应后果的预演来增加文章的思辨色彩,降低了展开论证的难度。
如教師作文片段:
“鄙视链”既制造了族群对立,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人际关系的顺遂与改善,也容易引发对方反感,失去对方发自内心深处的友善和尊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鄙视或被鄙视的社会风气如果扩散,这种彼此攻讦、相互看轻、恶念横生的社会形态开始泛滥,势必会重挫普通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刷新社会传统道德观念的底线,这对于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恐怕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二、“因”与“果”
俗话说,饮水思源,知人论世。我们对于一个问题、一个事物或一种社会现象的讨论,应当建立在对其发展脉络、背后动因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首先要面临的就是“为什么”及其后续发展结果的问题。从“因”与“果”的角度展开论证是一种最为普遍的论证思维,也是提高作文思辨性的一种最具操作性的论证方法。
如针对上述参考立意一,写作者可以根据这个立意,来分析其背后的相关原因:因为人与人之间,社会族群与社会族群之间,更多的是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避免那种相互对立、相互鄙视进而相互仇视的情况。写作者也可以针对参考立意三,陈述其后续影响,只要是在发展结果的范畴之内加以探讨,都可以体现出文章思辨性的一面:“鄙视链”即“鄙视或担心被鄙视”,作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国人不服输精神的一种体现,能够催人奋进,它促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对方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从而鞭策激励人们,“让无力者有力,让勇猛者前行”。
至于参考立意二:“鄙视链”的出现反映了当今社会个人独立而成熟思想缺乏,写作者更是可以从“因”与“果”两方面来展开论述。从“因”的角度出发,可以分析其成因、背景、特殊的缘由,也可以设置参照,来揭示其掩藏的悖论和荒谬。
如教师作文片段:
“鄙视链”的出现反映了当今社会个人独立而成熟思想的缺乏。因为独立而自由的人格,成熟而深邃的思想,都直指内心,标志着精神那片海洋的浩瀚和丰盈,而不是建立在所谓物质的享受上面,更不需要凭借对他人的鄙视来确立自身的优越感。
从“果”的角度出发,可以推导其后果,探析其性质,也可以作出切割或圈定,描述某种可怕的场景。
如教师作文片段:
“鄙视链”的出现反映了当今社会个人独立而成熟思想的缺乏。它将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个体被物质的海洋和消费的虚妄所淹没,陷入拜金主义的洪流之中无法自拔,短视,空虚,百无聊赖,无所寄托。
三、“形”与“质”
“形”与“质”所思考、探析的是人、事物或现象的表现形式与其相关性质,这是提高作文思辨性的重要一步。一般来说,人、事物或现象的表现形式会在给定的作文材料中有所体现,如“鄙视链”话题作文的原始材料,就简要提到了“旅游鄙视链”“网络论坛鄙视链”“儿童动画鄙视链”等。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对此进行拓展,延伸到“大学鄙视链”“手机品牌鄙视链”“运动鞋服鄙视链”等,如985院校大学生看不起普通院校大学生,苹果手机用户看不起金立手机用户,诸如此类,以此来完成观点的佐证与论证的深化。
至于作文话题相关性质的界定,则需要考生辨析和思考,回答性质是什么、其本质究竟如何之类深层次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这种说明问题性质的操作手法归类为“下定义”的范畴。优秀的考场作文尤其是高考满分作文,从来不回避这种挑战,而是在性质的阐释或定义的界定中开启文章的论证之路。如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善读心灵之书》,其开篇就属于一种典型的“质”的分析:
人生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写作时间的限制,考场作文中的“下定义”与常见的理论著作中的“下定义”有所不同。理论著作中的“下定义”讲究言简意赅、严谨客观,这种“下定义”的水平,即使是阅卷老师也很难达到,哪怕是学识渊博的教授学者,可能也需要长时间地反复推敲。鉴于此,閱卷老师显然不会以这种严苛的标准来对高三考生作文中所下的定义或“质”的分析进行“教科书式”的衡量。比如,满分作文《善读心灵之书》中,对于“无字之书”的“质”的分析是“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其实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考虑到以上这种实际情况,对于很多缺乏有效论证手段的考生来说,在考场作文的写作中,反而有必要把“下定义”的过程拉长,力求广泛、全面,以达到扩充论证、强化思辨的目的。
如学生习作片段:
鄙视链是当今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鄙视”,顾名思义,就是瞧不起、轻视的意思,“鄙视链”的意思则是指它像一条锁链一样把我们牢牢锁住。也正是因为这条链,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这条链,打破了人们原本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条链,让人更加疲惫不堪。
坦白说,这名考生对于“鄙视链”所下的定义就不是那么让人服气,还达不到客观、严谨的学理标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高考作文要求800字,考生通过这种“质”的定义和分析就写了120余字,将近完成整篇作文的六分之一,作文的思辨性和论证力度已获得了充分的保证。
高考话题作文中“质”的分析或“下定义”的思考方向,一般都是从该话题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有助于或有损于什么、目的或作用是什么之类角度展开思考,可写的内容很多,思辨的味道很浓,绝对要比那种现象的罗列或故事的陈述高明得多。
如教师作文片段:
严格地说,“鄙视链”是一种以财富、知识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是一种庸俗狭隘思想的体现。虽然从某种程度而言,它也体现了国人不服输的心态和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但从本质上来讲,它更多地还是反映了当代社会追求财富、互相攀比的大众心态,反映了当今个人独立而成熟思想缺乏的社会现状。
诚然,通向罗马的道路有千千万万条,但谁也不可能把这千千万万条道路都走上一遍。对于高考作文的写作来说,提高作文思辨性的向度也有许多,但最主要,最适应考场需要,也最容易被高中学生所掌握和理解的,就是“好”与“坏”、“因”与“果”、“形”与“质”三种。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删繁就简,将提高作文思辨性的写作教学下沉到“好”与“坏”、“因”与“果”、“形”与“质”的操作手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中去,以便切实提高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思辨性作文的写作能力和意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