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小娟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天津 300280)
W油田是受反向正断层控制的断鼻构造油田,油藏埋深为950~1 100 m,含油面积为5.4 km2,储层孔隙度为19.4%,渗透率为239.8×10-3μm2,地层原油黏度为57.5 mPa·s,是一个中孔、中高渗的小型稠油油藏;边水发育,水体面积为含油面积的21倍,天然能量充足。2010年投产至今,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开发,截至目前采出程度为3.5%,采油速度为0.38%,综合含水率为33.5%。
W油田主要依靠边水能量开发,由于油水黏度比大,边水极易突进,造成低部位油井“采出程度低、含水率高”。油田整体单井有效控制面积小,水驱波及系数低,具有“有油采不出”的开发特征。
W油田的实际生产数据显示,单井的水淹程度受构造位置影响较大;低部位油井进入高含水阶段,中高部位油井仍处于中低含水阶段,单井含水率和与边水距离相关性较大。因此,开展单井合理液量与边水的距离研究,对延缓边水推进,提高边水波及系数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单井配产方法,一般采用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曲线进行配产,单井钻遇的有效厚度为影响产液量的主要因素,忽略构造位置对单井产量的影响,不符合W油田的生产实际情况,无法满足W油田这类边水稠油油藏的开发需求,需根据油藏的实际生产情况,得到考虑单井位置的适合W油藏的单井液量优化方法,满足油藏的开发需求。
以主力地层NmII-1层为例,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图1),水体体积为含油面积的21倍,模型网格数125×69×1,取典型井X1-8井,开展小型边水稠油油藏合理单井产液量与边水距离的研究[1-2]。
图1 X油田主力层构造模型
当X1-8井距离边水410 m时,对单井逐步实施提液措施,单井累产油曲线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随着单井日产液量的增加,累产油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即对于W油田这种小型边水稠油油藏,当单井生产液量低于合理单井液量时,提液为有效的增产方式;当单井生产液量高于合理单井产液量时,提液不仅造成设备浪费,更会引起累产油量下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合理计算稠油油藏的单井产液量尤为重要。
图2 日产油量与累产油的关系曲线
图3 不同位置下日产油量与累产油曲线
表2 单井合理产液量和与边水距离统计表
图4 合理液量和与边水距离曲线
模拟X1-8井与边水距离不同位置时,合理单井液量的大小。当单井距离边水分别为158 m、230 m、266 m、316 m、410 m、536 m时,对单井实施提液措施,累产油曲线如图3所示;得到距边水不同位置时,单井的合理液量(表1);对单井合理液量和与边水距离进行回归(图4),得到单井合理产液量和与边水距离的计算公式(1)。
W油田主力层NmII-1小层目前钻遇8口生产井,根据生产计划,采用传统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对该层单井进行配产,计算单井日产液量4 m3,NmII-1小层整体日产液量32 m3。
采用公式(1)计算各单井合理日产液量,详见表2,根据计算的单井合理液量得到各单井的产量系数,根据各单井产量分配系数对NmII-1小层日产液量32 m3的产量计划进行分配,优化单井日产液量[3-4]。
表2 单井合理日产液量优化数据表
对2种配产方式投产10年后的开发效果进行对比,主力层位累产油及含水率曲线如图5所示。方案实施10年后,优化后累计产油4.17×104m3,比传统的配产方式累计增油0.23×104m3,采出程度提高0.9个百分点;同期综合含水率最高相差17个百分点,含水上升速度降低,很好地抑制边水推进,对W油田这类小型稠油边水油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5]。
图5 方案实施10年后曲线对比
小型稠油油藏的开发面临着成本高、增产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措施的实施有一定的局限性。产液量优化具有成本低、易操作的特征,是小型稠油油藏可实施的重要增产措施。
1)边水是影响稠油边水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减缓边水推进速度,能有效改善稠油边水油藏的开发效果。
2)采用传统配产与油藏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用产量系数的方法合理优化单井产量,能有效抑制边水推进速度,采出程度提高0.9个百分点,是W油田小型稠油边水油藏的有效增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