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安 王丹丹
南京市东山小学是一所省实验小学,在“友善至善”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家校共育工作进展顺利:建立制度,为家校共育掌舵;多措并举,为家校共育助力;建设课程,为家校共育护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遇到家校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时,虚心问计于家长,积极借力于家长,争取家长的支持,整合家校的力量,共同把问题梳理清、研究透、解决好。
一、共设护学岗,破解周边交通疏导难题
我校地处南京市江宁区东山主城,校园面积小,占地26000多平方米,现有63个教学班,学生3400多人,生均占地面积仅有7.6平方米。目前,学校正在进行改扩建,操场围挡施工,实际生均占地面积更小。学校周边是人口密集的小区和菜场,道路狭窄,人流量非常大。这些因素导致我校周边交通情况非常复杂,每逢上学和放学必拥堵。
尽管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接送的家长进行分流、错峰放学、所有行政人员轮流参与护学岗护学等,但上学、放学高峰时校门口仍然人山人海,车辆排成长龙。许多家长还不支持和配合疏导工作:有的爷爷、奶奶送孩子上学时,总是提着孩子书包到校门口,左叮咛右嘱咐;有的家长临下车前交代孩子各种注意事项,车辆停留时间很长;有的家长骑电动车横冲直撞,不能礼让行人,给学生带来安全隐患……
针对这种现象,2018年9月,学校家委会经过讨论,达成了共识:要想让家长们放心地让孩子自己进校园,校门口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让家长们知道接送孩子的时候只能送到指定位置、即送即走,文明禮让;要让各班的家长参与到护学岗护学中去,保证学生上学、放学的安全,在协助管理的过程中体会到护学工作的不容易。如何才能让每个家长都清楚接送孩子的要求呢?经讨论,决定由校委会的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制作宣传视频对家长进行指导。
拍摄视频需要剧本、导演和演员,在校家委会招募演员时,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自愿报名,乐意支持这件事,还有家长主动提出愿意来当摄影师。几天时间,经过多次修改,成熟的剧本就出来了。视频以“我爱我的家人”为主题,创设了近10种常见的家长接送情境,涉及步行上学、骑车接送、驾车接送等,列举正确的做法和错误的做法,指导明确,内容生动。拍摄完成后,校家委会组织把视频发到班级QQ群里,学校微信公众号也把视频推送给每一位家长,并由年级家委会针对各班级观看情况,开展观后感评比、问卷调查等反馈活动。
在通过视频宣传的同时,学校组织家长开展了“护学行动”。“护学行动”以班级为单位,按周轮流执勤。执周班级每天派4名家长在学校大门口进行交通劝导及爱心护学工作。劝导要求为:劝导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规定地点后即停即走;劝导家长在路边指定位置有序停放电动车、摩托车,而不要在机动车道内停放;劝导开车的家长不在马路上掉头;劝导家长礼让行人;等等。学校家委会还制订了《家长护学倡议书》和《护学岗职责》等相关的护学规章制度。
“家长护学岗”是我校探索家校共育的又一举措,虽然启动不久,但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如今,上学、放学时校园门口的人依旧很多,但秩序井然,一个个身穿红马甲、戴着红袖章的家长也成了校门口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共管学生餐,破解学生餐饮管理难题
我校是“半走读”式学校,食堂规模较小,以前只有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才能选择在校就餐,大量学生选择在校外的“小饭桌”就餐。为了学生的饮食安全,从2017年9月开始,我们扩大食堂的规模,目前已经做到能让所有年级的孩子都可以选择在学校就餐。目前3400多名学生中,在校吃午餐的有2000多人,其中食堂容纳800人,其余学生只能在班级就餐。由于学校在改扩建,食堂也处在过渡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堂服务质量,学校膳食委员会制订了专门的监督计划,定期巡查,提出改进建议。
尽管学校采取了诸多管理措施,食堂工作依然遭到了一些家长的质疑,有家长在QQ群里提出孩子普遍反映午餐口味不好,也吃不饱。为此,校家委会开了紧急会议,布置年级家委会在各班广泛收集家长意见并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校家委会向学校递交了改善食堂工作的意见,提出三条整改建议:每周一上午将本周菜谱公布在学校公告栏、电子屏幕及网站,以便家长了解并监督;校家委会参与制订菜谱,建议两周菜不重复,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尽量增加菜的品种,给孩子更多选择的可能;每天安排两位家长进食堂进行监督。
学校对校家委会的意见十分重视,召集学校相关部门及校家委会召开了食堂管理工作专项会议,对学校食堂的现状进行了说明,并表示家长们反映的问题学校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家委会中有位成员是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他提出:学校食堂是A类餐饮单位,所以是非常规范的,家长们对餐饮质量不必过于担忧,学校比家长更关心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因为学校食堂除了有学校的监督、校膳食委员会的监督,市场监督管理局也会定期检查,开学季、学期中都会检查。会议结束后,几位家长代表走进食堂内部,对食堂卫生、操作规程、食材选购进行了现场查验并留校与孩子们共进午餐,代表们对学校菜品及卫生状况一致表示满意。
会后,学校就家长提出的意见进行研究,改进了学生餐饮管理。首先,加强宣传。每周菜谱在学校微信公众号里一直都有公布,并且有意见反馈栏,只是很多家长没有关注到。后期学校加强了宣传,告知家长在哪儿可以查到菜谱,并且在学校门口的电子大屏和校园内的公告栏公布菜谱。其次,加强管理。完善学校膳食委员会,由校党支部专职副书记任主任,工会主席任副主任,德育处主任负责家校沟通;增设食品安全监督员和菜谱指导员;家长代表由原来2名增加为5名;增加2位学生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收集同学的意见。
三、共建足球队,破解足球特色建设难题
我校足球队最初只有14名队员,后来发展成由一至六年级学生组成的梯队,每个年级约20人。学校足球教练重视学生训练水平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文化成绩的跟进,部分学生由于训练、比赛,精力受到影响,学习成绩下降,家长选择让孩子退出足球队。其他家长看到这样的情况,也担心自己的孩子成绩受到影响,纷纷退出。最严重的时候每个年级只剩下七八名队员,六年级队员更是所剩无几。针对这个情况,校足球办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方案,最终决定从两个方面采取行动:第一,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第二,保证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不受到影响。
学校邀请家长进校园观摩训练。足球队的训练需要用每天放学后的时间进行,以前所有队员家长不可以进校园,因为我们担心家长进来后会对孩子嘘寒问暖,影响训练。后来,我们改变了思路:要想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必须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训练。于是,我们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训练场地来观摩训练,让他们看到孩子在运动场上的表现,看到这项运动给孩子带来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上的提高,了解教练训练的科学性、层次性、有效性,从而认可学校的足球训练工作。
学校邀请家长参与优秀队员表彰。现在,学校足球队建设不仅关注学生足球技战术素养的提高上,还关心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每个教练都会追踪自己队员文化课成绩的变化。期中和期末的时候,会邀请家长参与优秀队员的表彰大会:学期中,对于学习进步、训练认真、技战术水平高的学生进行表彰,评选出“善博奋进奖”“小学霸奖”等;学期末,足球办向学校额外争取了3个三好学生名额,奖励给学习成绩好、平时训练认真、代表学校取得荣誉的学生。
此外,每天放学后,在低年级队员等待高年级队员放学的间隙,教练员都会安排他们先写家庭作业,并且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检查和辅导;周末外出比赛时,队员们也都能带上书本或者作业,在空闲的时候完成学习任务;每一次外出参赛结束,都要求队员们写赛场反思,总结比赛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这一项项“走心”的举措家长们都看在眼睛里,支持在行动上。
家長们参与其中之后,了解到足球训练既能培养孩子运动技能,又能促进孩子的文化课学习,自然就产生了信任,也能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校足球队的建设中来:跟随球队比赛,做好后勤服务,主动联系球队约赛……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他们不再只盯着试卷上的分数,也看重孩子们在足球训练中形成的坚忍不拔的品质。有了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校足球队的成绩更加喜人,连续多次在市级比赛中拔得头筹,学校也因足球文化建设成果突出,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无论是上学放学的安全、食堂餐饮的监督还是学校的特色发展,家长们都贡献出了智慧,发挥了作用。今后我们还会就学校的各项重大事务征求家长代表的意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
(张继安,南京市东山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211100;王丹丹,南京市东山小学教师,211100)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