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诗词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2019-05-29 10:14李珂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意象研究

李珂亦

内容摘要: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密切,亭台楼阁类诗歌向我们传达了丰富的内涵,是我们了解唐宋时期社会状况与世人生活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诗歌分为风景之美、离愁别绪、抒情怀古三种意蕴类别进行阐述。从唐宋时期所处的大国背景下介绍了该类诗词大量出现的原因,以及建筑艺术的发展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推动其发展的原因。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诗歌的繁盛,推动了诗歌文学的发展,丰富了诗歌文学意象类型,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唐宋诗词 亭台楼阁 意象 研究

一.意蕴分类

(一)风景之美

唐朝,人们在对自然山水进行描写时,逐渐融入了亭台楼阁这一建筑意象。亭台楼阁类建筑,修建时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观念,修建时主张因地制宜,多位于山水之旁、园林之中,建筑与风景实现自然结合。每每诗人们登临其中,徘徊在亭台楼阁之间,欣赏着自然美景,留下诸多留恋山水、忘情自然的佳作。如唐太宗的《山阁晚秋》、唐明皇的《过大哥山池题石壁》、卢照邻的《山庄休沐》、杜审言的《都尉山亭》等。都是诗人们在登临亭台楼阁之后,在心灵与自然的碰撞中,所创作出来的佳作。到了宋代,亭台楼阁建筑迎来新的高峰,开明的政策、经济的发达为文人漫游祖国山河创造了练好的基础。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崇尚理想人格,士人们喜爱游山玩水、崇尚隐居生活。这样的生活情怀,使他们寄情于山水,即使人生受挫,在登临亭台楼阁之后,也不忘倚栏而歌。

(二)离愁别绪

唐朝诗歌创作中,送别诗随处可见,多是与亭台楼阁相关的诗歌。古代的亭台楼阁与现在的亭台楼阁意义有所不同,在古代还兼具驿馆功能。多修建于山水之旁,交通要塞之处,更容易让人产生离愁之感。亭台楼阁自然就成为文人们抒发感情的主要意象,如:王昌龄的《少年行二首》、王勃的《秋江送别二首》等。众多诗作,诗人都将亭台楼阁作为自己诗歌创作、抒发感情的重要寄托物。亭台楼阁不再仅仅是诗人饯别的场所,逐渐成为饯别活动的见证者、参与者。阅读《全唐诗》的众多诗篇,可说明这一点,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许浑《谢亭送别》,诗人在借助这些诗表达了分别之愁、再见不知何时,亭台楼阁更是见证了诗人的伤感。

到了宋朝,亭台楼阁诗歌在前朝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宋朝最佳的抒情场所。柳永在其《八声甘州》中巧妙的描写了梳妆打扮的女子独自倚靠在楼阁,眺望远方,将女子的思愁抒发的淋漓尽致,也衬托出女子身处异乡的思乡之情。在宋朝大的时代背景下,享乐之风盛行,青楼妓馆很多,因此宋代的男性诗人,创作了很多与幽居风楼朱阁的恋人相关的诗歌。如柳永《集贤宾》、 晏几道《临江仙》、秦观《减字木兰花》等等。

(三)咏史怀古

亭台楼阁作为诗歌创作的重要诗歌意象,又是重要历史事件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亭台楼阁经历过战乱动荡的破坏,再到和平年代的修缮,是历史朝代变迁的见证者。后代文人登临之后,不免感叹历史沧桑以及对前朝的怀念,借助亭台楼阁创作出大量抒情怀古之作。

纵观唐朝亭台楼阁咏史怀古文学的发展。初唐时期,咏史怀古类的诗歌作品数量很少。中晚唐时期,该类诗歌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进行了记述。是由于后期的统治腐败,导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将唐王朝陷于难以挽救的困难之中。朝廷的重要职位多被有权势者占据,加之科举考试的腐败风气,使得有才能的人很难进入官场,阻碍了官场的来廉洁。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之中,文人只能借助诗歌来抒发自己对当朝的不满,对前朝的怀念。即使像白居易、李白一样的诗文大家,也不忍当时政治迫害,创作了大量的怀古述志诗。因此,这样的背景下促使了大量怀古述志诗歌的产生。

二.相关背景

(一)唐宋大国时代

唐朝前期,发达的经济为唐代亭台楼阁建筑的修建,以及文学的发展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这样国泰民安、经济发达的时代,亭台楼阁必然可以大量修建。唐朝后期,“安史之乱”引发了社会动乱,导致大量诗人颠沛流离。颠沛流离的生活,使诗人们有机会游览山川美景、登临亭台楼阁,不禁触景生情,刺激诗人创作出大量有关亭台楼阁的诗句,也促进了百姓加入到文学创作中来。使得当时文学之风兴盛,学者的素养得以提升,使得诗歌数量剧增。这一时期宴饮游乐之风的兴盛,使得亭台楼阁诗歌占据很大比重。

到了宋朝,经历了唐朝的动乱之后,社会迅速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朝的统治者注重臣子物质生活,对臣子实行丰厚的利禄。使得奢靡享乐之风盛行,分权的政策也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牵制,逐渐形成党派之争。这种争斗的局面,使得失势者大多被贬或者隐居山野,成为特殊政治文化现象。这些失意者往往在到达被贬谪之地时,或者在被贬谪途中,登临著名的亭台楼阁建筑,借助这一建筑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再加上宋朝盛行奢靡享乐之风,人们追求休闲享乐,亭臺楼阁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得以大量修建。

(二)思想观念的转变

唐朝时期,经济发达,国泰民安,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推动诗歌文学发展。唐朝时期诗歌发达,思想文化总体上呈现出多元性和兼收并蓄的特点。在诗歌文学方面,一代大家李白,以其独特的手笔将道教的飘逸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以飘逸不羁的文学创作方法,来宣泄自己对当时朝代的不满及自己的壮志难酬,以极具感染力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朝代的喜怒悲欢。到了韩愈时期,其推崇古文运动,主张宣扬儒家学说,思想自由,促使了传奇小说的产生。传奇小说的出现,也标志着文学逐渐向普通大众靠近,逐渐走向市民化。到了宋朝,北宋理学的出现使得儒学复兴,国家实行开明的政策,提倡重文轻武,推动了平民文化的兴起。亭台楼阁作为人们追求享乐的重要场所,是文人墨客经常登临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自然会产生大量有关亭台楼阁的作品。如张孝全的《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宋祁的《玉楼春》、辛弃疾的《水调歌头》等等,都是相关的文学创作。南宋之后,国力追渐衰败,人们越来越追求享乐之风,这使得整个社会风气日渐奢靡,朝廷上下,享乐之风兴盛,恢复中原的梦想逐渐成为泡影。文人们在登临亭台楼阁之时,面对雄伟壮观的的大好山河,联想到祖国日益衰落、社会风气的奢靡,自然而然触景生情留下诸多佳作。如宋玉的《高唐赋》、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雀楼有感》、李白的《愁阳春赋》、刘禹锡的《九日登高》等等,都是文人们登临亭台楼阁望远,面对国家的衰退,不禁心生感慨,更有诗人借亭台楼阁抒发报效国家之情。

三.意义与价值

(一)扩大了文学表现领域

亭台楼阁作为诗歌文学的一部分,历经了千年发展,由最初内容的狭窄,发展到唐宋时期的成熟。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诗歌脱胎于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在魏晋山水是诗的基础之上,丰富了诗歌文学题材,扩大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传达出了文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悟,以及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唐宋之前有关亭台楼阁的文学作品,亭台楼阁主要作为吟咏对象或者起辅助抒情的作用,文人们在创作中无意识的后加入这一意象,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主要是对在兰亭进行的聚会进行描写,对亭子周围的环境以及亭子的描写,知识寥寥数语。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亭台楼阁得以大量修建,为人们游览登临提供了更多的场所。并且文人们登临亭台楼阁,在亭台楼阁中宴饮玩乐、吟诗作画,逐渐的认识到了亭台楼阁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亭台楼阁可以作为主要意象出现在诗词创作中。

在唐宋时期之前的诗歌作品中,亭台楼阁只是以配角的角色出现在山水诗之中,并没有对诗歌文学产生深刻影响。到了唐宋时期,人才辈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家出现,更是出现了不少诗人群体,如: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等。他们善于将亭台楼阁与风景自然、个人感情相结合,赋予了亭台楼阁诗歌生命。通过亭台楼阁诗歌,抒发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喜爱、赞美,抒发他们的离愁别恨、相思之苦与个人志向等。

亭台楼阁诗歌在文学、文化上的地位,逐渐被世人所接受认可,并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创作出更具现实意义的诗歌作品。在现如今人们严眼中,亭台楼阁诗歌不仅仅是建筑与抒情意象,更是展现历史现实的桥梁。

(二)丰富了文学意象类型

意象,是一种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是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的主关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构成意境。如“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于是就将自己的感想寄托给一个特定发意象,借助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且使读者在阅读时能身同感受,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及感情。

結语:唐代亭台楼阁文学是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不可忽视。本文以亭台楼阁为立足点,对建筑学以及文学做了一点粗浅的研究工作,关于亭台楼阁文学,还存在很多空白的研究领域,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宋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叶嘉莹著.《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意象研究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