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是个人及一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019-05-29 06:06石建社张海霞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类

石建社 张海霞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即关系,关系即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说到底就是无穷无尽的“我与他”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每天所面对的皆为各种复杂多样的关系。在家中要面对父母妻儿、左邻右舍、朋友亲属;在单位要面对上级、下级、同事及各种业务人员;在学校要面对老师、学生;在社会则要与相关的人在相关的事中产生交往。一言以概之,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即是“我与他”的关系。“我与他”的关系,是我们步入人生、步入社会时时刻刻、时时处处要面对的,是如影随形的,想要逃离或回避几无可能。处理“我与他”的关系,就是生活,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如果处理好“我与他”的关系,我们的人生就必然顺风顺水,并由此走向辉煌;如果处理不好,我们就将遇到无尽的麻烦,举步维艰。而要处理好“我与他”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不二法宝就是心中有“他”,即“利他”。

“利他”,就是要求我们在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要首先替他人着想,替他人考虑,替他人打算,即孟子所教导的要将心比心。如此,我们就会身轻心顺,通畅豁达,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远离各种麻烦、苦恼、困扰。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推崇该结论呢?这是因为:“利他”是天体宇宙存在之依据、法则和规律;“利他”是自然界存在之依据、法则和规律;“利他”是人类社会存在之依据、法则和规律。

一、“利他”是宇宙间、自然界存在之规律,运行之法则

如果用心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会深切地感觉到,存在于我们人类的外部世界都像是专为人类的生存、生活而设计的,都是为“利他”即有利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我们观察宇宙间的空气。空气无处不在,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它无比珍贵,但我们未曾真正珍惜过。我们都知道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植物、动物、人类一刻也不可与之分离,离之即亡,但我们只知索取,不曾回报。这种无私的“利他”行为,即无私的有利于人类的行为,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多思、多体验。

我们观察太阳。我们都知道,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离开了太阳的光照,大地的一切生物不仅难以生长,成熟的也将消亡。它周行不殆,东升西落,育万物而不骄,利万物而无争。我们赞美阳光,讴歌阳光,在赞美什么、讴歌什么呢?一言以概之,即赞美它“无我”“利他”的无尚崇高之境界。

我们观察大地。大地养育了无数生物,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类,同样地不求索取。在春天它促成了百花盛开,在夏季它促成了万物成长,在秋天它成就了累累硕果,在冬季又孕育了新的希望,但却从来未曾收取我们的任何报酬。

更为伟大的是,太阳普照大地、普照人类时,空气无偿供应植物、动物、人类呼吸时,大地成就万物时,没有任何比较与区分,而是一体化给予,它没有照顾有优点的生物,拒绝有缺点的生物。自然界万物为人类提供自然美景,也并不是只让有优点的生物欣赏,不允许有缺点的生物观光。这种伟大境界,可以说是我们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我与他”的关系时必然应参照的。思考一下,在我们处理社会关系即“我与他”的关系时,是要对强势的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还是要对弱势的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呢?这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二、动物界的丛林规则,其结果对人类而言,也是无意识“利他”

观察动物界,我们一般的偏见是丛林社会,弱肉强食。但事实的真相是在动物界内部,大多都是友好相处的,都是“利他”的,相互之间很少争斗和厮杀,很少欺弱凌老。这种被我们研究发现的例子太多了,如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我们知道马通人性,狗通人性,猫通人性;知道猴子护犊,马不乱性;知道不少动物如猴子、大象等亡故后要开隆重的追悼会等。可以说,大多数动物的内部关系也是“利他”的。

不可否认,不同物种之间的确存在一物消灭一物的现象,但这种弱肉强食的现象恰恰又促进了整个生物链的完整、优化。对于人类而言,实在是一件利他好事。如此,动物界的存在似乎也是为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三、人类圣人、先师、哲人给社会大众指明的道路,概而言之就是“利他”

人类在元典时代、轴心时代,在东西方,不约而同地诞生了一批伟大的圣人,如孔子、老子、佛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从而使人类走出漫漫长夜,迈向了文明。

圣人们对我们教诲而流传至今的元典、经典很多,但其精髓也就是两个字——“利他”或者是“无我”。孔子对我们的教导:“仁”,仁者爱人;仁者,二人合一人,无“我与他”的分别。“仁”若展开讲则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而这十个方面,无一不是讲要“利他”。孔子也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但主旨则讲的是各自要为对方考虑,要以“利他”为出发点,而这常被人们误解为讲等级。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联合国作为国与国、人与人交往的“金”规则。基督对人们的教导主旨为博爱,而博爱讲的不也是要普遍地“利他”吗?释迦牟尼对众生的教导甚多,但其核心和真谛抽象地概括就是“无我”,“无我”与“利他”不也是一回事吗?老子教导我们要柔,要柔情似水,上善若水,要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简单地说就是无言的“利他”。总而言之,圣人们的教导各有不同,但都是从不同侧面阐述一切行为都要以“利他”为出发点、归宿点,如此方能成就人生。

元典时代、轴心时代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进程。之后的各个时代如罗马时代、中世纪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工业革命时代,所有留存于世的先师、哲人的经典书籍,其主要的内容无一不是教导人们要“利他”,要让人类在各种行为中“抑恶扬善”,抑制人性中“有我无他”的意识。

考察人类文明发展维度、地区国家文明发展进程和个人素质提升水平,事实上都是循圣人、先师、哲人的教导逐步演进的。载入史册的精英无一不是利益大众而无我的大英雄。为利益大众,屈原舍生沉江,司马迁戮受宫刑,谭嗣同慷慨赴死,黄继光用胸膛堵抢眼,江姐忍十指钉竹签,泰坦尼克号的男人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妇女和儿童,乔布斯在身患绝症急需进行肾脏移植时,其本人及几个州政府、医院、医生都能自觉维护手术排队等候的约定秩序。他们的典型特征就是“利他而无我”,无一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因而也就永远地留存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四、科学研究之目的、趋向和归宿——“利他”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之分类千千万万,但概而言之,无非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三大类别。

这三大科学的研究内容,抽象地讲即为:自然科学——解放人类的身体,充分地获取物质能量,满足人们动物性、自然性之需求。社会科学——解放人的心灵,充分地获取精神能量,满足人们人性化、社会化需求。生命科学——解放时空对人的束缚,满足人的彻底解放和对自由的最高需求。

这三大科学的研究目的与规则分别为:自然科学——自利而不损他;社会科学——自利利他;生命科学——利他。

这三大科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为:自然科学——记忆、积累、创新、超越;社会科学——发现、洞察问题之原因,并解决之;生命科学——扫除利我的一切观念、行为,进入无我之状态。

以上论述综合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科学研究简要比较

从上述对科学研究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一切科学研究之正确的目的与规则,总体而言,就是“利他”,而底线就是“不损他”。遵守这一规则、恪守这一底线的科学,我们名之曰真正的科学,应该大力倡导、发展、繁荣。反之,违背这一规则,甚至突破“不损他”的科学研究行为都是伪科学,都是反人类的科学,都应在被批判、抛弃之列。科学研究的应用也是如此。科学研究成果对人类的生存如有危害,则都是反人类的,都应放在被禁之列。

五、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灾难、个人灾难都源于自利和损他,都源于“我与他”的对立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时候整个社会能较好地处理好“我与他”的关系,什么时候国家社会就稳定、就发展、就祥和,就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反之,则战乱频繁,争斗不止。国家、社会如此,个人也如此。

深度地剖析“我与他”的关系,深刻反思“我与他”关系中教育的偏差很有必要。回忆一下,我们从小是不是就是在“我与他”的分别教育中潜移默化地长大呢?我们先是将人群分为你、我、他;进而将器物分为你的、我的、他的;进而将家庭分为你家、我家、他家;进而再将单位分为你单位、我单位、他单位。这种无穷无尽的界分,就从某种程度上将社会的整体、人类的整体割裂开来。形式的割裂当然是自然的,无关要旨的,但由此而形成的观念及处事方式却是非常不可取的。

这个问题在个人、社会、自然、宇宙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向图中体现得非常清晰。见图1。

图1 个人、社会、自然、宇宙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向图

图1中各层级的关系为:第四圈有利于内三圈;第三圈有利于内两圈;内两圈具有表面性、阶段性的相互对立,其趋势逐步和谐,最终走向共生共存、辩证统一,天下大同。

图2反映的是社会关系的构成、相互影响及发展趋向。如果我们在一切观念、一切行为中,只以“我”为角度考虑问题,冲突、矛盾、不和谐是必然的。反之,如果我们在一切观念、一切行为中,能设身处地替他人考虑,而不从“我”的角度考虑,亦即图2中抽去了“我”,就会减少矛盾、冲突,实现“我与他”的和谐,实现自我的身心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图2 社会关系的构成、相互影响及发展趋向

“我”与“他”之观念根深蒂固,“我的”与“他的”范围越大,冲突越大。矛盾、冲突和破坏的减弱和预防的程度,即在观念上淡化“我”“我的”之程度。“利我”之心愈浓,不利影响越大,反之则否。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未来,就在于我们在观念上、行为中要逐步地淡化自我,趋向“利他”。这就是我们不懈努力之方向。

那么,逐步化解矛盾、冲突的现实途径何在呢?现实的途径就是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要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而不能坐井观天,要跳出来;不能一孔之见,要扔掉你所依赖、依据的“小孔”;不能盲人摸象,要全面地、多角度地审视,从而看到整体,看到全貌。

我们应当明白,从形式上界分“我与他”的社会关系当然必要,但如果处事的方式、出发点、归宿点也以此为据的话,则争斗不可避免。这种形式的割裂是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文明进一步提升之障碍,是文明进一步提升需要淡化的观念。我们知道,在原始的采集社会和公社社会是没有这种割裂的,而在我们所要通过逐步努力实现的大同社会,也正是要消除这种割裂。

还要强调的是:就我们个人而言,其精神成长的根本营养、事业成就的根本营养也是“利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利他”或者“无我”的程度作为评价一个人层次的素养参照:纯粹“利他”的人,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我们称为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我们称为贤人;自利而不损他的人,我们称为凡人;自私损他、畏强凌弱的人,我们称为小人。我们向往何种层次,我们欲求达到何种层次,答案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精神疾病患者、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病因何在呢?毫不客气地讲,就是缺乏利他精神,就是太自私了。而治疗这种疾病的灵丹妙药,就是两个字“利他”或者四个字“少想自我”。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宇宙、自然之一切存在就是“利他”。我们人类成长的方向,我们个人成长的方向必然是“利他”。而“利他”就是我们不断去追求的真善美;真善美就是“爱”,“利他”就是“爱”。“爱”可以说就是我们走上和谐,实现大同的不二法宝。当然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仁”“利他”“无我”等都是。总之,真理往往难以用文字语言准确表述,而只能用逆向否定的方式去寻求答案,即当否定了什么不是“利他”、否定了什么不是“爱”,就明白了什么才是“爱”。

“利他”和“爱”可以说就是我们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正如一首歌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换句话说,只要人人都“利一点他”,世界将变得无限美好。为了美好的世界,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人人都“利一点他”吧!无爱无有生活,无爱无有世界,无爱一切皆失去意义,“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利他”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宇宙、自然万物对于人类而言,其典型特征是无私地为人类的存在提供必要的先决条件;圣人、先师为人类指明的道路、方向,就是要通过“利他”而实现我们的存在价值。文化的功能就是要更新人、创造人,使人远离动物性,成为对他人有价值的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科学的功能是既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切方便。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利他”是我们个人、家庭、团体、企业的立足之本,是实现人类和谐的不二法宝。为了成就我们个人,成就我们的企业,成就我们的组织,成就我们的团队,就让我们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去“利他”吧。

猜你喜欢
人类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没有进化好
人类过去长啥样
出发!去最北人类定居地
人类第一杀手
共建“人类之眼”
人类,快醒醒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