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源标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则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会对广大患者的预后和转归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动脉瘤手术治疗后预防出现脑积水、脑血管痉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1]。有相关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瘤患者在手术后的早期阶段实施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可以使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明显降低,从而使广大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2]。该文研究对2016年7月—2018年7月的37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接受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74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7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 16 例;发病至手术时间 1~16 h,平均(4.6±0.7)h;年龄 49~75 岁,平均(61.3±5.1)岁;Fisher分级:Ⅱ级 13 例,Ⅲ级18例,Ⅳ级6例;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14例,Ⅲ级11例,Ⅳ级4例;治疗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发病至手术时间 1~19 h,平均(4.5±0.8)h;年龄 47~74岁,平均(61.5±5.0)岁;Fisher分级:Ⅱ级 11 例,Ⅲ级 17例,Ⅳ级9例;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10例,Ⅳ级2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患者发病后3 d内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栓塞术治疗,手术后通过补液的方式对血容量进行扩充,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类药物实施常规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对其实施抗炎、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对照组:常规实施腰椎穿刺引流,每次脑脊液的排出量控制在25~35 mL之间,隔日进行一次引流。治疗组:实施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选择患者的L3~4及L4~5间隙的位置,穿刺针进入到尾端的蛛网膜下腔位置,将导丝置入,经扩皮操作后置入蛛网膜下腔,深度控制在5~8 cm之间,将导丝完全抽出,主、副管确定均有血性脑脊液流出之后,对副管进行封闭处理,将主管与引流袋进行连接,对引流量及流速进行适当的调控,使每天的引流量能够维持在150~200 mL之间,留置时间控制在1周左右。
①治疗前后格拉斯哥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脑血流速度水平;②术后并发症情况;③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总时间;④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效果:临床治愈: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或彻底消失,神经功能缺损的好转程度达到甚至超过95%,显效: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及阳性体征治疗后改善显著,神经功能损伤的好转程度达到甚至超过70%,但没有达到95%,有效: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及阳性体征治疗后有一定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好转程度达到甚至超过45%,但没有达到70%,无效:均不满足上述标准者[3]。格拉斯哥评分:设置为0~5分,分数越高说明预后越理想[4]。疼痛程度VAS评分:设置0~10分,分数越高则疼痛越严重,0分为无痛[5]。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上述3项指标治疗前后改善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脑血流速度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脑血流速度水平比较(±s)
注:t1、P1为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t2、P2为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t、P为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
组别 时间 格拉斯哥评分(分) VAS(分) 脑血流速度(cm/s)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t1值P1值治疗组 治疗前治疗后t2值P2值t值P值2.16±0.51 3.72±0.49 11.209 6<0.05 2.03±0.44 4.75±0.10 12.543 8<0.05 11.003 2<0.05 7.68±1.04 5.13±0.67 12.463 9<0.05 7.73±0.86 3.07±0.41 14.8815<0.05 12.104 1<0.05 164.79±3.56 144.04±4.27 28.734 9<0.05 163.57±4.02 129.74±3.86 35.294 1<0.05 25.438 5<0.05
治疗组仅有1例(2.7%)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6例(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总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总时间比较[(±s),d]
组别 术后引流时间 住院总时间对照组(n=37)治疗组(n=37)t值P值9.26±2.07 5.81±1.34 13.975 4<0.05 13.59±2.40 8.27±1.55 15.740 9<0.05
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科危重急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之后,红细胞会对5-羟色胺和内皮素等具有促血管痉挛作用的物质的释放过程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进而导致脑血管痉挛现象的发生,病情程度更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脑梗塞,动脉瘤发生再破裂出血及随后出现脑血管痉挛与脑积水等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会使患者认知功能降低,使神经功能损害及病情恶化速度加快,对预后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6]。
腰大池引流属于近年来在神经科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引流方式,相关研究表明,该方法主要具有创口小、创伤程度低、安全性高、方法简单、达到效果更理想等几大优点,可以对脑脊液从脑室流向蛛网膜下腔的循环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使血管痉挛现象得以缓解,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推进脑脊液循环,减轻脑膜反应,使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减轻[7]。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引流管的高度需要随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调整的主要依据是患者脑脊液的流动速度、水柱的具体高度;脑脊液的流动速度需要控制在0.1~0.2 mL/min之间,其与脑脊液的生理分泌量(0.3 mL/min)的一半水平相接近,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过度引流而导致的脑疝、颅内血肿等相关并发症的产生。另外在进行该项引流操作的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相关规定,在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重新穿刺,或对引流管进行更换,对于一些较为黏稠的血性引流液患者,需要确保引流管时刻保持通畅状态[8-9]。
与临床上以往所应用的脑室引流或反复腰穿等引流方式相比较,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点:① 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小;② 穿刺成功率水平较高;③脑脊液的流动速度可以控制;④引流量相对较多;⑤ 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较小;⑥ 仅需要进行一次操作,不需要多次进行操作,能节省时间减轻痛苦[10]。虽然,该项引流技术能够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水平进行有效控制,清除血性脑脊液,但枕骨大孔疝、脑室与腰池不通、中线移位1 cm以上的患者仍然需要慎用。
该次研究中,接受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控制总有效率达到91.9%,高于接受常规引流的对照组患者的70.3%,且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仅有1例相关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6例,且恢复时间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效果也均较对照组更为理想,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报道(有效率90%以上,且仅有2例并发症)一致[10],可以进一步说明,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的必要性,优势性,安全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将该方法作为常规引流方案的一种,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应用,使更多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更加理想。
综上所述,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接受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能够减少相关并发症,缩短引流时间和治疗时间,大幅度改善脑部血流状态,减轻疼痛,使治疗的总有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