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中应用棒球式缝合对出血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2019-05-29 02:40向凌云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棒球肌瘤出血量

向凌云

重庆市巫溪县人民医院妇产科,重庆 405800

子宫平滑肌瘤多发于育龄期妇女,是妇科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其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1]。临床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方式较多,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不过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严重、较大子宫肌瘤的患者疗效有限,故临床主要提倡手术治疗[2]。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是目前主要手术方式,其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腹壁瘢痕小、康复快等优点,受到临床广泛推崇,不过也存在腹腔镜下缝合瘤腔难度大、止血耗时长的技术难题急需解决[3]。棒球式缝合技术的开展与推广使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术后缝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国内已有许多研究证实[4]。为进一步分析棒球式缝合技术的应用效果,该研究选取2016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86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比较该缝合技术与传统缝合技术对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86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患者根据缝合方式不同分组,观察组43例患者采用棒球式缝合,对照组43例患者采用连续缝合。观察组: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36.74±8.21)岁;体重指数 20~31 kg/m2,平均(25.86±2.48)kg/m2; 肌壁间肌瘤最大径 5~10 cm, 平均(6.97±1.74)cm;单发肌瘤19例,多发肌瘤24例。对照组:年龄 26~53 岁,平均年龄(36.91±8.57)岁;体重指数 20~30 kg/m2,平均(25.37±2.51)kg/m2;肌壁间肌瘤最大径 5~10 cm,平均(6.93±1.58)cm;单发肌瘤 20 例,多发肌瘤 23例。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予以全麻,体位取膀胱截石位,根据子宫大小于脐孔或脐上1~3 cm位置置入腹腔镜,分别在左下腹、右下腹麦氏点穿刺Trocar。对子宫肌瘤数量、位置等情况进行探查,设计合理的子宫切口。在宫体部注射生理盐水20 mL+垂体后叶素6 U,使该处血管有效收缩。然后取单极电钩,以此切开子宫浆肌层达肌瘤表面,使用大抓钳将肌瘤钳夹左右旋转并往外牵拉、钝性分离,使之被完整挖出,若发现穿透宫腔可对子宫内膜连续或间断缝合修复。观察组患者从子宫切口一端开始于瘤腔底部进针,切口处浆膜面出针,再进行反方向对称缝合,保持由内向外操作;对照组患者对肌瘤残腔进行连续逐层兜底缝合,在对肌层进行连续缝合,最后对浆肌层进行连续缝合。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及手术、胃肠功能恢复、下床活动、住院的时间进行观察记录。②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的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观察。③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统计,包括出血、腹痛、盆腔感染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经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手术相关指标、血红蛋白水平的比较经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下床活动、住院的时间比对照组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胃肠功能恢复(h) 下床活动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62.58±19.73 65.49±21.62 0.651 0.516 82.57±24.16 159.24±43.15 10.166 0.000 20.06±4.82 24.97±2.94 5.702 0.000 22.38±2.71 29.61±2.29 13.362 0.000 4.37±1.08 5.12±1.43 2.744 0.007

2.2 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术前的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对比[(±s),g/L]

组别 术前 术后1 d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75.34±15.68 75.62±16.19 0.081 0.935 116.38±20.84 102.57±19.43 3.178 0.002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2.33%的发生率,比对照组16.28%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子宫肌瘤作为妇科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危害着女性生殖健康,发生子宫肌瘤后可出现月经量过多、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子宫肌瘤还可形成压迫,导致宫腔、宫颈管、输卵管形态发生变化,或对子宫内膜血供及胚胎着床造成影响,最终使患者发生不孕症或流产[5]。子宫肌瘤核除术能够使子宫保持良好的完整性,维持子宫功能正常,而且由于子宫切除术容易引起患者心理顾虑,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尤其是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因此子宫肌瘤核除术逐渐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段[6]。

近年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核除术已经取得理想成效,通过腹腔镜实施手术操作能够保证视野清晰,减少手术过程中对机体组织造成的损害,而且其作为微创治疗技术,具有疼痛轻、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使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均明显提高[7]。不过目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核除术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为操作难度高,腹腔镜下的缝合是手术的主要难点,已有许多研究证实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对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术者镜下缝合需要保障紧密性,因此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中安全牢固的缝合方法是需要探究的重点[8]。目前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主要采取的缝合手段包括传统连续缝合和棒球式缝合,棒球式缝合由于进针均从瘤腔内底部进针,缝合时针尖容易暴露,也便于接针,使缝合时间有效缩短,而常规连续缝合是从瘤腔外进针,腔内出针,出针点定位不及棒球式缝合方式确切,因此棒球式缝合方式能够使瘤腔底部得到更好的缝合,避免死腔,减少出血,促进恢复[9]。而且棒球式缝合每次从瘤腔底部进针至一侧浆膜层出针均收紧缝线,每针缝线内组织量是常规连续缝合的一半,因此收紧缝线时有更均匀地组织受力,可对组织形成紧密压迫,有效减少出血量,收缩子宫,达到较高的止血效果,常规连续缝合收紧缝线时近远端组织受力不均,发生出血、腹痛等情况的几率也越高,而且可因此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感染发生率[10]。

棒球式缝合与常规连续缝合相比,从力学原理上分析,常规连续缝合时缝线由创面两侧向中间压迫,而棒球式缝合既能够通过两侧组织向中间压迫,又能够使创面组织向组织深层压迫,由此可见棒球式缝合除了有向内的力,还增加了向下的压迫力,利于血窦压迫止血,而且十分适合深、大的瘤腔,该方法使子宫浆膜面自然内翻,缝合后切口平整光滑,渗血少,还有助于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万晨东等人[11]研究中发现棒球式缝合技术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中手术时间为(76.5±28.2)min,较传统连续缝合(98.7±33.4)min明显更短,而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棒球式缝合技术的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2.58±19.73)min,对照组(65.49±21.62)min,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术者的熟练程度有关。该研究结果还指出,采用棒球式缝合技术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血红蛋白值更优,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而且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下床活动、住院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棒球式缝合方式还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此外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比对照组16.28%明显更低,刘蓉婧[12]研究中显示采用棒球缝合法的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6%,明显低于采用传统缝合法的对照组的12.78%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棒球式缝合技术的重要价值。

综合上述,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中应用棒球式缝合不会延长手术时间,但是能促进术后恢复,减少术中出血量,预防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棒球肌瘤出血量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打棒球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棒球
“大”一号棒球服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