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林涛 于成松 王航宁 徐雯雯 王津果 宋建威
牡蛎与裙带菜浅海生态间养,充分利用了牡蛎与大型藻类的生态功能互补,例如裙带菜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牡蛎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等。不但提高了养殖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还有效维护了海洋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近年来,山东省乳山市牡蛎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乳山水产养殖业的支柱产业。牡蛎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例如牡蛎育肥期延长、规格偏小、死亡率升高、养殖海域生态问题逐渐显露等。相关研究表明,水产单品种的长期大规模高密度养殖,必然造成养殖生物生长速度趋缓、病害增加、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为此,笔者团队积极探索创新养殖模式,通过咨询有关专家、查阅资料、开展小规模养殖试验,总结出了实际、有效的牡蛎与裙带菜浅海生态间养模式。现总结如下:
牡蛎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主要饵料,裙带菜生长以光、肥、水流为基本条件。牡蛎的排泄物为裙带菜提供相当数量的氮肥,促进了裙带菜的生长。同时,牡蛎对水中的颗粒物质有滤除作用,可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裙带菜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裙带菜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牡蛎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这样的生理机能,使二者在同一环境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长。两种养殖品种间的生态功能互补,不仅有利于提高养殖品种的产量,更有助于养护、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域生态平衡,达到养殖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同时,贝藻的生态间养也有助于提升水产品质量,满足人们对食物质量安全的需要。
应选择水域开阔、潮流通畅、风浪较小、饵料丰富的海区,水深为10m~30m,流速在0.17m/s~1m/s之间,盐度应保持在25~32,底质以平坦的泥质或泥沙质为佳。养殖区周边没有工业废水、农业或生活污水的排放,水质符合NY5362-2010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
结合乳山市海域情况和养殖实际操作,养殖区面积按照3.5:3:3.5(牡蛎:裙带菜:牡蛎)的比例划分,以此开展浅海大规模生态区间养殖。
牡蛎和裙带菜均采用筏式挂养,筏架的结构基本相似,主体部分有浮绠、浮漂、橛缆、木橛、浮球绑绳、吊绳,牡蛎养殖还需要有网笼,裙带菜养殖还需要有苗绳和坠石。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的材料。
每个生产作业区一般不超过2000亩,作业区之间应保留大于60m的航道。牡蛎养殖筏架的设置要求筏向与流向垂直,每台筏架有效长度以100m以下为宜,筏间距≥12m,网笼间距1m~1.5m。裙带菜养殖筏架的设置根据海流速度及方向确定,若海流流速快,则横流设筏,若流速较慢,则顺流设筏,每台筏架有效长度小于100m,筏间距6m~8m,苗绳间距0.6m~1m。
筏架的固定需要在其两端打橛,打入土层约3m~4m深,橛绳绑在橛下端二分之一处。筏架的设置应在高潮时也能够保持较为松弛的状态为好,且能够随风浪有一定的浮动幅度。绑缚浮球的绳扣要结紧结死,绳索与筏绠的衔接处要绑紧。吊绳绑缚到筏绠上要绑紧,不能使其左右滑动,防止牡蛎养殖笼或裙带菜苗绳相互绞缠磨损。
1.牡蛎养成技术及管理
牡蛎采用筏式笼养(育肥)的方式,将牡蛎苗装入网笼里,挂于筏架垂于水中养殖,养殖周期为每年9月中下旬至次年5月。
(1)放苗方法
选择个体大小接近商品规格(5cm~7cm),但由于饵料不足等原因,肥满度较低的牡蛎作为秋蛎苗种。9月中下旬,在沿岸开阔处将牡蛎苗分装至网笼内,每个网笼7层~10层,根据规格大小每层放置20个~30个左右个体为宜,还应结合养殖海区的饵料丰度以及筏架的支持量而定。苗种分装完毕后将网笼装船,挂于海区的筏架上,每台筏架可吊挂70个~100个网笼,网笼间距为1m~1.5m,养殖水层为1m左右。
(2)日常管理
每隔3天~5天到海上巡查,检查浮筏、浮子、吊绳和网笼的牢固程度,确保每台筏架松紧一致,保证生产安全,各个养殖笼保持在同一水层。随着笼内牡蛎的生长及时补加浮子,避免网笼过重造成设施下沉。注意观察天气变化,强风来临前,应注意筏子的浮力不要过大,可采取减漂、压石等办法对筏架进行防护;强风过后,要及时检查,修整受损的设施。在高温期及附着生物大量附着的季节,应适当调至深水层。笼养时间超过4个月,网笼附着的杂藻、淤泥等影响到笼内水交换或牡蛎个体增大后生长空间受限时,如不能及时出售,应进行分笼操作,不同规格的牡蛎装笼挂于对应的海区继续养殖,同时在分笼过程中注意清除各种附着生物以及肉食性腹足类、甲壳类等敌害生物。
(3)收获
待牡蛎出肉率≥15%时即可收获。收获可从12月持续至次年5月,可结合当地市场实际情况,均衡上市,增加收入。
2.裙带菜养成技术及管理
裙带菜采用养殖绳水平挂养方式,将苗绳连接于相邻的两台筏架之间,使苗绳平挂于水中进行养殖,养殖周期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
(1)挂苗方法
在10月份购买规格约为1cm附着在细苗绳上的苗种,将细苗绳剪成2cm左右的小段,然后用订书机每隔0.4m将苗种订在粗苗绳上。订苗时要防止阳光曝晒,以防藻体脱水。把订好苗种的粗苗绳和浮绠上的吊绳连结好,苗绳吊挂间距为0.6m~1m,平挂水层为1.2m左右。
(2)日常管理
每隔3天~5天到海上巡查,检查筏架和苗绳的牢固程度,确保每台筏架松紧一致,保证生产安全,藻体受光均匀。及时清除藻体表面的藤壶、杂藻等敌害生物以及筏架、苗绳等上面的杂藻,以免影响裙带菜的生长。由于养殖海区风浪冲击或者夹苗不牢等原因,不时有裙带菜脱落,故在挂苗后需经常检查,适时补苗;随着藻体的不断生长增重,筏架负荷量增加,应及时补加浮子;当藻体长到0.6m~0.8m时,将苗绳水层由初挂的1.2m提到0.5m。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筏架要保持筏距、浮球均匀,及时整理绞缠苗绳。
(3)收获
3月份进入收割季节,主收割期在4月份。收菜标准为菜体长80cm以上,茎宽2.5cm以上。
传统的牡蛎单品种大规模养殖平均亩产约2850kg,牡蛎售价平均约10元/kg,亩产值约2.85万元。通过实施牡蛎与裙带菜浅海生态间养,牡蛎平均亩产可达3200kg,提高约12.3%,同时,育肥养殖的牡蛎个体大、肥度高,品质得到很大提升,售价也提高到约12.8元/kg,亩产值达4.1万元;裙带菜平均亩产约3650kg,亩产值约0.36万元。该养殖模式下的双品种综合亩产值约2.98万元,较单养牡蛎提高约4.5%,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维护了海洋生态环境,同时,也生产出了绿色健康的水产品,大大推动了乳山市浅海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绿色生态养殖模式。
通过实践证明,牡蛎与裙带菜生态间养模式具有诸多优点。养殖牡蛎发病率降低,成活率提高10.5%以上。牡蛎品质好,个体大、肥度高,可以进入高端市场,产生更高的市场价值。
牡蛎养殖产生大量的排泄物,长年养殖对海域生态产生不良影响,而裙带菜能够利用牡蛎的排泄物作为其生长所需的肥料,两者的间养就形成了互为有利的共生关系,有利于维护养殖水域生态的稳定。此模式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牡蛎和裙带菜养殖的产量,同时缩短了牡蛎育肥期,降低了人工、燃料、养殖材料等成本,保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养殖劳动强度、风险比单养牡蛎大大降低。该养殖模式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渔民养殖积极性,扩大了就业,带动了运输、加工、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牡蛎的市场价值远远大于裙带菜,在牡蛎养殖面积减少的同时,能否大幅提高养殖企业和渔民的收益,是决定牡蛎与裙带菜生态间养模式能否得到广泛推广的关键。下一步可通过引进及推广三倍体牡蛎、“海大1号”和“海大2号”长牡蛎等良种,完善牡蛎与裙带菜间养的密度和比例,打造和保护乳山牡蛎品牌等方式,来提升牡蛎的品质和市场价值,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