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途径和对策

2019-05-28 02:09胥爱霞刘常宝李仕豪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质量

胥爱霞 刘常宝 李仕豪

[摘 要] 高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当下反映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在网络经济时代,融合融通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高校应突破将就业研究只停留在教育链下端的研究方法,把高质量就业问题置于整个教育链之中,使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活动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紧密结合,在二者互动、融合中,寻求全新的解决问题方案。同时,高质量就业与创新就业相互融合也会产生新的工作模式,使高校就业工作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激发出来,以全面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高质量;充分就业;途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5-0018-03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自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在高校与社会共同关注与发力下,无论是在就业模式创新还是在就业理论构建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新经济与互联网经济背景下,高校就业问题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就业正逐渐从规模化关注逐步走向质量化重视。2017年底,人社部数据显示:近十年间,共有7371万毕业生走出高校,毕业生数量以将近5%的年增长率持续攀升。其中,高校毕业生两个关键词:就业率、收入,与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关联度最大,也成为社会利益相关方关注的重点要素。

一 高质量与充分就业情况分析

通过官方就业数据分析,可以准确地了解目前我国整体就业状况,同时,对本地区的高质量就业数据的重视,也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前提条件。

(一)充分就业情况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整理了近五年间的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从2012届毕业生开始,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但本科就业率有起有落,尤其是就业率经历2011至2014三年持续上升后,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下降。2017年12月6日,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表示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

(二)就业质量情况

收入目前成为就业质量状况评价的重要指标。在2016届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里,“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类职业薪酬最高,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达5039元,“互联网开发及应用”类职业以平均月收入5017元紧跟其后。麦可思分析发现,从事这两大类职业的毕业生主要就读专业为“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此外,“经营管理”(4738元)、“房地产经营”(4673元)、“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4663元)也是本科毕业生从事的薪资较高的职业类。

调查发现,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逐年增长,五年间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增长了43.59%,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59.15%。在《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麦可思研究院对2012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毕业3年后,2012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涨幅分别为89%、84%,涨幅远超过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资增幅15.7%。

二 高质量充分就业问题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高校教育方法和专业设置的滞后、毕业大学生供需结构性错位、大学生职业认知和就业观念的偏差等因素综合造成充分就业尚未实现,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也需要政府、高校、新闻媒体、家庭等各类主体的协力,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专业与行业对接视角的研究

康辉英在《软件:电子版》[2017(2)]发表论文《“互联网+”时代提升独立学院计算机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文中分析了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就业竞争力缺失的原因,结合其所在独立学院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视角比较狭窄,要素分析较为单一。

(二)创新能力促进就业研究

《大学生就业力研究》(大眾日报数字报)总结出大学生就业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为求职优势、专业技能、求职技能和工作能力四个维度下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11个指标和职业素养维度下的创业精神指标。为此设计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构建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论证用人单位人才筛选标准演化趋势。提出“质量”的差异才是问题关键。涉及高质量就业问题,但是模型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

(三)市场导向型改革研究

尚振在《青年与社会》发文《当代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途径研究》[2013(8)],提出:“政府部门分别通过保持经济适度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中西部开发力度、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等措施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高校也以就业为目的和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出校政合作问题以及就业的市场导向机制,为深入分析解决该质量就业与充分就业提供思路。

(四)能力与质量模型构建研究

汪青、黄姿梅、高小尧等在《速读(上旬)》(2017.9)发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问题》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质量具有关联性,同时存在问题,文中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该文把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两个变量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两个重要维度,为高质量就业问题进一步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型与框架。

综上所述,该课题的研究前期研究成果丰硕,一些理论在实践中也产生预期成效。但是,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化、信息化等高科技将未来就业空间压缩、就业体系解构,使高质量充分就业问题面临新课题。下一步研究或实施的重点应该是多头并举、综合发力、多要素优化,才能在研究中取得新的成果。

三 问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本问题的研究将以往只是社会与学校各自独立领域分析,高校内部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分开考量的研究模式,转向将处于不同环境的内生与外生变量整合在一个模型中统一系统分析。所以其研究的意义不仅对问题结果有经济和社会价值,而且对高校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也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一)问题研究的意义

从社会层面上看,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充分就业,可以实现优秀人才的良性循环,減少社会与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力促校企、校政深度合作与融合,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文环境优越。

从高校层面上看,通过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指标的数据分析和措施研究,可以促进高校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尤其是学科、专业融合性发展,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计更符合行业与企业岗位的特定需求,完成专业与行业,学业与职业的完美对接。

(二)问题研究的价值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自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以来一直备受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方高度关注,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各方专家、学者、教师都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对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实际价值,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接下来的问题研究应秉承“为国家解忧、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立足本学校实际,在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整合内外资源,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效用最大化,进而提升学院的社会知名度,提高学院各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营造促进充分就业的生态效应。

1 供应链与教育链思想的切入

在分析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的科学含义的前提下,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激活校企政等各方沉淀资源,遵循校企、校政深度融合思想,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在共享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完成校外信息资源共享与校内教学资源整合,为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智力与物力支持。

2 大数据技术与战略分析的结合

利用网络资源,加强高校就业需求情况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周期性开展地方各专业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情况调研活动,为下一步完成适合本校、本地区提高就业指标策略方案奠定基础。高质量就业与充分就业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应包括前景预测与对策方案。保证数据分析为方案决策服务,通过结构化数据整理,找出就业的规律,发现存在问题,形成未来趋势性分析报告。

3 注重方案的实证性与价值性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基本思想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为目的”的目标,通过合作与共赢,产学融合,以较低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果,所以它是一个范围拓展到经济及社会各层面的社会系统结构模式。高校在人才供应链中处于上游,自身的教学活动价值性与其他社会组织价值实现有很强的关联性。人才培养质量与口径,应在经济功利性与政治方向性之间进行价值平衡。

四 高校高质量充分就业问题研究的核心点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问题的设置,涉及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就业政策、高校内部教学设计与就业教育体系四个变量,两组维度。模型内要素相互交叠甚至融合,使问题结果会产生一题多解,这需要哲学思维去认识和掌握情况,用辩证思想去理解分析问题。

(一)对充分就业的辩证理解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其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结构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一般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具有科学性。现在所谓大学生的慢就业和流动性就业,仍属于充分就业范畴之内,这样就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提供回旋余地和作用空间。高校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大学生失业容忍度,完成校内教学资源整合,通过资源整合构建跨专业、跨系的教学实训平台,通过可视化、可感知的模拟职场建立,引导学生尽早熟悉职场环境,做好职业前的能力与心理准备。同时结合校企深度合作、校政深度合作,产学深度融合,破除信息孤岛,最终实现校内外以信息为主导的资源共享。

(二)对高质量就业含义的理解

高质量就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高校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的高质量,二是高质量的学生得到社会高质量的利益与荣誉回报,二者相辅相成,单纯强调社会给予大学生高质量的报酬显然有失偏颇。在ISO9000:2001质量文件中,质量一词的含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说明达到质量标准其构成要素不是唯一项的或几项,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应该是多元的、复合性的,这就是当下提出的技术技能型与文理交叉人才培养架构。而要求则来自客户(社会),高校要服务于地方经济,首要的就是要使人才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并非学校主观行为,教学改革应该以社会、企业的诉求为动能和内驱力。对质量一词中的“固有”一词要有更深刻理解,大学生首先是一个合格公民,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特殊群体,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价值观等也是质量的重要构成要素。质量合格既要有符合性的具有共性标准,也要有适应性的个性化标准,多面手、复合型、适应性是未来人才模式的基本特点,高校教育教学与实习实训都要围绕这个特点展开。

五 通过教学创新真正实现高质量基础上的充分就业

高校就业层面上的工作创新既要体现在宣传内容与形式上,也要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教学设计紧密配合,共同发力,产生1+1大于2的系统整体效应。尤其是针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等相关文件,结合目前正在实施的大商科教育模式,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实施高质量充分就业。调动社会、企业、高校各方积极性,通力协作,共同育人。

第一,将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引入应用型本科质量管理活动中,从理论高度理解质量与质量标准的科学含义,认识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产教融合、校企融合、校政融合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科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学业与职业对接”三位一体的就业与教学结合的质量控制模式架构。

第二,利用此次教育部本科教学标准制定契机,紧跟社会需求,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瞄准前瞻性行业,充分整合学院现有的教学实训资源,申报具有地方特色、具有行业竞争力、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专业。利用人才培养方案更新的机会,进行课程体系再设计,以应对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所带来的就业挑战。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虚拟职场,提高学生职业感受度。

第三,构建跨系、跨专业的教学团队,搭建以信息技術为主的横向专业知识整合信息平台,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举全校之力,申报综合性、竞争性强的科研项目,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为学生顺利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构建全新的适合社会实体需要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知识结构,加大实践课、实训课权重,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内完成学生职业准备工作。将部分核心课程教学与专业证书培训对接,逐步推进学生的“双证”教育,为学生顺利实现高层次就业提供资质保障。

总之,高校高质量充分就业问题的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有微观层面的措施实施;既有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也有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顺势推进。通过科学组织教学科研活动,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和社会资源,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高质量人才培养资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高校要充分利用政府有关高校现代管理体制、校企合作共享资源机制、产学融合机制等政策红利,与企业之间实现深度产学研教的融合,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的互动交流平台,及时将高校改革成果转化,将创新思想与创新方法物质化,在更加广阔的层面上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4/19/content_5187179.htm

[2]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712/t

[3]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00万人面临的都是工作——就业频道——中国教育在线[OL].http://career.eol.cn/news/201705/t20170509_1513857.shtml

[5]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高质量
以高质量项目带动高质量发展
关于高质量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立法的思考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咸阳何以“一路向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央企境外业务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