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研究情怀,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2019-05-28 02:08刘剑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5期
关键词:荣誉感认同感责任感

刘剑华

[摘 要] 研究情怀,就是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种执着的研究精神,有通过研究提升自我的职业追求,把研究教育教学作为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当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拥有了思想认同感、职业责任感和成长荣誉感,就拥有了一种教育情怀。这种教育情怀能给他们提供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引导他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幸福地前行。

[关键词] 研究情怀;青年教师;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

都说“教师即研究者”,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常态,这也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丰富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的一种专业举措。教育科研就为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因而当下教师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已经成了科研的一种显性成果。当然,科研,也必须靠论文的发表来提升质量。可如今,发文却成了科研的代名词,说到科研,就必须要有文章的发表。教育科研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活动,发表研究论文,这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发表文章不是教育科研唯一的成果体现。更可悲的是,当下许多教师即使不研究,也在发表科研文章——花钱请人撰写文章再发表。

花钱发表文章,这在教育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教师发表文章之事的随想》,剖析过这种现象。不过以前某些老师花钱发文章,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文章是自己写的。不管文章质量如何,最起码他研究过了,为了写好文章确实做了一些实践探究,这或多或少地会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让笔者痛心的是,现在许多青年教师省事多了,直接由花钱发文变成花钱请人撰文发文了。现在有些杂志的编辑(当然,有些是专门帮人写文发文的类似中介的“枪手”)专门干这个事情,只要有老师想发文,其他什么事都不要管,只管出钱就可以了。可以想象,这些人专门帮人写作发文,他们或许是以这个为业赚钱的,但是他们有时间去实践、去研究反思吗?那写出来的文章有价值吗?说白了,也就是东拼西凑,剪刀加糨糊式的文字加工厂造就的“文字垃圾”。再说,有些杂志就是某些不良分子为了发表文章而临时创办的“加工杂志”。

当花了钱的老师拿到了署着自己大名的报刊,就算有了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了。可我想知道的是,这些教师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看到没有经过自己研究就得出的所谓成果,心里涌起的是喜悦感?自豪感?惭愧感?还是其他?在我看来,应该是一种悲哀感。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需要有踏踏实实的态度,扎扎实实的探索,需要春耕夏耘日出日落的精耕细作。没有经过自己实践的检验,发表的各种文章是否真正有益于教育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呢?稍有教育常识的人,不难判断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潜在危害了。因为这不是一个教师真正对专业成长的追求,从某个角度讲是一种名利的追逐。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写文章,主要是促进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花钱请人撰文发表,其实就是一种伪科研,是一种“科研造假”;说得严重一点,是作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沦丧。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你教学生要做真人,写真文,可自己却不劳而获,不研究、不写作,还造假,能是一个好教师吗?自己不想研究,但各种评优评先、职称晋升都需要科研成果,只能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这是一种思维惰性或者叫研究惰性在作祟,其缺乏的是自我教育和自主發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这些教师普遍缺乏教育责任感、使命感,对教育,对学生,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有专家指出,所有的教育,都应该从自我教育开始。教育人者,只有教育好了自己,才能由己推人,实现能量转换。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缺乏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之人,会有能力去教育他人;一个从不努力完善自我之人,却孜孜于促进他人的完善。这就如同“一个不热爱读书之人,却到处教育他人怎样读书”一样不可理喻。一名教师,如果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不想研究,还花钱请人撰写发表研究文章,不也是荒唐可笑的吗?

这种现象在我校青研组教师中也有蔓延趋势。青研组是我校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的一个校本研修平台,是一个学习型团队组织和研究型共同体。青研组由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成,每学期都有具体的活动计划和活动专题,形式丰富多样,有读书学习、科研讲座、学术沙龙、基本功培训、专题写作及各种竞赛等,时间是每周三晚上7:00开始,活动一个半小时,这被青年教师亲切地称为“相约周三”,也渐渐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文化品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青研组教师的进进出出、管理机制、某些传统活动单调反复等诸多原因,青年教师对参加青研组活动兴趣减退、热情不再,由开始的向往变为不愿参加,怕参加,由开始的“想约”变为“违约”,即使参加也是为了完成任务,活动效果可想而知。这个品牌活动被青年教师戏称为“鸡肋”活动。

要使这个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组织能重新焕发生机,助力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研究情怀,就要让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享受到参加青研组活动的快乐。这种研究情怀,就是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种执着的研究精神,有自我研究提升的职业追求,把研究教育教学作为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一、认同感:研究情怀的基石

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这本书里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

所谓认同感,是指一个人从心里认为他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要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

一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是心灵成长,包括“精神成长”,或者说“心灵成长”和“专业成长”两方面。青年教师只有对所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认识或认同,才能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但是今天,很多时候我们说的都是“专业成长”,很少有人关注教师的“心灵成长”,更没有人关注教师内心的价值取向。抛开心灵成长,一味强调专业成长,可能出现很多问题。现在我们说到的“专业成长”,往往是指能不能做课件,能不能上公开课,或者教育技术水平、教育能力达到什么程度,这很容易让我们以为,所谓专业成长就是这样一些东西。强调这样的东西,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技术主义至上”的倾向,很容易把教师变成教书的工具。同样,教师参与科研,拥有研究者情怀,也必须以认同感为基础。

如果一个人认识不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他在工作中就很难有幸福感。

叶澜教授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育是一个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能够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积极参加青研组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每个青年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是学校领导要你来参加学习研讨,也不是你来了就是为了完成一下任务。参加青研组培训的认同感,说得高尚一点,就是每个青年教师都应该是怀着梦想而来的,要有一种使命感,参加青研组活动进而提升自己的素质,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有了认同感才会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能有成就感,有成就感才能有归属感。有了认同感,你才会有学习研究和专业前行的力量。

二、责任感:研究情怀的保证

责任感与责任不同。责任是指对任务的一种负责和承担,而责任感则是一个人对待任务、对待工作的态度。当我们对教育教学研究充满责任感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中找到快乐。责任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健康发展的核心品质之一,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研究情怀的保证。

比如,青研组的活动以读书写作、沙龙研讨、科研讲座等为主要形式,教会青年教师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进而促使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班队管理等方面迅速成长起来,所有的活动都是一种奠基或积淀内涵的工程。日积月累的研训,可以使青年教师逐步集聚教育教学智慧,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要想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必须要有一股勤学苦练的劲儿,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有青年教师认为,现在的青研组活动缺少了当初的一种神圣感,当初参加青研组是一种真正的学习研讨,在青研组内学习写作教育教学文章的方法、技巧,掌握的是一套过硬的本领和基本功,因为你要想发表文章,参加论文比赛,必须要有真实的研究,真实的写作,因此对于参加青研组活动就有了一份期盼,就有了一份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鞭策着自己要认真参加青研组活动,学习一些真本领,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有了这份责任感,便有了一种理想,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必须奋发努力,才能有成果。如今呢?缺少了责任感。为什么?因为现在钱能解决一切问题。想发表文章,花钱请人撰写再发表,自己不需要动脑筋研究,照样有文章等成果,为什么还要参加青研组去研究?缺少了责任感,便缺少了研究和专业成长的激情。

人的发展与完善,一般来说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成就自己,之后是成就他人。对教师来说,与其说成就他人的时候成就自己,不如说在成就自己的时候成就他人。这就是一种责任感。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棵不断生长的树,不断展现自己最美的生命活力的树,只有这样的树,才可能为小鸟提供更好的栖息地。苏格拉底曾说过:“其实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就在于不断发现更好的自己,不断创造和展现更好的自己。

作为青年教师,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教师的研究,其实就是努力让自己与教育职业更般配,与我们的学生更般配。选择当老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这种责任首先体现在对专业的研究之中。

这种责任感还表现在为教育提供范本。什么是范本?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简单一点,就是教师要做好榜样,要树好样子,做个好老师。好老师应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仁爱之心,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真情、真心、真诚的爱滋润学生的心田,把学生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要成为学生的楷模、样本和范例。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多研究、勤研究、真研究,应该让自己成长得更加优秀,这是对教育的负责,对孩子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

一个教师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能够努力去做,做出一定的成绩,体会到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他就会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

三、荣誉感:研究情怀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曾说,学生需要表扬,教师也需要用表彰、奖励的方式来唤醒自己的内心。有没有职业荣誉感,终究也关乎每个教师的职业生命。荣誉提升道德、催生自律、启发智慧、激励热情、坚定信念、孕育责任。每个青年教师都应该积极研究,迅速成长进而得到学校领导、同事及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自己也能够得到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

青年教师既然参加了青研组活动,有了认同感、责任感,就要让自己在活动中真正研究起来,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及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能做出成绩,要研有所获,有所得,有所提高。原来马塘小学在老校区有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荣誉室,凡是在马小工作过的老师只要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成绩,在荣誉室内都有成果陈列其中。每年新分到马塘小学来的年轻老师,学校领导都要带他们到荣誉室里去参观,不需要多说,那里荣誉墙上的一个个数据、桌上叠着的一张张证书、一本本杂志都是一种无声的感染、熏陶和教育,能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这就在无形中给了他们一种动力,激活了他们潜在的研究意识,鞭策着他们自觉地融入这个集体,努力工作,争取让自己也能在荣誉室里有“一席之地”。有了荣誉感,才会不断前行。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的成长则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青年教师的成长实际上就是源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提升。这种成长的过程,就是青年教师的研究意识不断觉醒、不断觉悟的过程。而增强荣誉感,就是唤醒他们的“内心觉醒”,促使他们主动研究。

为了增强荣誉感,激活研究的动力,我们首先要求每位青年教师都要研究自己,发现自我。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也有自己的不足。研究自己,要找准自己的专业发展潜力,明确自己朝哪个方面发展更好,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成长之路,有助于实现自己教育人生的价值,也有助于青年教师产生荣誉感。

青年教师的成长既有专业素养方面的提升,也有非专业方面的拓展;既有看得见的资料和数据成果方面的显性表现,也有精神、心灵方面的隐性成长。为了增强青年教师的荣誉感,激活青年教师内在的研究动机,我们还要求青年教师既要为自己制定学年度目标,又要制定好自己的三年规划,督促青年教师在几年内实现从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再从骨干教师成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的发展目标。例如,我们每学期初都要组织教师签订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军令状,让教师从课堂教学(开设公开课、參加教学竞赛)、教育科研(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及学历进修等方面,制定学期研究计划,确立近期奋斗目标,使他们的研究有方向、有压力,更有动力,明确自己的工作愿景,进而自觉地把学校赋予自己的外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自觉地把教育教学活动看作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人生意义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里克纳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要达成教育的伟大目标,需要教育人有一种教育情怀。这种教育情怀就是要求教育者达到一种心灵境界。青年教师的研究情怀也是如此。当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拥有了思想认同感、职业责任感和成长荣誉感,就拥有了一种教育情怀。这种教育情怀能为他们提供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引导他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幸福地前行。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荣誉感认同感责任感
这是我们要的集体荣誉感吗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责任感等2则
浅谈班级集体建设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