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管平,叶婷,夏虎平
痔是临床常见肛肠疾病,其中混合痔是产生在肛门同一方位齿线上下,包含内痔与外痔症状的痔病,发病率约占痔病的24.13%[1-2]。该病病程长,尤其老年患者合并症多、病情重,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老年Ⅲ~Ⅳ度混合痔,以消除症状,保护肛门功能及形态。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Tissue-selecting Therapy Stapler, TST)是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PPH)基础上研发的新型技术,被肛肠诊疗界誉为最安全的微创技术,主要治疗混合痔[3]。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适应证之一为Ⅲ~Ⅳ度内痔为主混合痔,但单一手术存在对外痔处理的缺陷[4]。故有研究指出,考虑联用多种手术方式,以达到更好治疗效果[5]。外剥内扎术是治疗痔病的经典术式。较多研究表明,TST、痔动脉结扎术疗效均优于外剥内扎术[6-8]。但关于痔动脉结扎术加外剥内扎术对比TST手术的疗效研究鲜有。基于此,本研究纳入老年混合痔患者96例,旨在探讨联合手术与TST手术的疗效差异,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本院诊治的老年混合痔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研究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60~77岁,平均(68.26±8.84)岁;病程3个月~21年,平均(8.37±1.82)年;混合痔分度:Ⅲ度26例,Ⅳ度22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61~78岁,平均(67.98±8.91)岁;病程5个月~19年,平均(8.02±1.77)年;混合痔分度:Ⅲ度27例,Ⅳ度2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9]中关于Ⅲ~Ⅳ度混合痔的诊断标准。混合痔包含内痔、外痔。Ⅲ度:排便或咳嗽、久站、负重、劳累时痔脱出,需手还纳,可伴便血、疼痛。Ⅳ度:痔持续脱出或手还纳后易脱出,多伴便血、疼痛。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Ⅲ度、Ⅳ度混合痔诊断标准[9];②年龄60~78岁;③具有本研究手术指征,手术基本耐受;④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①肝、肾功能障碍;②肛周感染性疾病、过敏体质;③存在肛裂、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等合并症;④环状结缔组织型混合痔;⑤炎症性肠病;⑥结直肠肿瘤;⑦心脑血管疾病;⑧凝血功能异常;⑨代谢性疾病等影响切口愈合;⑩消化道疾病;精神疾病、依从性差;既往因痔病行手术治疗史。
对照组行痔动脉结扎术加外剥内扎术。结合结扎疗法特点,汲取临床痔动脉结扎术、外剥内扎术经验,实施二者并用治疗。主要操作:①常规术前准备,患者腰麻,取侧卧位,消毒铺巾。②术者手法扩肛至4指,肛门镜撑开肛门,采用痔动脉超声多普勒诊疗仪,超声探头置于肛管直肠内,并沿直肠纵轴旋转,探找痔动脉,在信号明显处建立手术操作窗口,用2-0可吸收缝线(1/2弯针)缝合痔动脉(“8”字法),依据超声多普勒诊疗仪所测痔动脉深度选择进针深度,结扎缝合的血管,所有痔动脉结扎完成后,再旋转肛门镜观察结扎效果,对不满意处选择缝扎点下移0.5 cm位置行再次缝扎。③外剥内扎术:血管钳提起外痔顶部,由外向内作放射状“V”形切口,沿内括约肌表面行皮下扩张静脉丛的剥离,且剥离至齿状线上方0.5~1.0 cm,对痔核基底部以血管钳钳夹,0号线结扎留线,清除线下0.5 cm位置的内痔组织、外痔皮赘。创口给予油纱条,无菌敷料外盖,胶布固定。
研究组行TST术。以“分段齿形结扎术”为理论基础,结合PPH术优势而研发应用。主要操作:①术前准备、麻醉方式同上。②取截石位,手法扩肛,观察痔核分布、大小、数目,选择适宜肛门镜(单开、双开、三开式)并置入肛门内,旋转、显露痔核,痔核上方距齿线2.5 cm左右处用2-0可吸收缝线做荷包,缝合线中段以挂线置入。③采用一次性使用开环式微创吻合器,置入直肠内,荷包缝合线、挂线依次打结,将二者以勾线器自吻合器侧孔中引出,两线打结,血管钳夹住尾端,助手牵引两线,术者旋紧吻合器,尽可能将脱垂直肠粘膜、痔核组织牵进吻合器钉槽中,至吻合器指针提示进入击发范围,击发后固定等待30~40 s后,取出吻合器。④女性击发前行阴道指检以确认阴道后壁完整再击发。吻合器取出后观察吻合口,若存在粘膜搭桥,则自中间间隙剪断,两端以0号线结扎;若活动性出血,以3-0可吸收线缝扎止血;若少量渗血则行电凝止血。查无异常后退出肛门镜,创面凡士林纱条压迫,无菌纱布固定。
两组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止血等处理,太宁栓(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60406532)、肛泰栓(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6031215)纳肛至创面愈合;对疼痛难忍者给予药物镇痛。为保证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均衡性,本研究受试者手术均由本院固定肛肠科高年资医师进行,均按统一标准操作。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
①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0]:治愈:症状、痔均消失;好转:症状改善,痔缩小或萎缩不全;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②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11]评定术后6 h、1 d、3 d、7 d患者疼痛度,分重度疼痛(7~10分)、中度疼痛(4~6分)、轻度疼痛(1~3分)、无痛(0分)。③时间指标。统计两组疼痛缓解(VAS评分下降≥3分)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上皮组织增生并覆盖创面)时间。④并发症。统计两组肛门坠胀、肛门狭窄、尿潴留、术后出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两组术后VAS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术后1 d、3 d、7 d 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6 h,研究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研究组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疼痛VA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时间指标比较
研究组肛门坠胀、肛门狭窄、尿潴留、术后出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目前临床对于痔病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注射疗法、手术治疗等。但对于老年III度及以上混合痔,保守药物等治疗效果不佳,症状难以控制,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TST是融合“分段齿形结扎术”理论基础与PPH术优势的新型微创手术,通过特制吻合器构成不同开环式窗,依据痔核数量、大小针对性调整痔黏膜切除范围,利于痔和痔之间正常黏膜的保留,防止术后吻合口狭窄[12-13]。痔动脉结扎术通过多普勒超声定位痔动脉并结扎,以减少痔的血流供应,促使痔核皱缩,达到治疗目的。但该手术目前多应用于Ⅰ~Ⅱ度或Ⅱ~Ⅲ度内痔,对Ⅲ~Ⅳ度混合痔应用较少;且不适用于外痔处理[14]。故本研究对症状较重的Ⅲ~Ⅳ度混合痔患者,加行外剥内扎术。该术通过剥离外痔组织,于内痔基底部结扎,切除痔核实现治疗,配合痔动脉结扎术可取长补短,提高疗效。本研究即显示,随访3个月,临床总有效率研究组(100%)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手术与TST术治疗老年Ⅲ~Ⅳ度混合痔可取得相当的近期疗效。而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在于:联合手术中外剥内扎术主要在肛垫区进行,该区域受躯体神经控制,对疼痛敏感[15];而TST术操作的吻合口在齿线上2.5 cm左右,主要为直肠粘膜区,受植物神经控制,对疼痛不敏感。但TST术荷包缝合位置偏低或缝合过深伤及肌层、齿状线之下去除外痔的创面可引起疼痛,操作应谨慎规范。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n(%)]
尽管联合手术疗效可观,但外剥内扎术存在损伤,加之老年患者机体免疫、抵抗差,手术应激大,影响术后恢复;且该术式对黏膜组织未有效处理,术后存在复发可能[16]。据文献报道,外剥内扎术治疗重度混合痔有效率可达90%以上,但手术并发症评分较高[17]。本研究中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在于:TST术保留正常肛管直肠黏膜桥,可避免黏膜组织切除过多所致的术后肛门狭窄;手术微创,肛门部切口恢复快,肛门坠胀感少;手术痛感轻,减少了患者因畏惧疼痛、排便晚所致粪便积留、质干,排出时损伤肛门部切口造成的术后出血[18-19]。两组尿潴留发生率一致,分析与术后常规肛门填塞纱布止血影响肛门感觉进而影响膀胱功能[20]有关;加之部分患者可能惧怕小便引起肛门部疼痛而不解小便,则易致尿潴留。本研究还显示,研究组疼痛缓解、住院、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TST术更有助于术后恢复。考虑也与疼痛度较低、并发症发生少等有关。
综上所述,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加外剥内扎术与TST术治疗老年Ⅲ~Ⅳ度混合痔近期临床疗效相当,但TST术后并发症少、疼痛轻,更利于维护肛门功能。本研究不足在于样本量偏少、缺乏远期疗效观察,故今后还有待行进一步大样本、远期效果的探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