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品味西和乞巧歌的永恒魅力

2019-05-28 07:37赵淑莲吕安琴
甘肃农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乞巧娘娘姑娘

赵淑莲,吕安琴

1.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2.甘肃省西和县幼儿园,甘肃 西和 742100

在每年农历六月最后一晚至七月初七,来到“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甘肃省陇南市的西汉水上游沿岸,特别是西和县县城周围及靠近晚霞湖畔的村落,随处可见一年一度七天八夜的原生态乞巧活动,耳边总会萦绕温婉柔美、韵律和谐的歌声:“七月初一天门开(ai),我请巧娘娘下凡来(ai)。 巧娘娘,下凡来(ai),给我教针教线来(ai)(韵脚为ai)”。这是一项民俗程式比较完整独特的民俗活动。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传说以及象征忠贞爱情的“七仙女”的故事,是西和县“乞巧节”活动中的主题。《史记·秦本记》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1]大业为秦嬴政之祖,女修以聪慧闻名。“巧娘娘”原型就是秦人先祖女修,因擅长纺织,被演绎为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又叫“七仙女”或“织女”,人们之所以对自己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尊称为“巧娘娘”,是因为传说中织女心灵手巧、聪慧美丽。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唱巧”,即姑娘们按一定的程式,在乞巧的每一环节都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的载歌载舞,以此抒发情感,展示才艺。乞巧歌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歌词和曲调通俗生动,给异彩纷呈的女儿节注入了活力,这些乞巧歌中深蕴的优秀传统美德的永恒魅力与强大生命力值得我们大力挖掘、弘扬、传承。

一、独特的地理孕育特色文化

西和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地处偏远,人口流动量较小,自然地理环境比较复杂,气候阴湿,与外界形成“隔离。”[2]独特的地理必然容易把一些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保留下来。由于诸种原因,西和的经济发展至今在全国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现代化的工厂较少,依然保持着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正是在这种独特的农耕文化氛围中,西和“乞巧节”风俗被完全活态的保留了下来,发展成为西和人民喜爱的一个重要节日。在乞巧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在传唱乞巧歌,以男耕女织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乞巧,其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乞得“一副好茶饭”、“一手好针线”,是为了乞“巧”——祈福让自己更加心灵手巧,提高“女红”的技能。我国在东汉时就有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乞巧”的风俗,而在靠近秦人发祥地大堡子山的西和,多年来,“乞巧”祭祀歌舞活动对于女孩子来说,是比过年更为隆重、盛大的节日。相传这天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乞巧姑娘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巧娘娘的崇拜和依恋心理,希望在七夕时能得到织女的赐福,她们用心灵感悟着巧娘娘,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的梦想。怀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唱不完的“乞巧歌”。西和乞巧歌传承着秦人古老遗风,诉说着一代又一代女儿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盼,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执著追求和生活目标。

陇南学者赵子贤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采集的《西和乞巧歌》第一次记录了农村姑娘们所唱的歌诗,反映了女性在婚姻爱情、生活等方面的思想感情,为我们了解西和女性心理,特别是西和古代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部乞巧歌中折射出了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女性细致、耐心、坚韧、善良、利他、的精神,这种精神即是社会和谐、幸福的美丽中国所需要的。在“家庭生活类”[3]歌中,既“反映了封建礼法社会女性艰辛的生命存在,也折射出了女性在封建礼法社会里对生命和谐的自我追求。”[4]如《热头出来一盆火》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和社会不公给妇女带来的悲苦命运和心灵创伤。再如《北山里下雨南山里晴》中,一个女孩子一生命运由不得自己作主,“六尺花布一瓶酒”就改变女孩子的命运。在乞巧活动的七天八夜,姑娘们尽情的娱乐,表现自我,过去的她们,坚强、顶天立地,又勤劳能干。正如《家庭歌》之一中唱“再难的事情要承起”,“挺住身子咬住牙,过后你也当阿家!”这些流血流泪的家庭生活歌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女性独特的品格。她们用汗水、泪水拼命追逐着,她们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都坚强的挺着,她们的真挚善良与执著坚强带给我们无尽的启迪。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以“三从”“四德”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从伦理、仪表、女红等方面做了内在的规定。女性自觉、不自觉地以此规定来要求、衡量自己。这种社会思想反映在乞巧歌中,那就是女性对“巧”的渴望。在乞巧歌中,更加感受到姑娘们对于忠贞爱情的赞美、向往,对于封建礼教、习俗的控诉。她们追求尊严,追求真爱,“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独立人格。”[5]

二、优秀文化深蕴传统美德

听着那些乞巧仪式类歌,感受着“姑娘们对神灵的虔敬心情”[6]和乞巧姑娘们一起歌颂巧娘娘的美丽、神圣,一起祈盼心灵手巧,祈盼聪慧与幸福。如《拜巧》歌中唱:“巧娘娘请到神桌上,天天给我教文章。”[7]“巧娘娘教我绣一针,一绣天上日月星,红光闪闪照乾坤。二绣海中金龙现,祖国永远太平年。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南柳村乞巧队所唱)。《迎水歌》中唱:“清清水,端一盆,巧娘娘教我变聪明”、[3]《照花瓣歌》中唱:“巧娘娘给我赐花瓣,照着花瓣许心愿……”[3]这类乞巧歌在表达姑娘们对“巧娘娘”神灵的崇敬和依恋心情之时,更加展现了姑娘们渴望灵巧的心理愿望,姑娘们渴望在“巧娘娘”的恩赐下,展示自己高超精湛的手艺。

听着民间故事类乞巧歌,和姑娘们一起歌唱世间的美好,追求美好生活。如《白蛇传》中唱:“正月初一是新年,白蛇修炼峨眉山,回到人间了情缘。二月初二春寒霜,青白二蛇要梳妆,西湖边上的好风光。三月初三春风扬,巧遇许仙断桥上,高高兴兴拜花堂……九月初九九重阳,白蛇产下好儿郎,二十年后的状元郎。十月初十快一年,雷锋塔下泪涟涟,许仙出家在金山。十一月雪花扬,仕林考上状元郎,雷锋塔下救亲娘。十二个月整一年,千年一回白蛇传,功德圆满的好姻缘。”歌颂一段千古传颂的爱情,表达出西和女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又如:《牛郎织女》中唱:“正月里来是新年,牛郎织女文化传,二月里来春风暖,金牛说话结良缘,呼叫牛郎去深山,寻找织女天池边……”(卢水村乞巧传承人赵凤莲收集)歌颂牛郎织女情投意合、恩爱缠绵的美好姻缘,寄寓着西和女子对美好爱情的忠贞不渝。

听着那些历史时政类乞巧歌,和姑娘们一起歌颂领袖,感恩时代,如《十绣》中唱:“三绣共产党,穿衣把你想,时髦衣裳穿身上,家里还有几皮箱……十一绣共产党,幸福生活把你想,城市乡村大变样,新农村摆成一行行”(卢水村乞巧传承人王映兰收集,下同)。旧曲唱新声,歌颂共产党领导群众建设家园,家乡面貌发生巨变的伟大功绩。《十唱党民一条心》中唱:“一唱习主席领导强,东方太阳放光芒。主席爱民胜爹娘,人民歌唱赞颂党。二唱总理李克强,为国为民日夜忙。建设祖国出力量,造福社会贡献强。三唱党的政策好,国强民富盛世高。中国巨龙腾翱翔,东方明珠永放光……五唱百花齐开放,各行各业论兴旺。雨润鲜花红艳芳,人民幸福日子长。”歌词紧紧结合时代发展,歌唱国家大好形势,字里行间透露出新时代的幸福感。《十二绣》歌之一中唱:“一绣领袖毛泽东,领导人民翻了身。二绣朱德总司令,带领解放军闹革命。三绣周恩来好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十二绣英雄齐绣全,伟大精神代代传”(汉源镇东门乞巧传承人王女子收集)。此歌则歌颂英雄与领袖的高尚品质,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四季歌》中唱:“夏季里来百花香,主席恩爱胜爹娘。爱国爱民忠于党,一心为民造富康……冬季里来冷寒天,主席温暖送民间。人民日子过的甜,主席恩情说不完。”这类乞巧歌则表现了对新时代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褒扬,以及对人民领袖的崇敬感恩之情。

图一 乞巧的程式

听着歌唱一年农事活动的乞巧歌,和姑娘们一起祈盼生活快乐、幸福。如《雨调大地丰收年》中唱:“二零一六雨润年,阴湿多雨创种完。塑料大棚加菜园,各样蔬菜供民餐。西红柿菜枝上连,白菜青椒大又圆。红黄萝卜头看天,大蒜肥嫩杆儿鲜。菠菜青绿叶肥甜,韭菜黄瓜争嫩鲜。辣椒茄枝吊串串,豆角鲜嫩抓抓连……”(卢水村乞巧传承人王映兰、赵凤莲收集)。《十二个月》中唱:“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门上挂红灯。政通人和时代好,欢天喜地过新年。二月里来二月二,风调雨顺龙头旺。春风暖气大地醒,一年之季在于春(韵脚为“ng”)。三月里来三月三,王母娘娘过圣诞。瑶池宫里来设宴,蟠桃会上聚众仙(韵脚为“an”)……六月里来六月六,如今夏收不用愁。现代农业机械化,到处都有收割机。七月里来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姑娘们聚会来乞巧,心灵快乐真热闹(韵脚为“ao”)。八月里来八月半,八月十五月儿圆。今秋胜似春光好,观顷沃野丰收忙。九月里来九月九,酒家门上九缸酒。过路的君子尝一口,保证能活九十九(韵脚为“iu”)……腊月里来腊月八,路上行人眼前花。家家户户急忙啥,二十二天过年哪(韵脚为“a”)”(西峪乡观音村赵特丹编创)。这首歌以十二月为结构来进行铺排,将重大的历史事件融入西和时代的变迁中,充满了趣味性和故事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类似《诗经》中的“七月”,以农事为主要歌唱内容,洋溢着当代农村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三、传统文化蕴涵现代妇女事业

今天的乞巧女儿们虽然出身于偏远落后的西和小山村,但她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与时俱进、追求创新竞技,她们要求平等,刚强,自信,不怕吃苦,渴望灵巧,要求进步,热爱家乡,歌颂党和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大批西和巧手,女性知识分子,女企业家,女高管,女书法家,女电商,女个体户等实干家撑起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10]正如包集村的一大批巧嫂、巧妹、巧娃所唱:“包集的巧娘活神仙,教你织布又纺线,绣出了一树的活牡丹……”悠久的乞巧文化,使得西和县包集村的姑娘们“巧手脱贫”“巧手掘金”,她们在全国妇联的帮扶和带动下,踊跃参与脱贫攻坚,实施“巾帼脱贫行动”,带头发展各种产业,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民俗旅游,农家乐……西和乞巧民俗馆内的展品,精美刺绣、草编、香包等做工无不凝结着她们的智慧。她们已把弘扬优秀传统乞巧民俗文化与现代妇女事业的发展融合起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了巧手能人。正如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所言:陇南乞巧文化蕴含世界妇女事业发展的中国智慧。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常红岩也认为:乞巧女性通过自身价值的体现,在各行各业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形成男女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

她们将千年“乞巧”与现代歌舞融合,像过年一样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幸福的节日里,在嬉戏娱乐之中,将上世纪一部妇女的苦难史,演变为女性精神文化生活的欢乐颂,她们歌唱传统美德,守护精神家园。如《农村巨变》歌所唱:“党的政策实在好,要把农村变面貌。一切合作社来承包,卢水干部工作好。废寝忘食操心道,齐心协力工作搞。扩建土地和村庄,活动场所宽又敞。绿树成荫挠农庄,条条公路宽又长。花果药材长势旺,绿油油庄稼随风浪。村庄一片好景象,村民高兴把歌唱。欢乐愉快把舞跳,歌颂党的好领导。和谐社会英雄多,幸福全靠国民创……”(卢水村乞巧队所唱)。

总之,陇南乞巧歌,尽情歌唱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歌唱新时代人民当家做主,歌唱党的领路人,歌颂党的政策和习主席的英明领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正如包集村乞巧姑娘所唱“正月来,是新正,包集它是脱贫村,发家致富的青年人;二月来,二春风,包集拉的太阳灯,太阳灯拉上实明呢,包集村上有人呢。”今天的乞巧姑娘再也不为包办婚姻发愁,也不为地位低下发愁,而是在改革开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以“陇原巧手”、“礼贤妹”的身份为发家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更体现了乞巧姑娘建设家园,共同致富为己任的担当。

图二 锦绣生活

时至2018年,陇南西和乞巧女儿节又轰轰烈烈的复兴、热烈开展起来。现如今的乞巧节是西和女性用歌喉,用舞姿,用女工展现自身魅力的节日,更是中国百姓乞福、乞巧、乞姻缘、乞健康、乞平安的日子。“历时久远的西和乞巧女儿节,它对生命的重要、它对坚持理想的意义,它对民族文化、文明的意义还有待人们多层次的认知!女儿节的当代内容植入和带来的人性光辉和生命的力量会更让人震撼!”[8]西和乞巧是女子娱神自娱、学习交流的盛大节日,是中华七夕文化的的动态传承。“通过乞巧,姑娘们可以尽情地展示美、鉴赏美、创造美,对促进家庭美满、邻里和谐,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9]在“中国乞巧·对话世界”的时刻,西和乞巧女儿节的层次越来越高,内涵越来越丰富,乞巧歌中深蕴的感恩、担当、谦恭、真诚等优秀传统美德的无穷魅力与强大生命力值得我们大力挖掘、弘扬、传承。

猜你喜欢
乞巧娘娘姑娘
一线光阴入洞中
潭山乞巧
秋姑娘的信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乞巧七夕
泥姑娘
娘娘与唐宋的“恩爱”日常
夸张『娘娘』
你是不是故意的
娘娘寨的春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