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我国民族器乐的传播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民族器乐传播的现实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民族器乐;传播;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242-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民族器乐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民族器乐蕴含着我国悠久的音乐历史,其不但能夠陶冶情操,而且能够反映出人们的审美享受。
一、民族器乐传播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每一种艺术形式都蕴藏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族器乐也不例外。作为一种风格迥异、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民族器乐中蕴藏着丰富而且绵长的思想感情。自古以来民族器乐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记载着从古至今的人们的生活活动及思想变化,伴随着中国历史的更朝换代,民族器乐也在不断发展,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改变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但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民族器乐始终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传承和发扬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其传播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博大精深、深邃悠久的文化,而民族器乐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涉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其能够比较全面地表现我国独特的文化,同时,其也更加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着人们的活动与内心诉求。除此之外,我国的民族器乐中主要涉及到古筝、琵琶、二胡和古琴等乐器,这些乐器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情感,传播民族器乐既能让人们对民族器乐产生一定的了解,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一些民族乐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也能让人们对于民族乐器的构造和制作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身边的物品,向学生们展示琵琶的制作过程:找一个旧的鞋盒和四条细丝线,将这四条细丝线穿过破旧的鞋盒,使鞋盒成为琵琶的主体,细丝线则成了琵琶的琴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到琵琶的制作过程,也能使他们了解琵琶的构造,明确琵琶弹奏的相关技巧,这对于民族器乐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器乐与新媒体的巧妙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时代也逐渐壮大起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在给民族器乐的传播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经历了整个封建时代发展时期,在后期通过传统的媒介缓慢发展着,其虽然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但其始终没有脱离小众审美和品味的行列,这对其在新时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如果想要将民族器乐的发展与时代巧妙的接轨,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力量,就要借助新媒体,利用新媒体使得这一艺术形式能够深入大众的内心。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传播工具不再停留在报纸和书信等媒介上,其使得网络、电视和收音机等传播工具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了,将民族器乐的传播与新媒体的应用巧妙的结合起来,对于民族器乐的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比如:在进行二胡这一民族乐器弹奏技巧的教学时,由于涉及到不同的指法和弹奏方法,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口头的表述,人们很难真正地理解这些技巧的内涵,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等媒介,搜索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将这些材料以幻灯片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在上课的时候放映给学习乐器弹奏的人们,让他们能够更加清楚了解相关的弹奏技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人们能够对民族乐器的使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也能大大激发他们对于民族器乐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促进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乐器学习必须要口传心授,怎么可能通过幻灯片来学习。
三、民族器乐与古今生活的融合
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其比较真实地记录着人们的生活活动和情感变化,同时也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的时代特点。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民族器乐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将民族器乐不断的发展与传承下去,需要的不仅仅是乐器弹奏技巧和歌曲演唱理论的教授,更是其与现实生活的巧妙融合。
我国的民族器乐大部分记载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与习俗,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巧妙地与生活融合起来,促进其更有效的传播。比如:在根据我国民歌改编的《孟姜女》中,有一句“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青山”,这句歌词非常贴切地反应了孟姜女当时的绝望与无助,也非常露骨地批判了秦始皇的暴政。在对这首歌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对当时的暴政进行了解,并引领学生们联想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让学生将民族器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民族器乐,在民族器乐中感受现实生活的深刻内涵。
总而言之,民族器乐的传播对我国社会音乐的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在对我国民族器乐提出挑战的同时,也给民族器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因此,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与时代接轨。尤为重要的是,民族器乐的传播要符合观众的审美享受,深入他们的内心,在传播民族器乐的同时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顾永章.关于民族音乐教育中乐器教学的地位与作用探究[J].群文天地,2013,(10):2-3.
[2]闫恒.美育与建国——新文化运动的美育迷思[J].天府新论,2015,(5):14-20.